一個俄國「噴子」的命運
來自專欄 書情影事
屠格涅夫代表作《父與子》,是一本關於吵架的小說,吵架的情節,幾乎從開頭到結尾。如果我說,構成這部小說的,是幾場吵架加一場決鬥,許多人肯定不會同意。不要緊,我們可以一起來分析。
用較為正式的表達,吵架就是爭論。為什麼爭論?當然因觀點不同,而觀點不同,不過因所屬階級、所處立場不同。在社會變革的前夜,因利益格局即將改變,各方從自身利益出發,所持觀點差異更大,爭論更為激烈。《父與子》的故事,恰好發生在這樣一個「前夜」——這是屠格涅夫另一部小說的名字。小說一開頭就說明,故事開始時是「一八五九年五月二十日 」,這恰在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之前。俄國的農奴制改革,目的在廢除農奴制,使農奴成為自由人;農奴當然歡迎這場改革,大多數農奴主則必然持反對態度。山雨欲來風滿樓,在農奴制改革前夜,不少農奴主已憂心忡忡。小說主人公巴扎羅夫家裡,雖只薄有田產,有22個農奴,其母已深感憂慮:「每當提到即將來臨的土地改革的問題……總感覺到會有某個大災難降臨到他們身上。」另一主人公阿爾卡迪家「擁有一個相當大的產業——一個他現在稱作『農場』的地方」,其父尼古拉已「把土地分成一塊一塊,租給了以前的農奴們」,煩惱也由此而來:「他們不肯交租金。我該怎麼辦?」儘管如此,他還是打算把土地分給農民,並期望「他們總有一天會付租金給我的」。而此刻,農奴們的表現如何呢?以尼古拉的農莊為例:每天,都會湧現出各種各樣的麻煩:僱傭勞工的併發症變得令人無法忍受,其中一些人堅持要求付清工資或者給他們增加薪酬,另一些人則將預付的工資揣進口袋後逃之夭夭。馬匹生病了,馬具也損壞了,農活也做得非常糟糕……管家變得十分懶惰,並且開始發胖,就如同每個俄羅斯人「有了生活保障後」那樣。那些佃戶呢?他們從不按時交租,還偷竊主人的木料,將馬放在農莊的牧場里吃草……尼古拉總結道:「他們不再努力幹活,還毀壞了工具。但是他們耕地還是不錯的。」總之,改革事關利益各方,各方都在表達訴求,有理說理,無理取鬧;嘰嘰喳喳,爭爭吵吵。吵架者上至官員,下至農民:年輕的省長「不僅與省里的貴族長爭吵不休,還與自己的下屬衝突不斷」;「農民之間開始的相互爭吵使事情達到了高潮:兄弟要求分家,他們的妻子則拒絕共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這真是一個吵架年代,有時「爭吵突然變成了打架」,整個社會充滿戾氣。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很熟悉。《父與子》中,主要的幾場吵架,在貴族一方與其反對者一方展開。貴族方的代表是保羅(也有譯為「包威爾」的)。這是阿爾卡迪的伯父,出身貴族家庭,就讀貴族子弟軍官學校,18歲時已成為上尉,「一獲得軍銜後便出沒於上流社會」;他面容俊美,舉止優雅,穿著講究,「帶有特別的『貴族氣味』」;與R公爵夫人有過一場戀愛,是社交場所中的常客,如此蹉跎歲月,45歲還是單身,如今住在弟弟的莊園。
反對方的代表是巴扎羅夫,出身下層貴族之家,父親曾是軍醫,家裡「過一種簡單的軍隊式的生活」。這是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是學醫的,準備來年參加醫學考試;他與阿爾卡迪結識不久,被阿爾卡迪邀請來家小住,後者也剛剛大學畢業,算是他的一個崇拜者,認為「他什麼都知道」。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虛無主義者,是「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的人」。必須看到,巴扎羅夫雖出身貴族,卻背叛了自己的階級。吵架的兩方於是相遇。有意思的是,兩人給對方的第一次印象都不好:保羅稱巴扎羅夫「那個長頭髮的傢伙」,巴扎羅夫說保羅「真是個古董」。保羅甚至直覺巴扎羅夫「不是我們一路的人」,一場爭論一觸即發。