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培談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甚至發展中國家委內瑞拉,都把「批判性思維」作為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
1988年在巴黎舉辦的「世界高等教育會議」發表了《面向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宣言:觀念與行動》,
第一條的標題便是「教育與培訓的使命:培養批評性和獨立的態度」 。
第五條「教育方式的革新: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中指出,高等教育機構必須教育學生,使其成為具有豐富知識和強烈上進心的公民。
使他們能夠批判地思考和分析問題,尋找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並承擔社會責任;為實現這些目標,課程需要改革以超越對學科知識的簡單的認知性掌握,課程必須包含獲得在多元文化條件下批判性和創造性分析的技能,獨立思考,集體工作的技能。
1
「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缺乏讓我不安」
「我從事教育工作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了,我發現我們的教育最缺乏的是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和劉偉老師的對話一開始他就直奔問題核心,說出了他對批判性思維教育缺失的憂慮,「我們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教知識上,而不是教思維上「。
劉偉老師的思辨教育之路還得從他在學校教育中發現的問題開始說起:「我在中學當過數學老師、計算機老師、後來全國課程改革需要加一門研究性學習的課程,我便成了這門課的講師「,2004年劉偉老師在中學校園裡開設的研究性學習課程,這在深圳乃至全國都屬於先行者。在研究性學習的授課過程中,傳統學校教育「重知識,輕思維」的教育理念讓劉老師感到憂心,他愈加認識到思維教育的重要性:「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是啟發人的思維,我讀到愛因斯坦文集中關於教育的一句話:』教育要把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放在第一位』,如果學生學會了獨立思考,他們自己就會找到自己學習的方向。
什麼是好的教育?
好的教育就是意味著能夠給予學生以良好的批判性能力的發展。
任何科目的教師,如果他堅持給予學生以準確知識以及傳統的教學方法,或者是對教學過程嚴格一致,這種教師很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人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不應該過多地受到傳統的約束,人們應該能夠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相關的證據。
「如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我發現,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尤其重要」劉偉老師說,「西方批判性思維的相關課程非常流行,在美國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從小學中學,乃至很多名牌大學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劉老師隨即引進了三部美國經久不衰一版再版的《批判性思維》教材。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是思想態度,沒有學科邊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論題都可從批判性思維的視角來切入。
蘇格拉底
批判性思維起源最早可追溯到 2500 年前的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
蘇格拉底的思想和討論方法——蘇格拉底問答法,即採用對話式、討論式、啟發式等教育方法,通過師徒、弟子間雙方辯論、向對方提問,發現對方回答問題中的矛盾之處及推理缺陷;由此提出反例,引入更為深入的思考,來解決問題。
在20世紀,人們對於批判性思維的的本質的理解逐漸變得更為明確。1906年,基於田野研究寫成了社會人類學著作《民俗學》的威廉·格雷厄姆·薩姆納基認識到在生活和教育中開展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批判是對已有的各種觀點接受之前必須進行的審查和質疑。通過批判來了解他們是否符合事實。批判性能力是教育和培訓的產物,是一種恩惠。
但批判性思維課程一開始在學校的開展並不順利,「當我跟學校反映要開一門思辨性課程的時候,學校校長不懂什麼叫批判性思維」。
