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描淡寫背後:專利也許才是小米IPO最大的風險?

輕描淡寫背後:專利也許才是小米IPO最大的風險?

來自專欄 孫永傑的ICT評論

日前,小米IPO的招股書在業內引起了廣泛關注,對於近500頁的招股書中,業內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看好,有的看衰。不過在我們看來,既然小米CEO雷軍將小米自詡為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且此前在不同場合強調其手機業務也是依靠創新得以反彈和發展,那麼與創新密不可分的專利(知識產權)理應也是小米和業內關注的焦點才是。

但在招股書中,小米對此(主要是潛在的風險)只是輕描淡寫。那麼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小米為何要對此輕描淡寫?是覺得對其IPO不重要,還是想要竭力掩飾什麼?因為業內知道,小米此前在專利方面是吃過大虧的,且後續相關的訴訟不斷。

提及小米在專利方面遭到的訴訟,最知名的莫過於2014年12月11日,因其涉嫌侵犯愛立信所擁有的ARM、EDGE、3G等相關技術等8項專利,在印度被愛立信訴至印度德里高等法院,當時愛立信提出「臨時禁令」並獲得同意。禁令內容包括「禁止小米在印度市場銷售、推廣、製造及進口涉嫌侵犯愛立信專利的相關產品,並要求小米和其印度當地的電子商務合作夥伴Flipkart暫時停止銷售愛立信起訴的涉案專利產品。」此外,法院還要求小米和Flipkart提交在印度境內涉案產品的銷售數量以及銷售總額。並派遣官員去小米印度辦公室執行相關決議。同時法院向印度消費稅和海關中央委員會發出通知,禁止小米侵權產品入境。

在印度市場遭遇如此挫折,對於當時正處在上升期的小米來說無疑是一瓢冷水。最終小米進行了妥協,在滿足每台設備向法院預繳100盧比(當時約摺合10.12元人民幣)提存的前提下,小米當時得以暫時繼續在印度市場銷售搭載高通晶元的智能手機,而搭載聯發科晶元的手機則處於「禁售」狀態。

2015年,小米又一次陷入專利侵權的泥潭當中。當年11月19日,美國專利流氓BlueSpike起訴小米的大量產品侵犯其專利。一同被起訴的,還有在美國市場銷售小米產品的海淘平台—TOMTOP(深圳通拓科技)。

也許正是上述頻頻的專利訴訟,讓此前一直不注重創新和專利積累的小米不得不對專利刮目相看,但鑒於其缺乏研發和創新的DNA,不得不「臨時抱佛腳」,倉促採取併購的策略試圖短期內彌補專利的短板。

為此,2015年10月收購了博通公司31件無線通信專利;2016年2月,小米從美國晶元巨頭英特爾公司購買了332件美國專利,涵蓋「儲存管理、控制邏輯、序列編碼、電腦封裝、手持終端、線路板」等諸多領域;2016年6月,小米再度從微軟手中購得1500件專利等。小米近乎於瘋狂的專利併購,甚至讓其在ROL律師事務所(Richardson Oliver Law Group

LLP)當年撰寫的專利經濟市場相關報告中成為美國專利市場的大買家。

儘管如此,小米「買買買」的步伐並未就此停止。此後的2017年又從諾基亞購買了數量和質量不詳的專利。那麼問題來了,小米這種「臨時抱佛腳」近乎於「惡補」購買來的專利價值幾何?

以小米從美國晶元巨頭英特爾公司購買的332件美國專利為例,從專利平均引用頻次看,英特爾擁有專利的引用頻次要高於其出售給小米的專利;從專利保護期限看,小米從英特爾購買的大部分專利都是於2000—2002年提交專利申請且現已授權的專利,如果這些專利均為發明專利,其平均保護期限僅剩5.9年左右,有效期並不算長。至於併購來的微軟的專利,考慮到專利更多集中在Office等相關領域及微軟自身在競爭中已經退出智能手機市場的表現,很難想像小米從微軟購得的這些專利對於小米的手機業務能帶來多大的價值。

當然,小米在併購之外,也加大了自主申請專利的力度,且在數量上也呈現迅速增長之勢。儘管如此,其依然存在風險。

首先,小米在海外的專利布局還遠遠不夠(包括專利數量和質量),這導致其在短期內要大幅度拓展海外市場有極大的難度。一旦涉足海外市場,他們將面臨大量的專利訴訟的風險。從其他渠道獲得的信息來看,也確實如此。據稱,小米推出「松果」自主處理器晶元,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解決印度市場的專利問題(有點出乎意料);在美國,小米多次在美國被起訴專利侵權,例如2016年被General

Access Solutions, Ltd. 起訴,2017年被Sportbrain

Holdings LLC起訴,而相關統計顯示,美國主流手機公司每年要在美國被訴20次以上,可見小米一旦進入美國市場其面臨專利訟訴的風險極大。

不要小看專利訴訟的風險,一旦發生,後果可能相當嚴重。例如蘋果在2012年發起對三星的系列專利侵權訴訟,就擾亂了當時三星在美國市場的正常規劃並從三星身上拿下數億美元的賠償;蘋果對HTC發起的專利訴訟更將被告市場份額在訴訟進行期間壓縮了60%左右,更關鍵的是,正是這一專利訴訟,HTC從此一蹶不振到今天被谷歌部分併購,手機業務已經是名存實亡。