第一場吵架涉及科學、藝術,德國、俄國——「德國那些科學家在那方面確實做得不錯。」「確是如此。那您一定不怎麼推崇俄國的科學家。」「差不多是吧。」「您這種自我否定真是值得讚賞啊,」保羅·彼得羅維奇挺直了腰板昂起頭說道,「不過阿爾卡迪剛才告訴我們說您不承認任何權威,這是不是真的?那您是否相信他們呢?」……………………「一個優秀的化學家要比二十個詩人有用得多。」巴扎羅夫打斷了他的話。「真的嗎?」保羅·彼得羅維奇的眉毛揚了揚,彷彿他也很睏倦似的,「所以你不承認藝術啰?」「賺錢的藝術還是治療痔瘡的藝術?」巴扎羅夫輕蔑地笑答道。
……………………鑒於雙方相識不久,保羅盡量剋制情緒,做到彬彬有禮,包括使用「您」這一尊稱,而巴扎羅夫有些失禮,臉上呈現出冷漠與疏遠。因尼古拉的插話,這場吵架勉強收場。於雙方,都有些意猶未盡,保羅甚至期待下一場爭吵:「我還要和那個醫生作戰。我有這樣的預感。」果真,在一個下午,「一場激戰爆發了」。這是第二場吵架,是在談論附近一個地主時開始的——「真是個廢物,一個卑鄙的貴族。」巴扎羅夫曾在彼得堡遇見過他,於是冷冷地說道。「請問,」保羅·彼得羅維奇開口道,他的嘴唇不停地顫抖,「以您的理解,『廢物』和『貴族』兩個字是不是同義詞?」「我說的是卑鄙的貴族。」巴扎羅夫答道,懶懶地啜了一口茶。……………………「貴族統治,自由主義,進步,原則,」巴扎羅夫說道,「試想一下,這麼多的外國的,無用的辭彙!俄國人一點兒也不需要這些。」「那您認為他們需要什麼?聽您的話,我們好像都生活在人類社會之外,生活在法律之外。我倒想請教您——歷史的邏輯需要……」……………………「我已經告訴您了,伯父,我們不承認任何的權威。」阿爾卡迪插嘴道。
「我們的行為取決於它是否有用,」巴扎羅夫說道,「在現在,否認是最有用的——所以我們否認。」「否認一切嗎?」「否認一起!」「什麼?不只是藝術、詩歌……還包括……這麼說我真是害怕……」「一切。」巴扎羅夫十分平靜地重複道。……………………「那你們做什麼呢?」「這就是我們所做的。不久前,我們經常指出官員們收受賄賂,我們沒有公路,沒有貿易,沒有司法公正可言……」……………………「什麼?你們真的認為你們能對付——對付全俄國的人民?」
「您知道一戈比的蠟燭就能把整個莫斯科點著了。」巴扎羅夫反駁道。 ……………………很明顯,巴扎羅夫反對整個現存制度,從農奴制這一經濟基礎,到官僚體制,以及藝術、詩歌等上層建築,保羅則是這一制度的真誠維護者。就農奴制的去留,反對派和衛道士展開激辯,在當時的俄羅斯應是司空見慣。社會變革的前夜,各種力量都在博弈,社會矛盾空前激化,別說莫斯科,就是整個俄羅斯,「一戈比的蠟燭」就能點著。我讀這些段落,感覺吵架就發生在當代中國,不過是把時間提前到19世紀,把場地移到俄國。換句話說,19世紀時俄國的情景,如今又在中國重演。目前,中國社會吵吵嚷嚷,處處可聞吵架聲。人們相遇時交換觀點,一言不合,便爭吵起來;吵架發生在熟人、朋友,同事、同學,甚至親人之間,大有文革時兄弟鬩牆、夫妻反目的況味。這種吵架多半分不清是非、勝負,往往吵成一鍋粥收場。當然,中國目前的吵架,小部分發生在現實中,大部分發生在互聯網的各類貼吧,現在,又多半挪到了微信群。不久前我看了個帖子,題目是《咬咬牙退出同學群》,帖子中說:「有個同窗將一篇『重量級』腦殘文字複製進群里,緊接著群情激奮,掌聲幾近歡聲雷動。」這令作者非常憤概!最後說:「三觀背道而馳,綁在一起只能是彼此折磨。咬咬牙點擊某按鈕,老夫去也!」這是一場沒有吵起來的吵架,其結局甚至比大吵一架、吵個你死我活還要糟:對於這部人來說,連交換觀點的慾望都沒有了。可怕。還是回到俄羅斯。保羅和巴扎羅夫的吵架,最後演變成一場決鬥。事情由一次長吻引起。這裡得交代幾句了:尼古拉前妻死後,娶了管家的女兒菲妮奇卡,後者年輕貌美卻出身低微。巴扎羅夫在莊園做客時,「菲妮奇卡與他一點兒也不外見」。一次兩人聊天,巴扎羅夫突然吻了菲妮奇卡,又恰好被路過的保羅看見。保羅決定為弟弟出頭,對巴扎羅夫說:「我決定和您決鬥。」決鬥的結果出乎意料。