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原生家庭的流行理論,李松蔚給你丟了三個炸彈

對於原生家庭的流行理論,李松蔚給你丟了三個炸彈

來自專欄 簡單心理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篇來自簡單心理的好朋友Momself的文章。

本文作者李松蔚,北大臨床心理學博士,清華大學講師,Momself專欄作者。他將就關於原生家庭的流行理論拋出三個不一樣的解讀。站著不要動!李老師炸彈來襲~

圖片:來自電影《玻璃城堡》

之前在《奇葩大會》上,武志紅老師講到了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再次引起了對原生家庭這一話題的廣泛討論。支持和反對的聲音都很激烈。

武老師說,通過他的文章,很多人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傷害。他還舉了很多例子,說明這種傷害影響深遠,可以延續到成年,甚至終身。這個說法,高曉松老師也很贊同。他用自己的例子說,以前沒發現原生家庭的影響,這幾年跳出來了,回頭看,才驚覺影響之大。還說了一句很有趣的話:「病的時候,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病,等病好了,才知道自己曾經病過。」可惜這句話被剪掉了。

武老師演講的過程,我就坐在台下。也有一段被剪掉的互動。

武老師的說法,我同意一半,原生家庭的確會給人帶來長遠的影響。但也有不同意的地方。尤其當我看到別人一提到「原生家庭」,就充滿悔恨和怨恨,彷彿大錯鑄成,再也難以改變的時候,我就很想講一些不同的看法。

這些看法對人有幫助,但是不容易接受。對於那些相信「原生家庭帶來終身傷害」的人來說,經常會像炸彈一樣,激起他們強烈的反應。雖然如此,我仍然想扔出三個炸彈,希望它們爆炸得更遠一些,更強烈一些。在現有的認識之外,多炸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因為,原生家庭,被誤解得太多了

1、知道自己有問題,也就沒問題了

炸彈之一:

發現自己被原生家庭「傷害」的人,其實已經好了。

我有一個魔術,專治那些抱怨被原生家庭「毒害」的人。我只要聊一分鐘,就能「治」好原生家庭帶來的「病」。不信嗎?請看我的表演——

一個來訪者說:「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我特別缺乏自信。

我說:「你說缺乏自信,是什麼意思?」

他說:「就是老覺得自己不夠好。

我問:「你覺得自己不夠好,但實際上呢?」

他搓搓手:「實際上還不錯。

我說:「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你說的缺乏自信,是說你的實際情況往往比你以為的好一些?你以為自己不好,但實際上你知道自己還不錯。」

他點頭,嗯嗯嗯。過了一會兒發現不對勁了:

哎?怎麼按照你的說法——我其實挺自信的?

哈,是不是像魔術?再來一個例子——

另一個人抱怨她的原生家庭:「從小,我媽媽就很焦慮我得什麼病,動不動就帶我上醫院看病。受她的影響,我現在也對健康過度焦慮。」

我說:「你說過度焦慮,是什麼意思?

她說:「就比如說這幾天吧,我咽唾沫的時候,感到嗓子有一點疼,我就老胡思亂想,擔心是不是得了什麼怪病。越想,就擔心得越厲害。」

我問:「那你去醫院看了嗎?」

她愣了一下:「幹嘛去醫院?我知道沒病啊。

我說:「啊!原來你知道沒病!——那你擔心什麼?

她:「……」

你看,根本不需要「治」病!只要他說出得的是什麼病,病就已經好了!

我沒有在開玩笑。這正是高曉松老師說的:「只有病好了,才知道自己曾經病過」。就像一個悖論:所有抱怨「我的原生家庭導致我現在XXX」的人,能夠看到這個XXX的存在,就等於他不再受原生家庭的視角影響。看到即是改變。先要產生不一樣的認識,才會看到問題所在。真正缺乏自信的人什麼樣?從不抱怨原生家庭,他們只會說:「我沒有不自信——我是是真的很差!」

真正過度焦慮身體健康的人,不會說自己是「胡思亂想」,反而會認定自己的焦慮是「適度」的。身體就是有怪病,就該馬上去醫院啊!

