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衰敗的真實原因,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西醫化!(4)

中醫衰敗的真實原因,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西醫化!(4)

此外,我們還要消除對中國傳統科技的一些誤解

1古人真的認為天圓地方?

中國傳統天文學有三大學派: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認為天體不能運動到地下的蓋天說的早期說法是天圓地方,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穹隆狀的天覆蓋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但圓蓋形的天與正方形的大地邊緣無法吻合。《大戴禮記·曾子·天員》篇就記述了曾子(公元前505 年以後)的批評:"單居離問曾子曰:天員而地方,誠有之乎?曾子曰:如誠天員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也。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員,地道曰方。"這裡"員"同"圓",即"掩",曾參指出圓形的天遮蓋不住方形大地的四角;所以他根據孔子的看法,把"天圓地方"解釋成為天道圓,地道方。《呂氏春秋·圓道》篇進一步闡釋道:"何以說天道之圓也?精氣一上一下,圓周複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圓。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這裡認為"圓"是指天體的循環運動,"方"是指地上萬物特性各異,不能改變和替代。所以"圓"和"方"並非指天和地的形狀。為《周髀算經》作注的東漢後期人趙爽注稱:"物有圓方,數有奇偶。天動為圓,其數奇;地靜為方,其數偶。此配陰陽之義,非實天地之體也。天不可窮而見,地不可盡而觀,豈能定其方圓乎?"這又把"天圓地方"說成是"天動地靜"之意了。於是後期認為天象斗笠地法覆盤,天和地都是半球,公元前一世紀成書的《周髀算經》中提出「天象蓋笠、地法復盤」的新蓋天說,認為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相蓋,二者都是圓拱形,互相平行,中間相距八萬里,天總在地上,日月星辰隨天蓋旋轉,近見遠不見,形成了晝夜四季變化;之後產生的認為天體能運動到地下的渾天說認為天是個整球,如同雞蛋,地如同蛋黃,天體依附天球運動,張橫在早期的著作《靈憲》中認為「八極之維,徑二億三萬二千三百里,南北則短減千里,東西則廣增千里。自地至天,半於八極,則地之深亦如之」認為大地是個半球形,上面是平的,半球直徑和天球直徑相當;在後期的著作《張衡渾儀注》中說:「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認為大地是個圓球浮在水面上,直徑比天小。又如《晉書·天文志上》「前儒舊說天地之體,狀如鳥卵,天包地外,猶殼之果黃也」當然,有人認為這只是說天大而地小,地包裹在天內,如王夫之,這應該是受了流傳已久的「天圓地方」的影響;《莊子·天下》篇中引述的名家大師惠施(約公元前370-前310 年)所提出的辯題:"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都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思想。惠施的前一句話提出一直向南走可以周而復始,無窮無盡,但若認為北極的正下方為南極,則南方又"有窮";後一句話指出無限的大地是沒有中央的,或者說任何地點都可看作是中央;如果將北極和南極分別看作是北半球和南半球的中央,則天下的中央在"燕之北"、"越之南"。這段論述,被認為包含了渾天說的大地是球形的思想。另外,對於惠施的命題"天與地卑,山與澤平",如果從渾天說的地球居於天的中央的觀點來看,就很容易理解了。因為既然大地的四面八方皆為天,那麼有天高於地之處,也有地高於天之處,它們無分高下;同樣,此處的水面與它處的山頂也可以處在同一個高度上。

宣夜說下文有詳細介紹。

據《晉書·天文志上》記載:宣夜之書亡,惟漢秘書郎郄萌記先師相傳雲,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mào)精絕,故蒼蒼然也。譬之旁望遠道之黃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幽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體也。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是以七曜(yào,七曜指日、月及木、火、土、金、水五星)或逝或住,或順或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由乎無所根系,故各異也。故辰極常居其所,而北斗不與眾星同沒也;攝提、填星皆東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遲疾任情,其無所系著可知矣,若綴附天體,不得爾也。

虞喜《安天論》天高窮於無窮,地深測於不測。天確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塊焉在下,有居靜之體。當相覆冒,方則俱方,圓則俱圓,無方圓不同之義也。其光曜布列,各自運行,猶江海之有潮汐,萬品之有行藏也

