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畫中人的內心世界,你看懂了嗎?

畫中人的內心世界,你看懂了嗎?

來自專欄 知識分子

?圖源:Pixabay.com

撰文 | 林鳳生(上海《自然》雜誌編審)

責編 | 惠家明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 ●

藝術史家把繪畫看成是一種「非語言類藝術」,意思是繪畫不能說話。那麼畫家用什麼辦法來傳遞人物的情緒,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呢?那就要依靠臉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了。早在古希臘的時候,哲學家蘇格拉底就對畫家和雕刻家說:「崇高和尊嚴、自我貶低和嚴肅、謹慎和理解都反映在臉和身體的姿勢上了。」

畫家達芬奇在《繪畫論》說:要畫那些「由活人的心理狀態所引起的動作,那些表示願望、輕蔑、憤怒或者憐憫的狀態的動作」。他還要求:「畫家樂於仔細觀察那些邊說話邊做手勢的人,並去了解他們為什麼這樣做。」

本文圍繞這個話題談一點看法。

臉部特徵與表情

在寫實繪畫中,人的臉部無疑是最能夠引人眼球的地方,因為臉部的特徵和表情在人際互動和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人的大腦里有著強大的「臉部識別」功能配置,所以觀眾也特別喜歡看畫中人物的臉,通過鑒貌辨色來了解人物的方方面面。神經科學家認為「人臉識別」有兩個方面,其一是特徵識別,其二是表情識別。所謂的特徵不僅僅是指臉的長相,是長是圓,是胖是瘦,還要強調他的精氣神。哲學家叔本華說「畫人首先要畫出他的特徵,呈現出這個人的特徵就等於反映了人性的一部分」。古代的人物畫家在這方面是下功夫的,圖1是傳說中的大畫家提香的《自畫像》,採用了當時流行表達高傲特徵的姿態:只用眼睛斜著看了一眼觀眾,身體也沒有轉過來,抬頭挺胸、自信滿滿,一副不屑一顧的氣派。

?提香的《自畫像》

當人物的心態發生變化時,臉部的特徵(包括五官位置)也會隨之變化,於是喜怒哀樂的表情也就在臉上洋溢起來了。維也納心理學家Egon Brunswik說:「雙眼之間的距離有任何微小的變化,都會影響到人像的表情。」所以說,人臉識別的另一個方面是表情識別。有趣的是,當我們對臉部特徵與表情之間的區別還不太清楚時,我們大腦里的人臉識別機制卻已經分工明確:由大腦紡錘狀腦回的後半部分負責處理人臉的特徵識別,當它辨認出臉部特徵之後,再由紡錘狀腦回的另一個區域與額葉一起來判斷這一張臉是不是熟面孔。如果這部分損傷了,就會得「人臉辯識缺失症」。得了此病的人常常能夠知道看到的是一張臉,但是無法辨認是誰的臉。如果紡錘狀腦回的損傷延伸到更前方,波及其他區域,甚至影響到了與情緒密切相關的杏仁核,那麼他就會患有「表情辨識缺失症」——可以辨認一張臉,但是不知道臉部的表情是喜是憂。

表情:像風像雨又像霧

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表情(相對於特徵)對情緒的反應更加快捷,所以有「表情是情緒的晴雨表」的說法。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胸襟坦蕩之人面貌平和,內心糾結者常愁容滿面,這也說明了臉部表情與內心情緒的緊密聯繫。

事實上,經過了億萬年的進化,人類形成了六七種與情緒密切相關的基本表情,它們是:快樂、驚奇、悲傷、憤怒、厭惡、輕視和恐懼。這些基本表情已經成為人的本能,不需要學習就與生俱來,與人的民族、文化背景關係不大。關於臉部表情與生物進化的關係,筆者在其他文章里已經做了介紹,這裡不再重複。但是補充一個小發現,來說明造物主的偉大。剛剛出生的嬰兒不會說話,但是最需要得到親人的呵護,只能通過豐富的表情和哭鬧來引起大人的關注。造物主為了讓嬰孩的表情容易被看清楚,所以讓嬰孩在出生後的一段時間裡頭部的比例都特別大。大頭娃娃的出現就是這個道理,當然這個道理不是我說的,而是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Eric R. Kandel說的。此外,心理學家Paul Ekman和他的同事對基本表情做了跨文化的研究。在一項研究里,他們讓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原始部落人群判斷Caucasian地區人的臉部表情照片表達了什麼意思,結果不出所料:他們對錶情的判斷全部正確。