通過劉偉老師半年多的努力爭取,這門課程終於因為一個偶然的契機才被學校所認可——校長的女兒在美國讀博士,校長偶然間問起批判性思維課程的在美國的情況,得知自己的女兒正好就在上批判性思維的選修課,並逐步了解到這個課程在美國非常重要,所有的教授都會強調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相對於知識,思辨能力對一個人更為總要。
在很多的美國課堂里,往往是通過教授知識,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對於批判性思維課是否有必要開,校長女兒的觀點是:「中小學太有必要了」。就這樣,學校終於同意了劉偉老師開設思辨性課程的選修課的想法。
第一次上課就有四百個學生來參加,但同學們的表現卻讓劉偉老師吃驚。「第一次上課的時候,我跟台下四百個學生講,同學們,平時都是老師向你們提問,今天反過來,你們向我這個老師提問題,想提什麼都可以」,結果台下高一400個同學,一個問題都提不出來。
劉偉老師覺得可能一開始同學們不太習慣,於是舉了運動會的例子引導學生:「同學喜歡運動會,只有一些傳統的比賽項,什麼叫創新,什麼叫批判性思維,你設計一個比賽項目,同學背著同學跑可不可以?變一下就是創新了。」結果台下的反應仍然十分冷淡,讓劉偉老師吃驚不已:「我非常吃驚,他們只是高一的同學,但是一點創新性思維都沒有,這樣就算考試成績很好,將來到社會上也沒有競爭力,因為以後社會是一個創新越來越多的社會。我覺得同學們的思維已經有點僵化了」。
這看似是一對天然的矛盾:傳統的學校教育總是把考試和分數放在第一位,以考試為導向的教育往往忽視了思維能力的長期培養。從長遠看,思維能力對人生的重要性遠遠超過考試技能。更為重要的是,思維能力的培養存在一個黃金期,這個黃金期一旦錯過,大部分人都會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式,逃離固化的思維模式就變得更加的困難。
2
「思辨賽是訓練批判性思維的絕佳方式」第一次批判性思維課略顯尷尬的經歷讓劉偉老師更加堅定,他下定決心要把課程繼續開展下去,但需要換一個更加生動的形式,幾番思索,劉偉老師想出了思辨賽的法子。
「所謂思辨賽是借鑒辯論賽的形式,但是和傳統辯論賽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傳統辯論賽分正方反方,思辨賽中分為先方後方;第二、思辨賽選擇一個社會的熱點問題,供先後雙方討論;第三、傳統辯論正反雙方總想戰勝對方,而思辨賽是兩個隊一起來解決一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劉偉老師給第一次思辨賽定了一個十分吸引人的題目——「高考如何改革」。劉老師說:「從來高考的改革都是由教育部的專家、老師來討論決定的,可是高考的主體是高中生,高中生應該說一說他們的看法」。第一次思辨賽他邀請到了外語學校的辯論社做對手,這個對手來頭不小很有實力,曾經獲得過聯合國某辯論比賽的冠軍。
「雙方先利用90分鐘分別介紹自己的資料和方案,然後經過雙方提問、觀眾提問的環節,吸取對方方案的優點,進行總結陳詞」劉老師描述道,「同學們都很積極,參考各國高考方案,橫向對比,做的PPT內容詳實豐富,幾輪問答交鋒也很精彩」。劉偉老師邀請了攝製組對比賽全程錄像,又邀請了三個評委分別點評選手的內容、思維能力和演說能力語言表達,通過多這三個方面的綜合考核,選出當場的一個最佳選手,劉老師把這個獎項稱作思維之星:「我們有歌星,球星,卻從來沒有思維之星。叫這個名字就是為了突出思維的魅力」。
隨著中學生思辨比賽在電視台的播出,思辨賽的形式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評。在劉老師的推動和各方的努力下,2015年11月深圳舉辦了「第一屆大學生思辨賽」。
相較於中學生思辨賽,大學生思辨賽的內容更加深刻,涉及到了社會生活中的很多熱點問題。大學生們圍繞著社會熱點問題,廣泛查閱資料、進行社會調研並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在「如何解決社會的養老問題」中,選手們結合荷蘭、日本等各國的養老方案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養老方案;在「如何解決電信詐騙的問題」的問題中,深圳大學的選採用立法手段、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採用高科技的手段,雙方激烈爭鳴又吸取對方方案的優點,讓自己的方案更加完善。
思辨賽舉辦過程中,社會各界也廣泛參與,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長看到思辨賽後讚揚這是個很好的形式;人社局、公安局等政府部門對大學生思辨賽的成果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並且邀請一些成熟的方案進入實質性的決策階段。
2017年深圳大學生思辨賽 深職院代表隊奪冠 (圖片來源深圳教育通)
「思辨賽這個形式,可以訓練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是思維能力,比賽中與觀眾的互動也可以很好地對觀眾的思維進行有益的啟發。