可見宣夜說認為天沒有質(與氣相對的概念)且無窮大「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精絕,故蒼蒼然也」,天、宇宙是沒有形體的無限空間,因無限高遠才顯出蒼色。宣夜說還用了一個比喻來證明這一點:以遠方的黃色山脈看上去呈青色,千仞之深谷看上去呈黑色,實際上山並非青色,深谷並非有實體,以此證明蒼天既無形體,也非蒼色。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行止依賴氣(不能理解為氣體),「遲疾任情」,各有自己的運動規律,天地不能天圓地方「 當相覆冒,方則俱方,圓則俱圓,無方圓不同之義也」 ,天地應該互相連接吻合,要方就都應該方,要圓就都應該圓,不能方圓不同。

宣夜說認為日月星辰也是由氣組成的,只不過是發光的氣,如《列子·天瑞篇》所說:「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三國時代宣夜說學者楊泉又進一步說:「夫天,元氣也,皓然而已,無他物焉。」他認為銀河也是氣,並從中生出恆星來。他說:「氣發而升,精華上浮,宛轉隨流,名之曰天河,一曰云漢,眾星出焉。」(《物理論》)

不論是中國古代的蓋天說、渾天說,還是西方古代的地心說,乃至哥白尼的日心說,無不把天看作一個堅硬的球殼,星星都固定在這個球殼上。宣夜說否定這種看法,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宇宙中充滿著氣,所有天體都在氣中漂浮運動。星辰日月的運動規律是由它們各自的特性所決定的,決沒有堅硬的天球或是什麼本輪、均輪來束縛它們。宣夜說打破了固體天球的觀念,這在古代眾多的宇宙學說中是非常難得的。這種宇宙無限的思想出現於兩千多年前,是非常可貴的。可惜宣夜說後來失傳了,僅僅是李淳風在《晉書·天文志》保存了它的唯一資料。

張載不僅在儒學和《周易》研究中獨樹一幟,貢獻卓絕,在自然科學研究上也成績斐然。北宋,自然科學發展快,哲學理論思維水平提高,人們對宇宙奧秘探求興趣更加濃厚。張載作為這個時代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不能不探討自然科學理論,也不能不吸收自然科學技術各種成就來充實、豐富、完善關學的思想體系和理論觀點。在張載著作中有相當篇幅論述仰觀俯察,所見所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突破地心說。「恆星不動,純系乎天……日月,五星逆天而行,並乎地者也……間有緩速不齊者,七政之性殊也。」 它突破了遠古以來的地心說,把天看作是一個以恆星為中心的,金、木、水、火、土諸星及地球,「運旋不窮」的整體,這在人對宇宙的認識上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

2、天體運行說,關學認為「動必有機,動非自外」。張載指出:日、月、星、辰(稱之為「七政、七曜」)等天體各有自己的運動規律,其運動的速緩升降皆取於自身的機制,而非外力使然。

3、天體左旋右旋說。「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矣」。「天左旋,其所屬系辰隨之,稍遲則反移徙而右爾。」(《正蒙·參兩篇》)。張載明確指出:日月星辰順著天體左旋,只是旋轉稍微遲緩一點,肉眼觀察起來似乎向右旋轉了,左旋右旋其實是相對的,講的是地球自轉與其它天體公轉的相對關係。他進一步指出,每天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故月「右行最速」而「日右行雖緩」。闡述雖不精確,但已是了不起的進步。

4、以氣化論解釋天文歷算地理現象。如「日質本陰,月質本陽,故朔望之際精魄反交,則自為之食矣」。(《正蒙·參兩篇》)就是說,在月朔時,月精對日發生作用,產生日食。在月望時,日精對月發生作用,產生月食。按照這種理論,還較合理地解釋了四時更迭,寒暑往來,潮汐漲落,風雲雷霆,霜雪雨露等自然現象。