在另一項研究中,Paul Ekman調查了許多先天性盲人。他們雖然從來沒有看到過別人的臉部表情,但是表達自己喜怒哀樂的神態卻與普通人大同小異。經過大量的測試,心理學家確定:人類的這六七種基本表情,凡是地球人都能夠看得懂。(基本表情圖參見《維也納分離主義》一文。)

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光憑人的面部表情就可以洞察他的內心世界呢?這就大錯特錯了。Paul Ekman還做了另外一項實驗:

他們分別讓美國人和日本人觀看同一部醫學紀錄片,記錄了一次血腥的外科手術。儘管在放映的過程中他們都流露出討厭、噁心的表情,但是離開放映廳後,日本人在人多的地方會用微笑來掩飾而美國人則不會。所以,心理學研究認為,儘管臉部的基本表情是「通用的」,但是在具體展示什麼表情還是隨著文化、遺傳、生活習俗和文化背景有所調整。有些城府深的人可以做到「喜怒不形於色」,以至有「知人知面不知心」的說法。因此我們在待人接物和欣賞人物畫的時候都不能夠光看外表,還要了解相關的方方面面才行。

?荷蘭畫家維美爾的傑作《帶珍珠耳環的少女》

荷蘭畫家維美爾被神經科學家稱為「曖昧」大師,這裡所謂的曖昧是在神經科學上的意義,並不是指它在字典中的意思。也就是說維美爾畫中人物的臉部表情像風像雨又像霧,讓人捉摸不透,無所適從,想要讀懂他們的臉實在是難。正如心理學家浦魯斯特開玩笑說:「(這是一件)永遠也不會水落石出的事。」

畫中的少女據說是維美爾的女兒,她有一點含情脈脈,又有點冷漠和專橫讓人難以捉摸。明亮的雙眸給人無限的遐想,以至有人想入非非,竟然演繹成一部電影來……尤其是畫中少女耳環明亮的珍珠反光,曾經讓成千上萬的維美爾粉絲為之傾倒。不過最近有報道稱,荷蘭Mauritshuit Museum的專家利用Moro-XRT掃描發現「這是一片脫落的顏料碎片,翻轉重新附在珠寶上」形成的效果。

手勢:另一種語言

手指、手掌和上臂是人體中最可自由活動的部位,可以隨心所欲地做出各種動作和姿勢,因此人類文明之初就把手勢用了作為交流信息和情感的手段。手勢甚至比口頭語言來的更加直截了當,一人振臂高揮,可以引起萬眾矚目的效果!手勢的採用一般是在最大限度易認性和最大程度動作之間做折中,也就是既要動作好做,又要意義明確。

我們從古代的藝術品中見到的各種手勢顯然是來源於生活:高舉手臂向前(或者向上)是一種指點手勢,有指揮命令的意思,表示支配和支持等。曲臂擋駕是防衛的手勢,也可以表現自卑,祈求寬恕。舉手求饒是投降的手勢,也是向上帝頂禮摩拜、祈禱手勢的來源。隨著使用的範圍擴大,漸漸形成了一系列約定俗成的,具有象徵性的程式化手勢。例如,在禮儀手勢里就有問候、祈禱、喪禮、教學、表示勝利等具有自明性的專門手勢,讓人一目了然。在古代的棺材、墓地和葬禮上,常常見到的手托頭部的手勢,就是一種表達哀悼的程式化手勢。在宗教畫里,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具有宗教象徵意義的手勢。在喬·貝里尼的《聖約伯教堂裝飾屏》畫中,聖母瑪利亞舉起的左手是一種象徵神力的手勢,有賜福的意義。而站在左中位置上赤膊的聖徒雙手合掌,這是基督教流行的祈禱手勢。另外5位聖徒和3位演奏樂器的孩子,他們的手勢因為源於生活,顯然能夠一看就懂。

