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不一定為實-存貨調查

眼見不一定為實-存貨調查

來自專欄 實戰信貸經驗分享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耳熟能詳的經驗總結,現在叫做有圖有真相。

可是,這些千百年為大家廣泛使用的經驗總結在信貸調查實踐中,往往會有反轉-眼見不一定為實,有圖不一定有真相。

在討論存貨調查之前,先來個小插曲,活躍一下快要僵化的腦袋瓜子。

相信你早就聽說過這個故事。

有一次,孔子在等他的學生顏回煮飯,飯快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用手抓鍋里的飯吃,他假裝沒看見。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起身說,剛才我夢見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乾淨的飯然後才給他們吃。顏回說,不是那樣的,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柴灰掉進鍋里了弄髒了飯,我覺得丟掉可惜,就抓起來吃了。孔子嘆息道,按說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可信。

下面進入正題,信貸調查時如何防止借款人虛增存貨。

信貸調查,債權人最擔心的是借款人虛增資產、虛增收入,或虛減負債、虛減成本費用。如果說收入作假、費用作假,隱瞞負債,都好理解,資產怎麼虛增呢?再說,又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資產,這是實實在在的存貨,不行就費點事兒,一件一件地數唄,總不會出問題吧?

問題遠不如我們想像得簡單。

如果是一家小超市,一箱一箱地數存貨,一根煙的功夫就完成;如果是一個養羊戶,也要不多久就齊活;如果是一家中型醫藥批發商呢?如果是一家年銷售N個億的食品加工廠呢?如果是富士康那樣的電子組裝廠呢……

調查基本靠數的做法徹底行不通了。

有人說,我核對報表明細,選取樣本,抽查,嗯,這是個好主意。

存貨明細表清清楚楚,現場抽查一件不少,一件不多。

不夠。

聽說過借豬貸款的事嗎?

養殖戶為了多貸款,把鄰居的母豬、小豬、商品豬借來了300多頭,實際上他自己的只有60多頭,成功騙貸後,還豬,賣豬,跑了。

顯然,對報表、現場抽查好象也不靠譜。

別急。

我們的三板斧叫三流合一,結合行業特點,在三流合一調查之後,虛增存貨的基本上都會現原形。

三流合一就是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相互驗證。

拿例子來。

客戶說他的存貨價值8000萬元,報表、明細賬合計正好相符,現場抽查,沒有異常。說明一部分物流(現場粗略盤存)、信息流(報表、明細賬)是對的,還有一部分是什麼呢?還有現金流呢?

另一部分物流、信息流是存貨的入庫和出庫依據,採購單據(如發票)與入庫單據驗證,銷售單據與出庫單據驗證;現金流就是出入庫環節,有發票有單據還不夠,還要有轉賬流水,或應收賬款、應付賬款,查看科目明細,對照時間、金額、數量,必要時抽查出入庫時的監控。

嗯,有人問前面那個借豬貸款的,沒有現金流怎麼調查,都是現金交易。這個需要藉助行業特點,前面提到了,專欄和拙作也有多處介紹。

什麼是行業特點?借款人是自繁自養還是育肥,是加工飼料還是外買,毛豬和飼料價格走勢,環環相扣……

還不行的話,我們還有手段,藉助相關指標的比率分析、趨勢分析(具體方法已有過分享),讓做假的立馬求饒。

你說,揭露虛增資產還難嗎?


推薦閱讀:

怎樣審查銀行流水

逾期客戶的教訓在哪裡?

銀行流水會說話

收入再高有毛用?

有條件生效-底線就是生命線

為什麼不當法定代表人

第三方回款

間諜一樣的審批人

如何提高銀行流水的審查效率

餘額寶限購背後有原因


推薦閱讀:

抗風險能力:我和唐山的收費站大姐到底在怕什麼?
活路-互聯網金融未來存活之道
鄰居一桿秤,街坊千面鏡
開網貸公司有什麼風險?

TAG:財務分析 | 風險 | 銀行貸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