張載關於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學理論,曾經受到譚嗣同的稱讚和發揮。譚嗣同說:「地圓之說,古有之矣,惟地球五星繞日而運。月繞地球而運,及寒暑晝夜潮汐之所以然,則自橫渠張子發之,」「……今以西法推之,乃克發千古之蔽。疑者譏其妄,信者又以駕於中國之上,不知西人之說,張子皆以先之。今觀其論,一一與西法合。可見西人格致之學(按:指西方近代自然科學),日新日奇,至於不可思議,實皆中國所固有。中國不能有,彼故專之。然張子苦心極力之功深,亦於是征焉。注家不解所謂,妄援古昔天文學家不精不密之法,強自繩律,俾昭著之。文晦澀難曉,其理不合,轉疑張子之疏。不知張子,又烏知天?」《石菊影廬筆記·思篇三》《譚嗣同全集》上冊。譚嗣同認為,張載關於天文地理等自然現象的科學理論,不僅早於西方,而且高於西方,不僅合理,而且科學。只有了解張載的科學理論,才能更好的了解天文、地理。

2古人真的認為天狗吃月?

古人很早就知道月亮本無光,太陽照它才有光,也知道日食月食成因,夢溪筆談象數一論述的日食月食成因、月光都算很晚的。張衡的《靈憲》中指出了月食的原因: 「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眾星被耀,因水轉光。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虛。在星星微,月過則食。」這段話中說到,月亮本身是不發光的,太陽光照到月亮上才產生光月。月亮之所以出現有虧缺的部分,就是因為這一部分照不到日光。所以,當月和日正相對時,就出現滿月。當月向日靠近時,月亮虧缺就越來越大,終至完全不見。但這樣一來人們自然要問,既然「當日則光盈」,那麼何以有時候當日時會有月食呢?對此,張衡回答說:「蔽於地也」,即大地擋住了日光,使日光照不到月亮上去了。張衡把這塊大地所產生的影子起個名字叫「虛」。月亮進入虛時就發生月食。所以不要以為古人只知道天狗吃月。

夢溪筆談象數一: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虧可驗也。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側而所見才如鉤;日漸遠,則斜照,而光稍滿。如一彈丸,以粉塗其半,側視之,則粉處如鉤;對視之,則正圓,此有以知其如丸也。日、月,氣也,有形而無質,故相直而無礙。

這裡就寫了日月之形是圓球,如彈丸,月亮本來沒有光,太陽照了才有「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

夢溪筆談象數一:黃道與月道,如二環相疊而小差。凡日月同在一度相遇,則日為之蝕;正一度相對,則月為小虧。雖同一度,而月道與黃道不相近,自不相侵;同度而又近黃道、月道之交。日月相值,乃相凌掩。正當其交處則蝕而既;不全當交道,則隨其相犯淺深而蝕,凡日蝕,當月道自外而交入於內,則蝕起於西南,復於東北;自內而交出於外,則蝕起於西北,而復於東南。日在交東,則蝕其內;日在交西,則蝕其外。蝕既,則起於正西,復於正東。凡月蝕,月道自外入內,則蝕起於東南,復於西北;自內出外,則蝕起於東北,而復於西南。月在交東,則蝕其外;月在交西,則蝕其內,蝕既,則起於正東,復於西。交道每月退一度余,凡二百四十九交而一期。故西天法羅睺、計都,皆逆步之,乃今之交道也。交初謂之『羅睺』,交中謂之『計都』。

這是關於日食和月食的解釋,裡面說了日食是太陽被月亮擋住「凡日月同在一度相遇,則日為之蝕」月食是太陽照不到月亮「正一度相對,則月為小虧」

朱熹「月只是受日光。月質常圓,不曾缺,如圓毬,只有一面受日光。」「日月之說,沈存中《筆談》中說得好,日食時亦非光散,但為物掩耳。」你要是以為古人只知道「天狗吃月」,朱熹一定會鄙視你。

3.古人不懂隕石的原理,只知道它是不祥之徵?

《史記·天官書》就指出:「星隕至地,則石也。」王充《論衡·說日》:「日月在天猶五星,五星猶列星,光耀若圓,去人遠也。何以明之?春秋之時,星隕宋都,就而視之:石也,不圓。以星不圓,知日月五星不圓也。」陳太初《琅環天文集》:「星之在地者為石。星之在天者為星。星墜於天,半空凝結,至地而成石也……星隕而成石,石星一體也。」張衡《靈憲》:「奔星之所墜,至地則石也。」

4. 古人真的認為雷公電母打雷、龍王作雨?