我知道,我知道,這些說法很匪夷所思。它等於是在說,所有對原生家庭的批判,一旦發生,就代表著原生家庭的魔咒已經破除。那還有什麼批判的必要?雖然這麼講不太好意思,而且很多人難以接受……但就是這樣。

有人說,這是詭辯啊!我看到自己有病,不一定等於病就好了啊!對不起,在原生家庭的語境里,邏輯就是這樣:知道自己有問題,就沒問題。

這是第一個炸彈。不服來辯。

2、你也許正被大腦欺騙

有人說:我不跟你談邏輯。邏輯是這樣沒錯,但我的不自信就是在!

我知道自己沒那麼差,但我就是不自信!我知道沒生病,但我還是焦慮!我知道伴侶不會離開我,但我真的缺乏安全感!不管你怎麼說,它並沒有好!

這不就是原生家庭帶給我一生的烙印嗎?

——好,現在我要拋出第二個炸彈:

被原生家庭「烙印」的感覺,可能是大腦在欺騙你!

一個人,明明知道自己並不差,卻仍然說自己「不自信」;或者明知道身體沒病沒災,卻仍然忍不住胡思亂想,原因只有一個:因為他們需要「製造」出這樣的假象。大腦可以建構出不存在的東西。假如大腦希望讓自己相信,自己具有一些叫做「不自信」、「焦慮」、「缺乏安全感」之類的特質,它可以毫不費力地製造出這些東西,自己無法辨別真假,還能輕輕鬆鬆地甩鍋給原生家庭。

可是好端端地,大腦幹嘛要騙人呢?

很簡單啊,因為有好處。

有一個畫面始終讓我印象深刻:2010年上海世博會,在那些排長隊的熱門場館門口,搖著輪椅的殘疾人可以走綠色通道,不必排隊。而在世博園的出口,我卻看到很多「殘疾人」站起身,收起輪椅,大搖大擺地離開……

我們想像一下,一個明知道自己很優秀的人,卻一口一個「不自信」,不就像是一個兩腿健全的人,卻一直用輪椅行走嗎?倒不是說他存心騙人,他可能也在騙自己。他這麼做看似給自己增添了很多麻煩,但也有好處。比如可以另闢蹊徑,比如少承擔一些責任,又比如這樣一來,會獲得更多關心和照顧。

他可不可以離開輪椅呢?隨時都可以。但起身之後,他就會面臨新的處境,他和別人的關係會產生變化,這裡有很多新的風險和挑戰。他不一定做好了準備。就像一個人隨時都可以承認:「我知道自己還不錯,只是常常忍不住把自己想得差一點。」但是他這麼說了以後,要如何作為一個「還不錯」的人,去和別人相處呢?那可是一個全新的,不一樣的世界,他做好準備了嗎?

這告訴我們,為什麼原生家庭會給人那麼深重的烙印感?甚至會讓人「一生都難以擺脫」?不是因為什麼魔咒——並不存在那樣的魔咒。而是是因為,一些人已經習慣了坐輪椅的便利,就不太想嘗試一種新的行走方式了。

3、你隨時能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只要做好準備

其實,第三個炸彈,已經不知不覺拋出來了:

你隨時都可以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只要你做好了準備。

嗯,我理解你對這句話的感受。同樣受到原生家庭諸多影響的我,當年看到這樣的說法,也感到不能相信,而且生氣:「你知道我有多辛苦嗎?你把它說得那麼輕鬆也就算了,還說這一切是因為我沒做好準備?」但是,我們不妨做這樣一個思想實驗:假如有一個神奇的按鈕,按下去,原生家庭帶給你的一切負面的影響全都可以消除,你會立刻變得不一樣!——要按這個按鈕嗎?

你毫不猶豫地就按了嗎?好!

現在想像一下,你已經是一個新的人了!你自信,樂觀,積極,穩定,相信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切陰霾從此與你絕緣。這樣的你,別人會怎麼期待?你跟他們的關係會怎樣改變?會有不一樣的人生目標嗎?選擇哪些,放棄哪些呢?承擔哪些風險?肩負哪些責任?在生活中又會遇到什麼新的挑戰?