其次,小米的專利在技術領域布局上還存在明顯的不均衡。大量專利技術還停留在用戶界面和使用體驗上,真正核心的硬體/晶元及底層通訊協議方面的技術還十分欠缺,而這些技術的開發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和時間積累,顯然小米依靠自身力量要在短時間內彌補是極其困難的。

據公開數據顯示,過去幾年間,小米有不少於30件實用新型專利被他人發起無效宣告,其中,15件專利被宣告全部無效,7件專利被部分宣告無效,僅有8件專利被維持有效。由此可以看出,小米自身的專利質量並不穩定,雖然其加大了專利申請和布局力度,但是,並不能完全消除小米產品可能侵犯專利的可能。最典型的案例是,曾經小米在其官網中宣傳的小米4C手機邊緣觸控已申請46項專利的「黑科技」等文字表述,當事人尚未取得專利證書,只有專利申請號。被北京市工商管理局海淀分局罰款30000元。

時至2018年,針對小米的專利訴訟仍未中斷。僅在國內,酷派集團就以涉及6起與酷派公司發明專利相關的專利侵權將小米告上法庭。其實這裡最終的輸贏並不重要,我們想說的是,連一個即將倒掉的手機企業都敢於利用專利去起訴反彈和即將IPO的小米,可見小米在專利方面的實力或者說專利價值有多麼脆弱。

提及專利的價值,作為全球專利申請和質量均屢屢名列第一的IBM認為,專利是否具有價值應具備5個主要特徵,即首先應是前瞻研發的產物,其次有效性強,再次是商業性/可行性強,第四是可揭發性強,最後是不易被迴避。那麼以此標準衡量,小米專利的價值幾何?

這裡我們僅以前瞻研發的產物標準為例,業內知道,前瞻研發的產物需要前期大量的研發投入,而根據小米招股書顯示,2017年小米的研發投入為32億元,僅佔總收入的2.79%,與競爭對手華為相比,小米的研發投入只佔到華為的3.57%,更不用說去和全球科技企業相比,例如一向被認為不注重研發投入的蘋果,預計今年在研發的投入將會超過100億美元。

如果說上述是小米在專利方面曾經滄海難為水,後續採取「惡補」(包括併購和自主申請)但整體專利實力,尤其專利質量提升有限而成為其IPO前後潛在風險的話,還有一個重要的與專利相關的風險就是現有手機的應繳專利費。

眾所周知,在手機行業,專利費用佔據了產品銷售價格的相當部分,因為手機里的每一個零部件,幾乎都包含了大量的專利授權使用費。事實上,即便是明面上進行了全面豁免專利的液晶顯示屏上,仍然有很多原材料價格裡面,也都是包含了支付專利授權費用部分的。

根據小米招股書顯示,2017年小米手機部分收入806億元,向外知識產權費用34億元,占收入比是4.2%,而業內認為,按照小米這種類型的公司,單台手機的專利費率佔比應為8%-10%,這說明小米還有很多專利費沒有交,知識產權訴訟風險極大。

以業界的4G標準必用專利為例,除高通外,愛立信、華為、諾基亞、三星等幾十家公司均擁有專利,而小米目前只向高通支付了專利費用,專利風險(包括訴訟和購買專利授權費用)很高。這裡同樣不要忽略後續小米向其他家企業補繳和續繳專利利費給予小米利潤、估值乃至上市後市值的壓力。

此處以蘋果為例,其之所以與高通在專利授權費上大打出手,甚至不惜部分放棄直接影響其iPhone手機體驗的高通基帶而以英特爾的基帶替代,主要原因就是專利授權費直接影響了蘋果的利潤率,擠壓了蘋果的利潤空間,這點從業內預測的,蘋果與高通的專利戰,如果蘋果最終獲勝,每年僅從高通一家的專利授權費中就可以節省25億美元可見一斑。對於全球智能手機產業利潤和利潤率最高的蘋果尚且如此,那麼對於綜合利潤率僅為4.7%的小米,專利授權費可謂是相當大的一筆未來不得不計算在內的支出,而直接影響到小米的利潤表現。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作為自詡為創新的小米,業內更應關注創新背後,小米專利的價值、策略及在市場競爭中所處的現狀和位置,尤其是未來小米將以海外市場拓展為主要增長動力之時,專利更是小米機會與風險並存的最大變數。


推薦閱讀:

專利小知識 | 專利類型及區別
特斯拉專利有哪些,387相專利清單和部分原文
怎麼申請美國專利?(美國專利申請和審查制度介紹)
酷派CEO蔣超談小米專利侵權:我們沒放大招,手下留情了
中國專利交易的三個層次

TAG:專利 | 小米手機 | 法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