關於雷電形成的原因,古籍中的介紹:《史記·天官書》:"夫雷電、蝦虹、辟歷、夜明者,陽氣之動者也,春夏則發,秋冬則藏。" 指出了雷電是陽氣的運動,朱熹指出雷「只是氣相摩軋」。關於雨形成的原因,古籍中的介紹:《黃帝內經》「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孟子指出「天油然作雲,沛然作雨」,朱熹指出「陽氣正升,忽遇陰氣,則相持而下為雨」指出了雲雨是種自然現象。

陽氣能使整體內各部分分離,它們再次聚合時會釋放陽氣,雷電在陽氣的推動下正負電荷分離,正負電荷再次聚合時會釋放光和熱等形式的陽氣,所以雷電是陽氣的運動。但有時候並不是在陰氣作用下聚斂,而是在有方向的陽氣作用下強行聚斂,比如讓鐵原子核強行聚合

5. 古人真的認為琥珀是虎精魄形成的?

下面引用《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七卷·木之四·琥珀的資料》

弘景曰∶舊說松脂淪入地千年所化。今燒之亦作鬆氣。亦有中有一蜂,形色如生者。《博物志》乃雲「燒蜂巢所作」,恐非實也。此或蜂為松脂所沾,因墜地淪沒爾。亦有煮 雞子及青魚枕作者,並非真。惟以手心摩熱拾芥為真。今並從外國來,而出茯苓處並無,不知出琥珀處復有茯苓否也?

曰∶琥珀是海松木中津液,初若桃膠,後乃凝結。復有南珀,不及保升曰∶楓脂入地千年變為琥柏,不獨松脂變也。大抵木脂入地千年皆化,但不及楓、松有脂而多經年歲爾。蜂巢既燒,安有蜂形尚在其間?

宗 曰∶今西戎亦有,其色差淡而明澈。南方者色深而重濁,彼土人多碾為物形。若謂千年茯苓所化,則其沾著蜂、蟻宛然具在,極不然也。《地理志》雲∶海南林邑多出琥珀,松脂淪入地所化。有琥珀則旁無草木。入土淺者五尺,深者八、九尺。大者如斛,削去皮乃成。此說為勝。但土地有所宜、不宜,故有能化、不化。燒蜂之說,不知何據?承曰∶諸家所說茯苓、琥珀,雖有小異同,皆雲松脂所化。但茯苓、茯神,乃大松摧折或斫伐,而根瘢不朽,津液下流而結成,故治心腎,通津液也。若琥珀乃是松樹枝節榮盛時,為炎日所灼,流脂出樹身外,日漸濃大,因墮土中,津潤歲久,為土所滲泄,而光瑩之體獨存。今可拾芥,尚有粘性。故其蟲蟻之類,乃未入土時所粘者。二物皆自松出,而所稟各異。茯苓生於陰而成於陽,琥珀生於陽而成於陰,故皆治營安心而利水也。 曰∶凡用,須分紅松脂、石珀、水珀、花珀、物象珀、 珀、琥珀。其紅松脂如琥珀,只是濁,大脆,紋橫。水珀多無紅,色如淺黃,多皺紋。石珀如石重,色黃不堪用。花珀紋似新馬尾松心紋,一路赤,一路黃。

可見,古人早在南北朝時就知道琥珀是松脂楓脂形成的

6.古人真的反對科技?

有人說奇技淫巧是古人反對科技的表現,其實奇技淫巧是指為了驕奢淫慾而製造的器械,如「﹝ 商王 ﹞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而不是指所有的器用。渾天儀、地動儀、欹器、銅烏、漏刻、候風等機械儀器非但沒有被視為奇技淫巧,反而受到當時的好評。

還有人認為,古人熱衷於做官而貶薄科技,其實,在宋朝和宋朝之前,中國人是邊當官邊研究科技的,比如張衡、祖沖之、信都芳、沈括、蘇頌,哪個不是邊做官邊研究科技的?他們貶薄了科技嗎?