事實證明思辨賽目前來看是訓練人獨立思考能力的一種絕佳的方式」。思辨賽需要選手做到事實清楚、分析準確有深度,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必須經過嚴格的邏輯推理,這些過程都對大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隨著大學生思辨賽規模的逐步擴大,通過思辨賽受益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2017年思辨賽總決賽現場全體參賽人員、指導教師、工作人員合影留念
(圖片來源:哈工大深圳新聞中心)
隨著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大學生思辨賽已成為了深圳一個新的文化品牌,而比賽所傳達的理性客觀、關注社會的思辨精神,也在深圳大學生和市民中引起越來越深刻的影響。隨著前幾屆深圳大學生思辨賽的成功開展,相關部門表示,要把思辨賽推廣到全省的高校區,由省圖書館來主辦,利用思辨賽這個形式,為大學思辨教育助力。
3
「批判性思維的訓練要伴隨兒童的成長」
大學生思辨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但劉偉老師的思辨教育之路還遠遠沒有結束,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兒童思辨賽上,劉老師欣慰地說:「思辨賽的效果這麼好,不能只是成人的也要有少兒的。少兒的思維還沒有完全拘泥,是思維訓練的黃金時期,因此我開了少兒思辨課」。
劉偉老師的少兒思辨課很快就有12孩子報名,他按照大學生思辨賽的模式,開設了少兒思辨賽,在劉偉老師的安排下,12個三年級到初一的孩子被分成了4個小組,每個小組3人,四個小組分別作為兩個議題的先後雙方。
少兒思辨賽在思辨議題的選擇上,需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貼近孩子的日常生活,劉老師在第一節課上就鼓勵孩子勇敢提出自己最關心的問題,孩子們踴躍發言選出了兩個題目:「如何防止媽媽嘮叨」和「怎麼能不生病」,孩子們關心的問題可愛又直接,但這兩個問題也有著很重要的社會意義。「怎樣防止媽媽嘮叨」有關家庭和諧,親子間的交流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事;「怎麼不生病」不止關乎孩子的健康,兒童生病牽一髮而動全身,牽動著整個家庭。
「才上課沒兩次,有個家長就對我說思辨課真的有神奇的作用!」劉偉老師說,「第一次上課,有的孩子不願意來非常排斥,可只上了一次課,孩子就在家嚷著要來上思辨課,這可是個不大不小的改變。據我觀察,大約參加三堂課左右,孩子在表達能力和自信上會有一個顯著地提高。」
「這是當前世界教育改革的一個大趨勢」劉偉老師說,「目前全世界最好的芬蘭的基礎教育採用的就是一種項目式的跨學科的學習,和我們的思辨賽的方法是一致的,我們的理念是最新的。我相信,思辨賽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在少兒思辨比賽的過程中,通過搜集資料、做PPT提出方案孩子的表達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思辨課的神奇不僅體現在孩子的成長上,在家長身上也有明顯的體現:參加少兒思辨的某位學生家長感嘆,她的女兒完全變了,現在和父母的關係很好,曾經稍顯叛逆的她走路都時長摟著媽媽走,家長也越來越懂得如何去傾聽孩子們的意見和想法。孩子的意見受到尊重,這本身就是對家長的一種難得的「溝通教育」,這讓家庭的氛圍更為和諧。
「三年級到六年級的孩子是訓練思維的黃金時期,一定不能錯過這個時期對兒童思維的訓練」劉偉老師說,「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4
「讓美學教育思維教育並行」文藝復興時期拉斐爾創作的《雅典學院》
談起元培學堂,劉偉老師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元培學堂的理念我特別認可,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和美育興國的教育觀非常高明。事實上,在當今的學校教育中,最缺失的就是美學教育和思辨教育。思辨應該和美育結合起來。」
批判性思維既是一種思維技能,也是一種人格或氣質;既能體現思維水平,也凸顯現代人文精神。文藝復興時期,大量的歐洲學者開始對宗教、藝術、社會、法律和自由進行批判性地思考。
他們認為人類生活中大部分的活動都需要分析和批判。也正是因為這種思維上的「覺醒」,人類才能從漫長的中世紀中走入了藝術史上群星閃耀,燦爛輝煌的文藝復興時期。
「美學教育和思辨教育是個非常大的工程,也是個艱巨的任務」劉偉老師說,「但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了希望」。
推薦閱讀:
※德國人和日本人的民族性格都很嚴謹,為什麼這樣「性格」的國家曾經都出現了法西斯?
※走了十萬八千里都沒敢扔,沙僧的擔子里到底是什麼?
※夏商周朝夏在前,那麼夏朝之前是一片怎樣的天地?
※為什麼是天行健而不是天行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