保羅曾是軍人,擁有多支手槍;巴扎羅夫是學生,決鬥用的槍,還由前者提供。決鬥時,保羅「瞄得那麼仔細」,巴扎羅夫「沒有瞄準便扣下了扳機」……奇怪了!受傷者居然是保羅。保羅受傷後,巴扎羅夫非常紳士,他說:「現在我不是決鬥者,而是一位醫生,我必須檢查一下您的傷口。保羅為何挑起決鬥?看似為弟弟的名譽,其實有深層原因。決鬥後,巴扎羅夫離開莊園,行前與尼古拉告別。尼古拉說了幾句話,把這原因揭示出來:「我相信您也是無法避免這次決鬥,這……這在一定程度上無疑是由於一直以來我們彼此觀點敵對的原因。」很明顯,決鬥是「觀點敵對」的結果,是由吵架升級而來。在中國,由吵架而引發的打人事件比比皆是,如北航教授韓德強掌摑老人、名博博主李承鵬被打、法學教授吳法天與女記者約架被毆……皆因「觀點敵對」而引起。很遺憾,這些打人事件中,完全採用下三濫招數,無半點紳士風度可言,與決鬥已不可同日而語,儘管涉事者中不乏教授、記者等。直讓人感嘆:在一個滅絕貴族的國度,已將決鬥降格為小流氓打鬥,社會的整體性墮落由此見出一斑。小說中還寫到兩場吵架;如我前面所說,幾場吵架加一場決鬥,幾乎就是小說的全部。兩場吵架中的一場,發生在巴扎羅夫和安娜之間,事關一次不成功的戀愛;另一場發生在巴扎羅夫與阿爾卡迪之間,宣告這兩個大學生分道揚鑣。阿爾卡迪由社會批判者,逐漸轉變為妥協者,娶了姿色平平的卡佳,有一個圓滿結局。在阿爾卡迪身上,批判的鋒芒越來越收斂,這是「與這些封建男爵住在一起的結果」。巴扎羅夫甚至預見:「你有可能變得像他們一樣,然後加入他們的騎士比賽。」待他捨棄一度深愛的安娜,移情之前並無感覺的卡佳,已退化為平庸的鄰家男孩。巴扎羅夫則堅守批判者立場,一直到因作解剖手術、感染傷寒而死。巴扎羅夫採用白求恩的死法,只可惜,沒有一篇《紀念巴扎羅夫》來紀念他——或者說,《父與子》就是?
《父與子》的價值,在於給俄國文學奉獻一個「新人」巴扎羅夫,如同《阿Q正傳》奉獻了阿Q一般。「新人」是與「多餘人」並稱的文學典型。有人認為,所謂「新人」,是指19世紀俄國平民知識分子的一種典型,以「虛無主義」為其特徵。我以為,平民知識分子也好,「虛無主義」也罷,其根本特徵,在於對現存制度進行激烈、有時甚至偏激的批判。用我們熟悉的話說,「新人」就是「噴子」。「噴子」是個網路詞,360百科有解釋,卻不得要領。其實,「噴」就是批判,「噴子」就是批判者。「噴子」總是難獲理解,巴扎羅夫也是如此。他反對農奴制,為農民說話,但「在這些農民眼中,他也只不過是一個小丑而已」;為底層人說話,反被底層人誤解,活脫脫一個俄國版茅於軾!臨死時他說:「俄國需要我嗎?不,顯然她不需要我。她需要誰呢?她可能需要一個鞋匠,還有一個裁縫,一個屠夫……」所以,他「唯一的任務就是體面地死去」。小說的結尾,在交代一干人物的結局後,作者將目光投向一座墳墓。那是巴扎羅夫的墓。他那老邁的父母「互相扶持著,拖著沉重的步伐走到柵欄前,跌跪在地上,悲傷地哭泣著……」「無論墳墓里的那顆心是如何熱忱、如何罪孽深重、如何叛逆,墳上盛開的花朵都用它們天真的眼睛靜靜地望著我們,向我們述說著世間萬物的寧靜,述說著『冷漠』大自然的安寧,也述說著永恆的和諧與永無止境的生命……」不僅傳達出作者對主人公的極大同情,也是小說最令我感動之處。俄國「噴子」巴扎羅夫的命運昭示,其中國同道的命運也不會好到哪裡去。但作為「噴子」,必有種種理由讓他們如鯁在喉、不「噴」不快;「噴」於他們,或是一份難逃的責任。否則,他們幹嗎要「噴」?兩千多年前,孟子曾自問後自答: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不得不說,這是「噴子」們能給出的最好的回答。推薦閱讀:
※五年後她帶著一對萌寶歸國,第一天上班發現頂頭上司似曾相識
※松子鎮舊事之借我三生
※【完結】《他曾住在我心底》唐秋雨傅承夜免費閱讀+
※中篇小說連載 不孝之子(四)
※小說《淚影恨成雙》全文免費閱讀
TAG:小說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