儒家思想並不是我們印象中那樣瞧不起科技,《論語·陽貨》「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衛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爾雅》中記述了大量自然科學知識,從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到人類社會的樂器宮殿,六藝也有科技項目(數),可見,儒家並不排斥科技

朝廷對有實際作用的科技是重視的,如一為占星術(姑且不論占星術是不是迷信),二為觀象授時的天文學,再如頒布官修本草、針灸銅人,再如農業

還有人說什麼中國人發明了火藥,卻用來放鞭炮;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卻用來看風水……實際上,槍炮就是中國人發明的,火藥傳入歐洲時,中國早已產生了槍炮技術,只是後來因為文明倒退衰落了;我們姑且不論風水是不是迷信,指南針早就用於航海,宋代指南針航海技術遠遠領先歐洲,同樣是後來因為文明倒退衰落了。

中國傳統科技落後於西方的原因

那麼來解釋李約瑟難題,中國傳統科技為什麼會落後於西方呢?說完這些特點後,肯定有人會說:「這不正是中國傳統科技落後於西方的原因嗎?不注重尋找單元元素、不注重純理論推導,怎麼能了解微觀世界的規律、建立完整的理論體系,發展到現代西方科學的水平?」其實,微觀小單元層次的規律可以通過多個單元的累加體現在宏觀上,如電子定向移動在宏觀上表現為電流,一個事物微觀單元的規律和它宏觀上的規律不過是自然規律的不同方面的體現,並不是什麼「微觀層面規律才是本質,宏觀層面規律只是表象」;另一方面,取象比類後並不是不會繼續分類,而是隨實際需要分得越來越細;實際需要才是科技發展的主要動力,純理論推導作用遠小於實際需要,雖然也有,哪一次科技革命不是由新發現的未知現象、新需要促動的?正如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系統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文俊所說,西方數學是公理化數學,重因果關係;中國數學主要解決問題。「近代數學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國的數學,而非希臘的數學,決定數學歷史發展進程的主要是靠中國的數學,而非希臘的數學」所以,這不是中國傳統科技落後於西方的原因。

這不應該怪中國傳統科技本身,而應該怪宋明兩朝的昏君奸臣(支持王安石變法的宋徽宗、變法派蔡京、晚年的宋理宗、因墮胎藥先天痴傻的宋度宗、賈似道、明熹宗、魏忠賢),他們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使國家被游牧民族滅亡,那些天真可愛無知的游牧民族只知道掠奪財物,卻不知道自己自身民族性已經淡化,而且使漢族的文明倒退了,從而影響了中國傳統科技的發展。這種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程朱理學的束縛對科技發展速度的影響,另一個是海禁和閉關鎖國對與西方科技交流的影響。

宋代的思想流派可謂百花齊放,理學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學派而已,北宋時期影響較大的有張載的「關學」、二程的「洛學」、二蘇的「蜀學」、王安石的「荊公新學」, 南宋以來,學派更是眾多,而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朱熹的理學、陸九淵的心學和在浙江地區形成的浙學(又稱永嘉學派、浙東事功學派,注重經世致用、扶植工商),而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朱熹的學說受到朝廷的排斥,宋朝有時推崇王安石的「荊公新學」(宋神宗、紹聖以後的宋哲宗、宋徽宗、執政後的秦檜),有時多學並行(秦檜死後的宋高宗、宋孝宗),有時打壓理學(執政後的秦檜、韓侂胄),有時扶植理學(執政前的秦檜、宋理宗),但不管朝廷政策如何,宋朝文化興盛,每個學派都能生存以至於復興(比如理學曾遭受打壓,後來又復興),理學家因為文化興盛大多是大儒,會研究科技,如朱熹本人就研究科技,研究過日食月食、雷雨的形成,皇帝也不可能為了控制思想像漢武帝那樣獨尊一家,因為宋朝隨著文明的進步,有了天下為公的自覺,皇權也開始受限制,但是這些被天真可愛無知的元蒙古人破壞了。元蒙古人的天真可愛無知使他們一度廢除科舉、打壓文人、破壞文化,雖然元仁宗恢復了科舉,但已經因為對文化的巨大破壞而達不到宋朝學派百花齊放的高度,而是定程朱理學為官方哲學。當然,元蒙古人導致的文明倒退對科學技術的影響是滯後的,因為雖然元朝從元仁宗開始也定程朱理學為官方哲學,但元朝重武輕文,且把漢族列為三四等級,使程朱理學無法充分發揮束縛作用,在明朝程朱理學、八股文的束縛才顯示出來:明朝開始思想束縛嚴重,程朱理學辨析過於詳細,「言之太詳,析之太精」 ,又談論天理太多而不怎麼談實學,格物致知也只是為了通過對外界事物的探尋更好地認識天理「窮究事物道理,致使自心知通天理」,使人們只會陷於訓詁記誦詞章之學,繁瑣地解釋儒家經典,追求細枝末節而不注重經世致用,過分推崇虛文而鄙薄實行,科技發展遲緩,後期王陽明心學以及李贄的言論等的出現削弱了程朱理學的束縛(王陽明心學並非我們印象中的空談心性,它是注重經世致用的,如「體究踐履,實地用功」、「良知只在聲色貨利上用功」、「居官臨民,務在濟世及物」),再加上西方傳進的科技,使科技迅猛發展,出現了《天工開物》、《本草綱目》、《樂律全書》、《農政全書》等著作,科技世界領先,可明朝晚年的昏君奸臣毀了這個機會,他們使清軍入關,導致了第二次文明倒退,加重了程朱理學、八股文的束縛,壟斷了程朱理學的解釋權,還破壞了大批文化,而使中國喪失了這一歷史機遇。

