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20世紀前期的教育思想

19世紀末20世紀前期的教育思想

來自專欄 教育筆記

一、新教育運動歷程

新教育運動,這場改革一19世紀20世紀初於歐洲興起,主要內容是在教育目的、內容、方法上建立與舊的傳統學校不同的新學校,可見它是建立不同於傳統學校的新學校作為新教育的「實驗室」作為特徵,起源英國,後來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

1889年,英國阿博茨霍爾姆鄉村寄宿制學校。

1898年,羅什學校,「鄉村教育之家」

1899年,國際教育局。

1921年,新教育聯誼會,出版《新時期的教育》雜誌。

1922年,推行兒童中心的教育目標,提出新教育的7項原則:增進兒童的內在精神;使兒童的天賦自由施展;鼓勵兒童自治;尊重兒童的個性發展;培養兒童為社會服務的合作精神;發展男女兒童教育間的協作;要求兒童尊重他人;保持個人尊嚴等。

1966年,新教育聯誼會改名世界教育聯誼會。

二、新教育運動中的著名實驗

阿博茨霍爾姆的辦學宗旨是促進兒童身體、靈魂的健全發展,重視兒童的個性,使兒童成為完人,開設農藝、手工勞動等課程,訓練兒童的智力、體力和手工技巧。

羅什學校重視師生直接的家庭式的親密關係,開設正規課程的同時,還從事體力勞動和小組遊戲,尤其是體育,成為運動學校。

特殊兒童學校主張學校要加強與生活的聯繫,為兒童的發展提供合適的有刺激的環境,根據兒童的發展特點和教學要求,創辦德可樂利教學法,以興趣為中心的課程論。

總結:歐洲新學校大都設在鄉村或大城市教區,周圍環境幽靜,風景優美,設備優良,採用家庭式的教育管理方式,學習重視體育、手工、園藝活動,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和獨創能力。在教學內容上,重視現代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課程,在教學方法上,反對體罰,重視兒童興趣與思維能力,在道德教育上,向兒童灌輸資產階級民主、合作的思想,培養兒童的責任心和進取心。

三、梅伊曼、拉伊的實驗教育學

梅伊曼的《實驗教育學講義》,拉伊的《實驗教育學》

他們認為以思辨方法建立起來的舊的教育學沒有科學性,脫離實際,不能很好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認為實驗教育應是以實驗方法為基礎的獨立科學,實驗教育學必須藉助於科學。

總之重視兒童發展與教育的關係,實驗教育學應從實驗的結果找到方法和途徑是實驗教育學的基本特徵。主要問題是片面強調兒童的生物性,因而重視教育的自然科學性,忽視社會性因素,把實驗方法看成唯一的方法,忽視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差異。

四、凱興斯泰納的公民教育和勞作學校理論

凱興斯泰納的著作《德國青年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要義》

1. 公民教育理論

國家對公民有著雙重任務:維護國際內在和外在的安全以及公民的身心健康;向倫理化社會發展,逐步實現人道國家的理想。

他認為培養有用的國家公民是國家公立學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公民教育的中心是通過個人的完善來服務國家。

有用的公民:具有關於國家任務的知識,具有為國家服務的能力,具有熱愛國家、效忠於國家的品質。

他認為所有階級都需要這樣的公民教育,特別是農民和子女的公民教育。

2. 勞作學校理論

主張為實現公民教育,把國民學校的書本學校改造為勞作學校,公民教育、職業教育和勞作學校是目的、手段和機構的關係,三為一體。基本精神是讓學生在自動的、創造性的勞動活動中,得到性格的陶冶。

勞作的定義:勞作並不只是體力的,而是身心並用;勞作與運動、活動不同,具有客觀目的,必須接受艱辛任務,富有教育意義的;勞作應能喚起兒童內心的興趣需要,根據自己的計劃想方設法的完成,以檢驗自己的成果。

勞作學校的三項任務:職業陶冶的準備、職業陶冶的倫理化、團體的倫理化

具體措施:把勞作教學作為獨立科目;改革傳統的科目教學,革除灌輸,重邏輯思維的訓練;以團體工作為原則,發展利他主義,關注社會利益。

五、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1. 生平

2. 論幼兒的發展

兒童的心理發展具有四個階段:獨特的心理胚胎期;兒童發展在工作中完成;發展具有敏感期;發展具有階段性(個性建設階段、增長學識和藝術才能階段、青春期)。認為教育的基本任務是使每一個兒童的潛能在有準備的環境中自由地發展,成為獨立的人。。

