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小白常見誤區:跑得越久,跑量越大,體能才能更好?

跑步小白常見誤區:跑得越久,跑量越大,體能才能更好?

來自專欄 跑步學院

今天,我們圍繞配速、訓練強度,聊聊一個跑步小白經常會存在的誤區

跑得越久,跑量越大,才能更快地提高體能水平。

其實,這種想法是非常危險的。和所有事物的運行規律一樣,過猶不及,跑步也是如此,接下來,請國峰老師來解釋下到底怎樣訓練才最高效。


打好體能基礎,LSD練2小時30分就夠了

文/徐國峰

對於準備初次跑馬拉松的跑者來說,切勿練得太多,就算多練,身體也不一定吃得消。

訓練靠的是累積,少量多餐才是訓練之道,暴飲暴食易傷身。那練多少就算「暴食」呢?以LSD(即:Long Slow Distance,中文意思為「長距離慢跑」)來說,奧運級的馬拉松選手,E強度的訓練最多只會練到2小時30分。

(關於訓練強度,詳戳:來看看:你平時跑步在哪個強度?)

你可能會想,精英跑者的馬拉松在2小時30分之內就跑完了,我跑得這麼慢,應該要再練得久一點吧?

這樣的想法是很危險的!

跑量需要消化吸收,不能練得太久。吃下去但吸收不了,反而有害。因為既然連專業跑者(除了跑步就是吃飯休息和睡覺),一次都只能吸收2小時30分的E強度訓練,剛入門的跑者又怎能跟他們一樣把LSD拉到2小時,甚至3小時以上呢?身體是吃不消的。

事實上,只要堅持訓練,就不用擔心自己比賽時無法跑完全程。

實力是靠一次次的訓練累積出來的。用更極端的例子,226公里的超鐵選手來說好了,他們絕不會在賽前練一次完整的賽程:游3.8公里後騎180公里再跑42.195公里,甚至連一次騎180公里的訓練都不會做。但他們仍可以在這麼長距離的比賽中創下好成績,為什麼?

因為實力是靠累積,累積需要的是不間斷地持續訓練,而單次超量訓練常常是中斷訓練的元兇。

試想入門者某個周末練了3小時30分的LSD後,接下來3天還能正常訓練嗎?恐怕接下來的一周都無法保持規律訓練了。當然,的確有人天生就具有超強潛能,超量訓練也能吸收,吸收得多,進步快(他們可能初馬就破4或跑進3小時30分),但這些進步神速的跑者也會比一般人更容易燒完跑步的熱情。

我有一位熟識的朋友,初馬就跑了3小時20分,但後來就再也沒有進步過,甚至現在已經很少跑步了...... 因此我們一直強調:「進步, 慢一點比較好!」

試想,第一場馬拉松就用加大劑量的特效藥,之後再用溫和一點的葯,怎麼還能刺激身體進步?

因此我對初馬跑者的建議是:勤練,但量少,進步慢一點比較好。 既安全又持久。若你的訓練目標是全馬,E強度的LSD最長只要練到2小時30分就夠了。訓練的原則是規律,而非少餐多量。最忌單次訓練量太大,休息幾天才再次訓練。

我知道可能有不少跑者會懷疑,「我的全馬最快也要跑4小時,最多只練2小時30分真的夠嗎?」2015年,我在上海花了5個月的時間訓練了幾位很認真的跑者。

我先上了兩周的先修課程,替他們制定了完整的16周訓練表,之後就要求他們照訓練表訓練,同時回答他們訓練時遇到的問題,其中一個學員在比完賽後的文章中提到:

我對這個訓練一開始抱有疑惑,開始的兩個月,天天跑E心率,那個配速和自己期望的目標配速差太多了,究竟有沒有用,真的不好說。

我至少在課堂上問了老師兩次:「每次訓練時間這麼短,LSD也不允許超過2小時30分,和我們平常理解的LSD距離和時間都不匹配,這樣怎麼能在比賽中正常發揮?」老師溫和堅定地告訴我:「請相信我,只要你按照這個訓練表走,一定可以做到。」 我當時將信將疑,直到上海馬拉松衝線,我才徹底被這套訓練計劃征服。

這位學員在16周的時間裡,PB從4小時2分進步到3小時33分。在這次的訓練營中,總共有28位學員的PB突破20分鐘,這些大破PB的學員都做了一件正確的事,就是「單次訓練時數沒有超過2小時30分」。

  • 本文摘自徐國峰《你可以跑得更快》 ,點擊這裡可以買到這本書
  • 點擊這裡來看著名運動學家尼克拉斯羅曼諾夫博士和徐國峰老師共同擔當教練的中國最豪華卡司陣容的馬拉松訓練營

推薦閱讀:

杏梅教你安全跑步
西貝憑什麼讓肯德基甘拜下風?答案是體制優勢!
【乾貨】5種常見的跑步傷痛
禪跑新興溫氏·2017新興馬拉松即將拉開序幕
肯亞人奪冠日本選手勇奪亞軍,為何從頂尖運動員到大眾跑者都愛東京馬拉松

TAG:跑步 | 慢跑 | 馬拉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