即使科技發展速度被影響了,如果與外界科技保持正常交往,科技也不會如此落後,可這種影響也中斷了與外界科技的正常交往:中國的「海禁」之設始於元朝,元廷統治中國不足百年,卻先後實行過四次「海禁」,「海禁」期間,商民不準出海貿易:「禁私販海者,拘其先所蓄寶貨,官買之。匿者,許告,沒其財,半給告者」;海外商貿只能由官府出資的「官本船」壟斷。這一點,跟宋朝鼓勵和保護民間商船出海貿易大不一樣。明朝開始繼承了蒙元的海禁,但後來逐漸向外開放,可滿清入關後,統治者實行嚴厲的閉關鎖國政策,中斷了同西方科技的交往,把這個機會也斷送了(文科生不要這麼寫,你們就按官方標準寫,否則考試會扣分;我不是說程朱理學本身不好,畢竟程朱理學中大儒也有研究科技的,如朱熹本人、方以智,而是說它當時被用來束縛人,文化不興盛使小儒變多,於是它自身的特點使膚淺的小儒流於空談而不顧實學)。

於是,中國傳統科技被拉下了世界先進前列,徹底落後於西方,鴉片戰爭後,中國飽受列強欺侮,國人也對中華文明失去了信心,民族虛無主義盛行。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雖然對救亡圖存有積極意義,但極大地破環了中國傳統文明,西方科學更是成了判定一切的標準,凡是不符合西方科學認識世界的方法以及表達真理的形式的學術體系都被打入「偽科學」,即使有人反對一味否定中華文明,也只是從人文國學的價值入手,此時中國傳統科技遭到了嚴重打擊,只剩下中醫一支,還多次被指為「不科學」、被要求廢除,以至於到了現在,中醫嚴重西醫化,不像中醫又不像西醫。

