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的詭辯:北大校長的道歉信
最近,一篇北大校長的道歉信忽然紅遍網路。有無數人在看到了這篇「道歉信」之後都發表了自己的稱讚,說他勇於承認錯誤,說他這種是「求真」精神的比比皆是……
敢於道歉,這位校長的勇氣可嘉,只是……這篇所謂的「道歉信」十足的體現了一個學者「教授級」的詭辯。
「真不熟悉這個詞的發音」
不熟悉某個字或詞確實可能,比如在跑男裡面有一期出現了這個詞,李晨似乎就不太會……
然而問題在於,場合。
他們在節目里,就算不認識,也可以當是一次學習的機會,既能夠漲知識,又能夠製造笑點。但這位校長念錯字的地方可是校慶,面對這台下眾多的校友和媒體,並且這還是一篇「演講稿」。
照著念,念錯字,可以。主持人也有念錯而改過來的時候。不過這位校長的問題就在於照著念還不知道這個詞念什麼,並且是一篇原本應該是自己寫的稿子。
就算他由於各種原因無法寫這篇稿,這篇稿也應該是由他來審閱。
就算他沒時間審閱,也應該在讀之前看一遍,通讀一遍吧。這是對來參加校慶,聽演講的人最基本的尊重吧!
然而,從這篇道歉信當中,完全看不出他有這種意識。而把這種「錯誤」蓋過去,僅僅用了「成本太高」來形容這次錯誤。
「我所有重要講話,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書,都是我自己寫的」
我聽到了超大的「啪啪」打臉的聲音。試問,如果這位校長是自己寫的這篇他認為重要的講話,他為何會不認識「鴻鵠」二字?如果他不認識「鴻鵠」二字,這兩個字又為何會出現在他的演講稿當中?
如果說這位校長是知道這個詞的, 那為什麼不會讀呢?不會讀是怎麼知道這個詞怎麼用呢?並沒有人說這個詞用錯了地方,那說明這個詞用得很恰當,那這篇演講稿是否並不是這位校長「親自」執筆呢?
假設這位校長沒有寫這篇演講稿,而是由其他人員代筆然後他來審閱,那他是否也應該注意到了這樣的一個詞呢?而一直到演講時他都並不知道有這樣一個「自己不認識」的詞出現,那這位校長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看這篇演講稿的呢?
可見,這位校長似乎是演講的時候才首次看到這篇不符合他「文字功底」的演講稿,並且不小心讀錯了。那這次校慶在這位校長心中的地位又如何呢?
「我希望通過致詞讓大家理解的意思:焦慮和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
如果真的如他所說,那所有的發明和發現都應該是在安逸的狀態下創造的,那為什麼要有居安思危呢?
如果質疑真的不能創造,那在發明和發現之前,科學家、發明家們都是早就知道會有發明或發現的么?
不質疑就不會有所改變,不改變哪裡來的創造?
如果他的這篇演講稿就是要告訴大家:不要有任何焦慮和質疑,只管堅定自信的向前走。那這篇演講稿真的就是……垃圾!
當我們失去提問的能力,就已經失去了前進的方向了。失去了前進的方向,何來的向前走?前方是何方?是領路人指出了路?那領路人是誰?他為什麼會知道路應該怎麼走?(原諒我,我質疑了如此之多,創造不了任何……)
收起您的詭辯,真誠一點!
道個歉有那麼難么?難!
別說是這樣一位任職中國頂級高等學府的校長,就是我們要承認錯誤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要放下自尊承認自己確實有問題,並且問題並不僅僅是「讀錯」這麼簡單,可能是不認真,可能是不尊重,還可能要暴露自己的一些問題。
但既然問題已經出現了,那為什麼就不能坦誠呢?放不下自己的地位,放不下自己的尊嚴,同時,如果承認了太多,可能還會失去更多。所以,儘管漏洞百出,還是要死扛!
本來出來道個歉,說句「對不起」,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即使是在沒有提前準備的情況下讀了錯別字,那不過就是一次「壞榜樣」,告誡別人要尊重場合,要提前做好準備。但為了掩蓋事實說出「重要講話……都是我自己寫的」,是不是他認為這次講話不重要?
出現錯誤就需要承擔,而承擔錯誤的代價可能是很多人都不願意接受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掩蓋錯誤的原因。但規避錯誤的代價往往要比糾正錯誤的代價更慘重。
我們一直都缺少對錯誤的正確認識,錯誤本身並不可怕,自古就有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說法。如果害怕失敗,掩蓋錯誤,那就沒辦法剖析錯誤原因,從而讓失敗變為成功的根基。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都經歷過失敗,卻很少人能夠成功的原因——他們不願意承認錯誤。
推薦閱讀:
※既然這個世界並不完美、充滿痛苦,什麼我們還要生育後代,讓他們也受苦?
※將「大學教授毆打女環衛工事件」作為課文教育孩子,你認為如何?
※全國重點大學特色專業匯總,上好大學更要挑好專業
※請饒過大學新生
※《X的奇幻之旅》——欣賞數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