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深度焦慮者的自白:我是如何緩解焦慮和應對壓力的?

一個深度焦慮者的自白:我是如何緩解焦慮和應對壓力的?

來自專欄 拉風的漢子


5.1聲道環繞型立體焦慮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焦慮這個詞開始在社交圈裡蔓延。

甚至有人開始販賣焦慮,譬如利用你的焦慮,給你販賣知識;譬如利用你的焦慮,給你販賣雞湯。

其實要回溯起來,在孩童時期我就會感到焦慮。

比如小時候會因為完不成作業而焦慮,那種在假期尾聲拚命趕作業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再大一點會因為不知道怎麼跟女孩子講話而焦慮。

到後來,其實焦慮一直伴隨著我,只是更多地會表現為不安、煩躁、浮躁等等,而我沒有準確地把它識別出來——這就是焦慮。

我意識到焦慮開始充斥我整個生活的時候,大概是在一兩年前。

焦慮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出現在我的身邊。

早上起來,焦慮隨著我大腦的蘇醒也同時升起,我會因為早上時間緊張擔心上班遲到而焦慮,儘管這麼多年我幾乎從來沒有遲到過;

當微信里各種信息滾動,一系列小紅點湧現的時候,我會因為擔心錯過什麼信息而感到焦慮;

開會時,比如一些無組織、無秩序、無意義的會,我因為在那浪費時間導致其他事情得不到處理而感到焦慮;

同時面臨著幾件事情要處理的時候,我會感到焦慮;

和對方溝通,卻杳無音訊,我會感到焦慮;

擔心晚上睡太晚,或者睡得不好,影響到第二天的狀態,我會感到焦慮;

......

讓我感到焦慮的事情還有很多,每一天都有,如影隨形。

不過好在除了焦慮,人還有一種本能叫「窮則思變」,而後「變則通,通則久」。

當我意識到焦慮開始充斥我整個生活的時候,我也開始探索破解它的辦法。

經過一兩年的探索,從我個人狀況來看,應該說是頗有成效了。

今天分享出來,願君與卿遠離焦慮煩擾。


從改變信念到覺知

要克服焦慮,首先要識別焦慮,知道焦慮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如果說焦慮是一個物種,那麼它屬於情緒科——焦慮是一種情緒。

既然是一種情緒,那麼如果掌握了有效的情緒管理方法,也同樣可以應用到克服焦慮上。

關於情緒管理,我完整聽過曾仕強《情緒管理》的系列講座,裡面提到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的情緒ABC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情緒是一種反應(C),這種反應由外部事件(A)導致,但是在A並不能直接誘發C,在這中間其實還一個橋樑——信念(B)。

一般來講,外部事件A是客觀發生的,很難改變,要改變情緒C,你需要改變的就是你的信念B,也就是你對外部事件的解釋和評價。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講,你給你的另一半打電話,連著打了好幾個都沒接,你開始有點沉不住氣,開始生氣。

那這個時候,你應該如何去調節你的憤怒情緒呢?去調整你的信念,去轉換一下思維。

比如說你去想一下,你的另一半是不是沒帶手機呢?或者是不是在什麼地方很吵沒聽到?或者有什麼特別的事情不方便用手機?或者碰到了什麼棘手的事情?等等。

當你把思維轉換到對方是因為客觀的一些原因沒有接到你的電話,而不是主觀上故意不接你的電話時,你的生氣情緒可能就會得到緩解。

這種情緒管理的方法同樣也適用於焦慮情緒的管理,在一段時期里,這種方法對我還是蠻有效的。

但是這個方法有一個弊端就是,有時候它只能是起到一個安慰劑的作用,後來我發現了另外一種更有效、更高級的方法。

這種方法叫做覺知。

西方心理學裡是這麼定義「我」的:我是我的觀察者。

這其實也是覺知的意思。

覺知,就是當你的負面情緒升起的時候,你不要去壓抑它,不要去把它放大肆意發泄出來,也不要試圖馬上就把它消除。

覺知,你需要做的是,覺知到這種情緒的存在,去感受它,或者進一步去想想我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緒呢?為什麼會感到焦慮、感到生氣、感到難過呢?

比如說,因為某項時間很緊的任務,你擔心完不成而感到焦慮。

這時候你可以停下來,去感受一下你的焦慮,去體會它:哦,我現在正在感到焦慮。

然後也可以進一步去思考焦慮的的原因。

「我為什麼感到焦慮呢?因為擔心任務完不成。

任務完不成會有什麼後果呢?事情進度會受到影響,老闆也可能因此很生氣。

任務真的會完不成嗎?我有什麼辦法可能先把任務完成了?

即使任務完不成,事情進度一定會受到影響嗎?還有其他解決辦法嗎?老闆一定會生氣嗎,還可以溝通嗎?」

這樣思考,有利於讓你把注意力集中到問題本身上,而不是困於無明的情緒之中。

當然,很多時候,即使不做這些思考,你只需要停下來去感知你的焦慮,觀察它,你的焦慮情緒就會得到緩解。


聚焦 再聚焦一點

覺知的方法,適用於當焦慮發生之後。

我們還能做的是,在焦慮發生之前,如何去避免焦慮的產生。

這裡我們就需要弄清楚一點,普遍意義上來講,是什麼導致了焦慮?