從那時起,我們便失去了自己科技的民族特色,西化嚴重而不自知,還對中國傳統科技有了錯誤的印象:認為中國只有人文傳統而無科學傳統;認為中國傳統科技無助於國家的發展。這其實是一個誤解,中國古代不僅有科學,而且長期處於世界先進前列,不能因為中國傳統科技與西方科技不同便斷定「中國古代沒有科學」;雖然文明倒退使中國傳統科技落後於西方,但不能因此否定中國傳統科技的價值,畢竟不是它本身的問題,它雖然先進程度落後於西方科學,但自身特點與西方科學的特點互有長短,無所謂高低優劣,有朝一日,它還能再現輝煌。正如美國科學哲學和科學史學者喬治·薩頓所說"第一件事是有關科學的種子,包括實驗科學和數學。科學全部形式的種子是來自東方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實驗科學不只是西方的子孫,也是東方的後代,東方是母親,西方是父親。第二,我完全確信正如東方需要西方一樣,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東方。""對於東方科學採取粗暴態度的人,對於西方文明言過其實的人,大概不是科學家。他們大多數既無知識又不懂科學。 ""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確確實實仍然來自東方,如果我們覺察到了這一點,我們會聰明一些。"也正如陳寅恪所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有人認為,中華文明的衰落是因為中華文明本身的缺點:自己有一定的水平,便自詡為「天朝上國」,自高自大,固步自封,拒絕與外界交往,其實不然,中華文明本身並沒有這樣的缺點,這種缺點是游牧民族帶來的。你看看歷史上的漢朝、唐朝、宋朝,哪個不是高度對外開放的?漢朝以「絲綢之路」與各國積極交流,甚至和首都遠在歐洲的羅馬帝國有雙邊關係(當時叫大秦);宋朝更是完善成熟了「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了世界頭號海洋貿易大國。宋高宗在位末年,市舶收入達二百萬貫。為保持市舶收入的穩定增長,宋朝有時還派遣使臣出海,招商引資。廣州和泉州都是當時世界上有名的大商港,宋朝出產的商品遠銷日韓、東南亞,並通過一帶一路中的海上貿易帶遠銷到中東以及歐洲。真正文明先進的元朝以前的中原漢人王朝,反而是樂於和外界交往溝通,而不是妄自尊大而閉關自守;經過游牧民族文明倒退的清朝,反而是妄自尊大而閉關鎖國,這與某些人眼中的「文明越先進就越容易妄自尊大而閉關自守」恰恰相反。其實,文明越發達時,對外越開放;文明越落後時,對外越封閉、越妄自尊大

當然,現在中國傳統科技已經落後西方很多了,想要回歸中國傳統科技民族特色,既不能一味排斥西方科技(否則中國傳統科技無法吸收西方科技的優勢從而趕上並超過西方科技),又不能生搬硬套,否則會破壞自身特色,所以就要把西方科技的所有成果翻譯成中國傳統科技語言表達形式,另外,要弘揚傳統文化、整頓中醫行業,提升中醫的療效,讓人們先喜歡傳統文化、中醫,再被傳統文化、中醫引入中國傳統科技的大門。還有一點,中國傳統科技對神秘現象的研究是有優勢的,還原論很難找出這些神秘現象的原因,而取象比類適合探索解釋這些神秘現象,所以可以通過對人體漂浮、意念搬磚、隔空取物等神秘現象的研究取得成果(如用中國傳統科技對人體漂浮的研究發明反重力飛行器)使更多人關注中國傳統科技,輔助中國傳統科技的復興。

下面就把一些西方科技的成果翻譯成中國傳統科技語言表達形式:

狹義相對論可以這樣理解:當觀看相對自身運動的參考系時,他自身發生的變化是以該參考系靜止為前提的,也就是觀察者是運動的,靜止的陰氣傳給觀察者,會使觀察者感覺鐘慢尺縮、質量變大,陰氣作用聚斂、陰重陽輕,同時,這種陰氣使觀察者無法相對該參考系超光速,當一個物體相對觀察者光速運動時,觀察者觀測到的陰氣是它本身的無窮大,光本身沒有陰氣(可以說是靜止質量為零),觀察者觀測它時有(前文已解釋是何種陰氣,也可以說是光的運動質量),所以光速不變;

廣義相對論可以這樣理解:有質量的東西含有陰氣,陰氣向外散播減緩萬物運動變化速度,使時間變慢、時空扭曲,慣性力是物體維持開始運動狀態,也是一種陰氣(慣性力是假設一個勻加速運動狀態的物體處於平衡狀態時需要施加的力),萬有引力是陰氣之間同氣相求,地球有質量,所以地球能釋放陰氣,所以天為陽地為陰,天陽並不是指太陽陽氣,太陽也不是純陽之物,只是相對月亮屬陽。引力波可以說是陰氣在空間形成的一種波,就像聲波和電磁波那樣

古人在解釋潮汐時說,水為陰,月亮也為陰,二者同氣相求,太陽為陽,陰附陽而長,這樣解釋是不對的,但這並不代表陰陽理論本身有問題,只是說古人沒有正確地運用陰陽理論,宋正海藉此說中國傳統科技無法發展為近代科學,是錯誤的,我們應該這樣說:有質量的東西含有陰氣,這時候太陽也具備陰氣,陰氣之間同氣相求