論自由、紀律與工作。

幼兒教育的內容:感官教育,初步的知識教育,實際生活練習。有準備環境的具體的標準,有規律、有秩序的生活環境,有吸引力、美的、試用的設備和用具,允許兒童獨立活動、自由表現,意識自己的力量,豐富兒童的生活印象,促進兒童的智力,培養兒童的社會性行為。

評價:強調兒童有選擇活動的自由,兒童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約束的能力,重視兒童早期的智力發展。

六、進步教育運動的歷程

1. 興起(19世紀末至1918年)

杜威創辦芝加哥實驗學校,帕克創造昆西教學法,被譽為進步教育之父。

2. 成型(1918-1929年)

進步教育的七項原則:兒童有自然發展的權利;興趣是全部活動的動機;教師是一個引導者而不是一個不起作用的監工;對影響兒童身體發展的環境因素給予更多的關注;適應兒童的生活,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繫;學校是一個領導者;開展研究兒童發展的工作。

《進步教育》雜誌,一派強調兒童中心,一派強調社會中心。

3. 轉折(1929-1943年)

大蕭條影響。一方面是進步教育發生轉向,此前強調兒童中心轉向社會職能,從初等轉向中等教育;另一方面,促進進步教育的分裂,改造主義正是分裂的產物。

4. 衰落(1944-1957年)

原因:不能與社會的變化始終保持一致,不能較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理論實踐本身就存在矛盾,過分強調兒童,忽視社會,指導思想多元化,過分否定教育規律,也忽視社會和文化對教育的決定於制約;改造主義、保守主義的批判。

七、昆西教學法

《關於教育學的談話》

主要特徵:強調兒童應是學校教育的中心;重視學校的社會功能;課程與實際相聯繫;培養兒童自我探索精神。

八、有機教育學校

遵循兒童的自然生長;有機教育學校的目的是為學生每一個發展階段提供必需的作業和活動;培養社會意識;有機教育學校的課程計劃以活動為主;她主張應以平衡而有紀律的方式發展整個人的機體。

九、葛雷制

亦稱雙校制,二部制,分團學制。

內容:以杜威的教育思想為依據,以具有社會性質的作業作為基本課程,把學校氛圍:體育運動場、教師、工廠和商店、禮堂;二重編法;課程設計能保持兒童天然的興趣和熱情,管理方式經濟,效率高。

十、道爾頓制

主要內容:廢除課堂教學、課程表和年級制,代之「公約」或「合同式」學習;教師改為作業室或實驗室,按學科性質陳列參考用書和實驗儀器,供學生學習之用,各教師配備教師一名,負責指導學生;用表格法記錄學生學習進程。

兩個原則:自由、學習。

主要問題:過於強調個體差異,對教師要求過高,實行容易導致放任自流,把課室改為實驗室不切實際。

十一、卡納特卡計劃

主要內容:重視使學校的功課適應兒童的個別差異;個別學習與小組學習結合起來,是個性發展和社會意識培養相聯繫;課程分為共同課程和創造性、社會性作業。

十二、設計教學法

以培養品格為最終目的。

設計教學法的定義:在社會環境中進的有目的的活動,重視教學活動的社會和道德因素。

主要內容:摒棄固有的課程體制,取消分科教學,取消教科書,把設計教學法分為四種:生產者的設計、消費者的設計、問題的設計、練習的設計。設計教學法的四個步驟:決定目的、制定計劃、實行計劃、評判結果。

評價:充分發揮兒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兒童成為學習的主人;力求教學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以提高效率,培養兒童的合作精神,是教學與實際生活聯繫。但過於強調兒童的經驗組織教學,其結果必然會削弱系統知識的學習。

特朗普制把教學組織分為大班,40%,小班,20%,個別教學40%。

推薦閱讀:

教養缺失的父母能否教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教育之美在於沒有了教育的痕迹
如果3-6歲的小孩子天天看日本動畫,他/她會自己學會日語嗎?
「成人」靠教育,「成才」靠教育
從5到500,拍球帶來自信

TAG:教育 | 歐洲歷史 | 教育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