會不會有那麼一刻,你對自己說:「其實,原來那樣也挺好……」

偶爾也想回到熟悉的狀態里,喘一口氣。

甚至你會想:「這個按鈕能反覆使用就好了,有時變回去,有時變回來。」

做一次這樣的思想實驗,你就會明白:改變之所以那麼難,也許難的並不是「改變」本身,而是改變之後,你的生活和關係面臨的重大調整。

接下來!再給大家推薦一個由Momself聯合李松蔚和7位國內團體領域的頂尖專家精心打造的、線上+線下的優質課程。

5月26日-27日,Momself將為你提供一期現實版的「人生實驗室」,在這個實驗室里,我們搭建了一個完全自由、毫無拘束的團體空間,專門探討原生家庭的話題,聚焦你和父母親人的關係模式及早期家庭帶來的影響等。

這個團體聚集了各種各樣想對自己有所探索、想要改變的人,以各種各樣的可能性產生碰撞和互動。

在這個自由的團體里,你可以嘗試把自己「雕塑」成任何樣子,試試看會怎麼樣?

這是原生家庭之外的「絕緣之地」。這裡沒有父母的影響,沒有權威,沒有統一的引導,沒有評判,更沒有正確或錯誤。只有你的自由選擇,他人的反饋。假如你一直抱怨,自己受原生家庭影響,沒辦法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他不妨在這裡試試看:「我偏要說出自己的感受,會怎麼樣?」說出來並不難,難在別人會怎麼做?——也許他們會嘲笑你?或者拒絕你,無視你?也許會跟別人爭吵?在真實的世界裡他很難有勇氣去嘗試,改變的願望就卡在這裡。

但在一個實驗室里,代價能大到哪兒去呢?改就改了,大不了就發生最壞的結果,又怎樣?原生家庭是你久坐的「輪椅」,在一個實驗室里,扔下它走兩步,看看結果如何?有的人一試之後,發現並不可怕,就會徹底甩掉它。

也有可能,有的人重新坐回「輪椅」,把它改造成自己的「戰車」。

兩種選擇都在改變,至少你知道了自己想要什麼。

?

目前,人生實驗室已經完成了第一、二期,第三期「原生家庭」也將在5月26日開始。從現有參與者的反饋來看,他們都從團體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

我一直覺得自己內向,不自信。參加完團體之後,我定了一個新年計劃:每周認識3個朋友。我上周主動發起、新認識的朋友有七八個,甚至被當面稱讚過一次『情商高』。更不可思議的是,我感到如魚得水。彷彿人格中跳脫、豁達、樂群的那一部分終於找到了與這個世界互動的方式。

看到人和關係的真相,理解了我跟媽媽30年的關係問題。一度很絕望自己再也不能走出原生家庭、準確的說是媽媽帶給我的影響。但在那一刻我走出來了,我意識到我和她之間並不對立。

我從來沒有在原生家庭里得到過真正的認同和接納,一直都被爸媽要求做個『乖乖女』,但我始終想真正找到『自己』, 2天的團體里,沒有人告訴我任何標準答案,但參加完的那一天晚上回去,團體中的各種聲音不斷在腦海里碰撞,沉澱了快2周以後,我突然意識到:『乖乖女』的標籤只是我的一部分,而我想找的那個『自己』其實一直都在,從未被任何人殺死或者定義過。

抱怨原生家庭帶來的宿命,很容易。

認定原生家庭的影響無法改變,保持這種信念也很輕鬆。

然而,認識到改變的權力一直都握在自己手裡,卻是最困難的事。因為需要你——也只有你——做出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與原生家庭和解的過程,是與世界和解,也是與自己和解。需要好奇,需要信心,需要勇氣。

你做好準備了嗎,要不來試一試?

5月26日-27日

(北京線下課程)

第三期[跳出過去為你畫的圈]

原價:7200元 / 期

當前購買,還可享6800元 / 期的優惠價

後期將提價至原價。

歡迎加入Momself主辦的

以「原生家庭」為主題的人生實驗室

↗點擊上方圖片/掃描上圖二維碼,了解「人生實驗室」詳情。


如果你也對心理學感興趣,可以在簡單心理獲得:

心理自助包:jiandanxinli.com/learns(教你了解自己、情緒調節、增加自信、緩解焦慮、戀愛睏惑)

預約心理諮詢:jiandanxinli.com(或下載簡單心理APP)

成為心理諮詢師:uni.jiandanxinli.com


推薦閱讀:

你是否具備什麼技能可以保證你度過最艱難的時刻?
為什麼一些人前搞笑的人骨子裡卻好像很悲傷?
《總裁步步逼情》中蕭雅然是什麼態度?
生物存活在地球上的終極意義是什麼,為了繁衍或進化嗎?
為什麼感覺越是渴望融入美國人的圈子,越是感覺大家都不理我呢?

TAG:原生家庭 | 心理學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