量子力學可以這樣理解:根據概率波,該物體的各種性質表現出的各種有具體數值的量在空間上不同位置出現的概率不同,而且在某一位置上出現的概率還會隨時間變化,我們可以說,這種不確定性是由陽氣產生的,當陽氣的作用對象是一個微觀粒子時,陽氣分布範圍小,作用更集中,該物體的相關性質的不確定性(在一個固定時間的某一個固定位置的數值不確定,只能用概率衡量)越強大,當作用對象是一個宏觀物體時,陽氣的分布範圍大,作用就更分散,不確定性就表現得不明顯。波反應的是事物的運動,波為陽,粒為陰,越分散陽氣越大,波動性越強,不確定性越明顯,只要任何變化都沒有大小方向不確定瞬變,未來就是可以預知的,而至極的陽氣引發大小方向不確定瞬變,使得量子力學的不確定得以產生,即所謂「上帝擲骰子效應」。量子化同樣與至極的陽氣會引發瞬變有關,如果沒有瞬變,它的各種狀態就是連續的,正是瞬變使它有了間斷性的狀態。量子力學的瞬間轉移(比如量子糾纏)也與至極的陽氣會引發瞬變有關,瞬間轉移本身就是一種瞬變。波為陽,粒為陰,光的波長越短,粒子性越強,能量相等時陰氣越強,在介質中折射率越大(可以說向法線偏移是阻礙了它的傳播),傳播速度越小。

量子力學的陽氣與普朗克常數有關,

宇宙大爆炸可以這樣理解:開始宇宙陰陽二氣沒平衡,陽氣促使宇宙膨脹,現在之所以加速膨脹,是因為陽氣的擴散作用仍大於陰氣的聚斂作用,陽氣隨著宇宙膨脹消耗,局部陰氣增強,於是氣聚為質,有質量的物體可以向外散布陰氣減緩萬物運動變化速度,使時間變慢、時空扭曲,黑洞質量不會無限變大,因為黑洞吸引其他東西會消耗陰氣,最終不再吸引甚至爆炸,黑洞之所以能向外散發陰氣,是因為陰附陽而長,另一個方面的陽氣使黑洞的陰氣得以向宇宙空間擴散。 看了前文有質量的東西含有陰氣,陰氣向外散播減緩萬物運動變化速度,使時間變慢、時空扭曲,有人會質疑有能散發陰氣使時間變慢的,應該也有能散發陽氣使時間變快的,其實可以說另外的陽氣提供給宇宙大爆炸了,宇宙大爆炸引力常數

我不贊同把電荷正負、物質與反物質劃入陰陽的觀點,這種二元對立與活躍變化從而活動作用範圍廣大與穩靜恆定從而活動作用範圍狹小並沒有關係,根本就不能劃入陰陽

關於電荷間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與半徑的平方成反比關係,我們把電場強度看作該處電氣的含量,重力場的強度看作陰氣的含量,記含量為k/R2(k為定值)所有含量相等的地方組成一個球面,球面的面積與半徑成正比,4πR2,把球面的面積和球面上任何一點電氣或陰氣的含量相乘,正好是4πk,一個與半徑無關的定值!這說明每一個等量球面都含有相同數量的氣,一個東西向外界散發電氣、這種陰氣速度是固定的,氣在傳播過程中沒有損耗。

我們可以創造一個這樣的「統一場理論」萬有引力和電磁相互作用力都是物體通過向外界散發自身的氣進行的,而且這種氣在空間勻速傳播,在傳播過程中沒有損耗,但是萬有引力的氣是陰陽之氣,陰陽之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電磁相互作用力則是與陰陽無關的,正電負電只能看作一個整體內不同的部分,這只是一個整體的部分沒能和其他部分完成相互作用滿足自身某些需求、維持自身某些部分而產生的作用


推薦閱讀:

漲粉兒有風險,立棍兒需謹慎——致「新一屆」的「中醫黑」
用古書來敲敲黑板,漢代就有「宮寒」一說
你想不到的痔瘡背後的健康秘密
蜜煉川貝枇杷膏在美國大火了,那麼這個鎮咳的神器,該怎麼用呢?

TAG:中醫 | 中醫學 | 中醫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