?喬·貝里尼的《聖約伯教堂裝飾屏》

畫家的任務就是讓繪畫中的人物通過手勢來說話。德國女畫家珂勒惠支創作的《不要戰爭》曾被魯迅先生所推崇。畫中人物振臂高揮、主題鮮明,同時請注意他的右手:食指和中指併攏伸直的手勢——這是歐洲中部地區用作宣誓的伴隨動作;左手放在心口也是一種流傳很廣的表示真誠的手勢。伴隨著心跳動的感覺,宣誓者的誠意會加強。

?珂勒惠支的《不要戰爭》

在這幅畫中,有力的筆觸、伸直而緊繃的手臂和充滿了激情的書法使繪畫有很強的感召力。當然程式化手勢也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改變它的內涵,並且與地域、民族和文化息息相關。例如,合掌在東方一直是一種求神拜佛的手勢,但是在西方合掌祈禱一直到中世紀才進入到了宗教的彌散儀式。而在有些地區合掌還成為了一種乞求手勢。

肢體語言—無聲勝有聲

人有比較靈活的軀幹、頭頸部位和四肢,可隨意做各種姿式。它們與臉部表情一樣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因此被稱之為肢體語言,從而讓我們常常可以不發一言來傳遞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在遠古時代,肢體語言是維持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它往往決定了一個人能夠獲得食物或者生存途徑的機會,同樣也可以促進個體融入集體,並獲得更多的繁衍生殖機會。所以在藝術上,人體也是古代繪畫最常見的繪畫主題。但是,據著名藝術史家貢布里希考證:只有在古希臘藝術(大約公元前4-5世紀)里才能夠找到對人體外表的生動描寫,此前的畫中人物動作只能夠說明他在幹什麼(如打獵、捕魚、放牧等等),缺乏情感交流。他還說:「在整個美術史上,與公元前6世紀和接近公元前5世紀末發生的,古希臘雕刻和繪畫的偉大覺醒相比,很少有更加激動人心的壯觀場面。」

?公元前5世紀的大理石雕刻《垂死的勇士》

大理石雕刻的《垂死的勇士》,誕生在公元前5世紀的古埃及埃伊那島上。這一作品塑造了一個倒在地上、受了重傷的戰士。他知道自己難逃一死,用盾牌試圖支撐自己的軀體,沒有一點驚慌失措,面部表情坦然,表達出一種視死如歸的勇氣。整個作品把肢體動作、面部表情和精神內涵融為一體,洋溢著一種悲愴之美。

?Mary Cassatts的《躺在椅子上的女孩》

在後來輝煌了600年的西方寫實繪畫里,不乏刻畫人物表情的傑作,美國女畫家Mary Cassatts的《躺在椅子上的女孩》畫得十分傳神。女孩的肢體發出的信號能夠讓人一看就懂、沒有懸念。好像聽到女孩在抱怨:「好煩,真沒勁!」這種姿勢現在有一個中文名字叫「葛優躺」。

?海恩斯?金的《妒忌與調情》

法國畫家海恩斯·金的《妒忌與調情》,更是一幅情景交融的妙作:調情的姑娘帶著誘人的眼神,雙手放在頭上,她的表情和小夥子那尷尬而又高興的反應再清楚不過了。另一位姑娘的嫉妒表情或許並不太明顯,不過她左手的「我想」手勢卻具有足夠的表現力,說明她此刻的心裡如打翻了醋罈子。正是:情綿綿,哄得大美女心花怒放;冷冰冰,惹得小女子妒火難忍!

肢體語言升級版:變形、誇張和舞蹈動作

在寫實繪畫流行的年代裡,為了更好地表現人物健美的身體和姿態,又湧現出許多藝術流派,其中以文藝復興後期旅居希臘的西班牙畫家艾爾·格列柯最具有特色。為了能夠表達肢體動作的豐富多姿,他把人體變形拉長了,對人體的肌肉也做了誇張,一個個人物看起來都是肌肉猛男,非常有力度。他的作品《拉奧孔》,說的是希臘傳說中的一個有名的故事。

