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與否豈在我(道德經講讀之七)
來自專欄 國風堂
能從中悟出什麼,我們先聽聽老子的。
不過老子認為,他從中悟出的東西,我們這些一般人不一定能悟不到、也也不一定能做不到,或許只有「聖人」才能悟到和做到。
他講,因為上面所提出的善惡、美醜、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根本就沒有什麼區別,「是以」、因此「聖人」就應該「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或者說聖人就是這樣做的。
「聖人」是個什麼東西,似乎人人都知道而又人人都說不清楚。
各家宗教,都把自己的宗教創立者和為自家宗教的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者稱頌為聖人。在非宗教社會裡,我們大概可以理解為,被大眾或者後世人們認可的具有特別高尚的美德和智慧的人就是聖人。其實簡單通俗一點說,我看我們可以把聖人理解為對什麼事情都能夠真正看透徹看明白的人,再簡單一點說就是一個超級大明白。
聖人超級明白,他知道他的一言一行都被百姓大眾看在眼裡,他做什麼大家就會學著他做什麼,他怎麼做大家就會學著他怎麼做,他說什麼大家就會按著他所說的去做。但他也知道,即使自己以為做得是對的事情也未必是真正的對,即使自己以為說的是對的話也未必是真正的對,所以他必須謹言慎行,他必須「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聖人無為,並不是什麼事情也不做,只是聖人所做的事,在別人眼裡看來都是些無為的事。聖人不言,並不是什麼話都不說,只是聖人所言,在別人眼裡並不是說教、並不是說三道四的指手畫腳。聖人這樣的言行,就不會影響到別人的言行,這樣大眾就可以各行其是而不必追尋聖人的方向,這樣即使聖人錯了,也不至於影響到整個社會。這大概就是聖人的初衷。
反過來講,如果聖人處有為之事而言傳身教地影響別人,當聖人千慮一失的情況出現時,那會有多少人跟著倒霉啊。
聖人且如此,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又有什麼資格欲以言傳身教來影響別人呢?曾幾何時,多少地方官守,欲有為於一方,號召與指示甚至強迫百姓齊呼啦地種大蒜、種黃瓜、種菜花、砍了梨樹裁桃樹、砍了桃樹裁蘋果、砍了蘋果裁櫻桃,製造了多少笑談?坑苦了多少百姓?這種種有為,其如無為何?
當然,我們還是要說,聖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就像那佛家的僧佗只會忽悠施主的施捨。聖人所做的,就是默默地耕耘與付出,然後又默默地走開,歸隱於山野。這就是「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就是造化萬物也並不認為是從自己始作,生養化育萬物也不據為己有,做了什麼也不自恃為己能,任何事情做成了也不自據其功。
客觀地說,這麼幾句話,我們有些分不清楚到底是說天、是說道還是說聖人,我們所能知道的,就是這句話是老子說的。老子知「道」,老子眼裡的聖人當然也知「道」,因此在這裡我們完全可以把「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背後的主人公理解為老子、聖人和「道」的任何一個,或者甚至可以說,這三者是三而一的。
聖人遵循大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那麼自然世間各種事情的成敗,也都與他們無關了。他們悟透了道的真諦,知道萬物化變自有它們自己的道理,並不是什麼自己的功勞,所以我國古聖先賢從不把各種發明發現據為已功,認為這些東西它們本就存在著,只是自己偶然觸動了它的機關使它們顯現出來而已。所以任何的功勞都應該記在天地大道的身上,與自己無關,真的是天不必自言其高,地不必自言其厚,道與聖人自然是成也不必言其功。
不言其功,不居功自有,你的功勞也跑不了,「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或許正是因為自己不居功,那麼才可能讓人真正地認識到你在其中的功,而如果真的非要居功自傲,結果卻真的可能會被人所鄙視。
是你的,你的辭也辭不掉;不是你的,爭也無宜。
推薦閱讀:
※怎樣理解《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婚紗照用黑白的是否得當?
※太上九要(六) 日用五行的要
※簡單了解一下八卦
※道家怎樣的人稱為真人,真人和普通人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