我們可以拿抑鬱和焦慮做一下對比,很多人對這兩個概念其實很容易混淆。

抑鬱的人,往往是目標感缺失的,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沒有追求,會有絕望感;而焦慮的人相反,焦慮的人一般是多目標,追求的很多,想要的很多,要做的很多,然後感到焦慮。

弄清楚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發現,要避免焦慮,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避免多目標,保持專註。

比如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當你面臨多任務時,你需要停下來理清條理,把事情的輕重緩急分清楚,一個一個逐一完成,這樣做你可能就不會焦慮。

往大一點的方面看,你需要把你人生追求的方向統一一點,集中一點。

理想的狀態是把你想做的和你正在做的統一起來,不然你就會感到焦慮。

就像《小猴子下山》里那隻小猴子一樣,摘了桃子,又想要掰玉米,最後卻一無所得。

以我自己來講,我最焦慮的一段時期,是我跳槽前的一段時期。

一方面,從我決定跳槽後,我正做的事情和想做的事情就產生了分裂;另一方面,我還需要把目標放在確定新工作上。

這種分裂和多目標的狀態就產生了焦慮。

有幾個月的時間裡,我都處於深度焦慮狀態,但是當我投入到新公司,而且新公司所從事的工作跟我的方向一致時候,我的焦慮狀態明顯就得到了緩解。


安住在當下

從主觀上去調節,減少目標可以避免焦慮。

但是在真實生活的客觀情境中,很多事情的發生並不以我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我們還需要了解焦慮的一個本質。

焦慮——是對無常的抗拒。

無常,是佛教里的概念,但是和西方心理學是相通的。

西方心理學有一個觀點「人生苦難重重,這個是偉大的真理」,其實就是對無常的通俗解釋。.

人生充滿了無常,但是人的動物性本能卻是趨利避害,也就是人性的本能是抗拒無常的,所以人們很容易焦慮。

從這個層面上看,要克服焦慮,就需要擺脫對無常的抗拒,接受無常,並且時刻都準備迎接無常的到來。

比如說堵車,這是一種無常,當你抗拒時,你會抱怨怎麼又堵車了,你想早點到家或者到公司,這令你感到焦慮,甚至繼而憤怒。

而當你接受這種無常時,你就會覺得堵車很正常,你告訴自己堵車的情況總是會發生的,這樣你會平和很多,不會焦慮。

進一步,當你時刻都準備接受堵車這種無常時,你會早一點做準備,即使堵車也不疾不徐,更無從焦慮。

在這個層面,我自己是這麼做的。

每天我就像一台英特爾處理器,需要同時處理多個任務,對於一定需要去完成的任務,儘力去做到全然地接受,並且全然地投入,不抗拒。

另外因為每天都面臨不確定性的任務,我要時刻做好應對這些無常的準備,就需要保證足夠的精力,這需要自律。

除了保證飲食和睡眠,對我來說保持精力的有效方法是堅持鍛煉。

比如我現在堅持早起跑步,雖然只跑短短十分鐘,但足以激活我一整天的狀態,讓一整天的精力都比較充沛。

接受無常,更高一級的境界是安住,安住在當下。

送給大家兩句話,這兩句話你細細體會之後,時不時拿出來念一下都足以讓你感到平和。

第1句:「每一個單純而直接的當下,都帶著淡淡的喜悅。」

第2句:「習慣那種在不確定性中安住的感覺。」

第一句話告訴我們,即使是無常發生,你細細去體會你此刻所處的當下,仍然會發現此刻的一絲美好。

第二句話告訴我們,無常總是會發生,當無常發生時,我們需要去體會這種狀態,跟這種狀態和諧地相處,不抗拒,不鬥爭。


總結

最後再回顧一下,焦慮並不可怕,應對焦慮我們有很多方法。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焦慮是一種情緒,感到焦慮時,我們可以用覺知的方法去體會自己的焦慮,進而思考焦慮的原因,這樣焦慮狀況就會很自然地得到緩解。

另外,我們還需要明白,一般意義上,焦慮產生的背後的原因是因為多目標,我們可以通過減少自己的目標,讓自己更聚焦、更專註來避免焦慮。

最後,我們要明白焦慮的本質是對無常的抗拒,我們要習慣接受無常,隨時做好準備去迎接無常,即使無常發生,也要學會去體會當下,安住在每一個當下。

再補充一下,我總結的方法可能只適用於有焦慮的表現,而不適用於焦慮症。

焦慮症是一種病症,如果出現焦慮症可能都無法正常地學習、工作、生活,比如睡眠、飲食等都會受到極大影響。

而我自己雖然被焦慮深深困擾過,但基本沒有因為焦慮影響到我的睡眠、飲食或者和他人的正常交流。

另外,還需要強調的是,我在標題里說的是「緩解焦慮」,而不是全然地克服焦慮。

一方面,焦慮不能夠全然地擺脫;另一方面也沒有必要全然地擺脫,適度的焦慮也是一個人保持前進的一種動力。

最後,希望大家能和自己的焦慮和諧相處,駕馭好它,和你一起一路向前,踏過荊棘,歷盡千帆。

參考資料

1、《活出生命的意義》

2、《次第花開》

3、《少有人走的路》

4、《情緒管理》

5、個人體悟


推薦閱讀:

聖多納釋放法簡介
遮蓋液阻斷不同病程患者的心理壓力
聖多納釋放法創始人萊斯特先生簡介
親愛的,我可能抑鬱了

TAG:抑鬱 | 焦慮 | 心理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