?艾爾·格列柯的《拉奧孔》

希臘人圍困特洛伊城久攻不下,想出了一個木馬計的辦法:他們製作了一個巨大的木馬,裡面躲藏了希臘士兵。當毫不知情的特洛伊人準備把大木馬作為戰利品拉進城裡去的時候,特洛伊祭司拉奧孔提醒市民,要防止木馬帶來的危險,因此激怒了神。於是神派了兩條大海蛇來殺死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畫中描繪的就是他們被神懲罰的情景:仰面朝天的拉奧孔被大蛇緊緊纏著痛苦萬狀,右邊兒子的軀體已經被變形、扭曲,仍雙手拽著大蛇不放;左邊的兒子倒在地上作翻滾狀。父子仨人通過肢體的誇張和變形表達出力量和痛苦,與天空中電閃雷鳴、亂雲飛渡的背景一起,生動形象地表現了這個悲愴的時刻。艾爾·格列柯的肢體變形法增添了人物的力量美。也有人批評說畫有點矯揉造作,故稱他為矯飾主義。不過專門研究視覺藝術的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某種運動動作的強度,只能取決於它偏離正常位置的角度。」(《藝術與視知覺》)所以格列柯的變形處理是有道理的。

?夏加爾的《郊遊》

猶太畫家馬可·夏加爾生於俄羅斯維台普斯克,自幼學畫,27歲時跟隨俄羅斯芭蕾舞團歐洲巡演(畫布景),從此到處流浪,足跡遍布俄、法、以、美等許多國家。他經歷了二次世界大戰和一次俄國革命,飽嘗了流離顛沛之苦。然而他能夠與熱戀了六年的妻子牽手,相知相愛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所以心裡也是充滿了快樂。為了紀念結婚周年,他創作了一系列如夢如幻的圖畫,用絢麗的顏色和誇張的肢體語言表達了他們滿滿的幸福感。這些也是他畫得最美麗的作品,《郊遊》就是其中的一幅。他似乎要讓每個人知道:「我快樂的不得了!感到人好像飛起來一樣!」

?奧斯卡·科柯斯卡的《風雨中的新娘》

維也納畫家奧斯卡·科柯斯卡是最注重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繪畫大師,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風雨中的新娘》。畫面中,在一條在波濤里顛波著的小船上,一位女子在男子的懷抱中安詳入睡,而男子凝重的神態卻說明這是一次危險的旅程。確實,畫中的這對情侶的就是畫家科柯斯卡和他自己的情人Alma。他們雖然是真心相愛,但是危險的婚外戀註定也不會有好結果。所以,Alma看起來比較平靜,而畫家則表現出焦慮和不安,但是他仍然一如既往守護在她的身邊,如影如隨。這一次畫家使用了厚重的筆觸和深暗的色彩,在畫布上塗了一層又一層達到了一定的厚度,傳遞出他正在經歷著一種情緒性的躁動。在這幅作品裡,人物表情、肢體動作、色彩、筆觸以及背景達到了完美的統一,給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結束語

20世紀中期,隨著各種新的繪畫流派的崛起,人們對藝術作品的取向和審美觀念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畫家對人物的臉部表情和肢體語言的描寫也從求真務實到誇張、變形,從而達到吸引觀眾眼球的目的。現在有些流派(如畢加索、英國畫家培根)為了別出心裁、標新立異,開始追求怪異和醜陋,並建立以此標準的美學觀念。這與本文原來的介紹方向大相徑庭,所以就此打住,不再討論了。

參考文獻:

1. A. P. Shimamura. Experiencing Ar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2. Eric R. Kandel, The Age of Insight, The Random House , New York, 2012

3. Eric R. Kandel. Reductionism in Art and Brain Scienc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4. 塞莫·薩基,潘恩典譯,腦內藝術館—探索大腦的審美功能,台北:商周出版社。2001-7

5. Anjan Chatterjee The Aesthetic Brain: How We Evolvedto Desire Beauty and Enjoy Ar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6. 貢布列希,圖像與眼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2

製版編輯:黃玉瑩 |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商務合作請聯繫

business@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推薦閱讀:

審丑真可代替審美么?
2017藝術廈門 | 方圓美術館——王克舉、閆平雙個展
為機器人加入藝術家行列而歡呼
陶醉墨香——慕源好壺
畫家戴瑞榮--筆法精微 自然天成

TAG:藝術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