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肯森攻勢.1915.1-1915.3】暗幕前的烏雲
來自專欄 勃蘭登堡門的黑鷹
本來在剛剛打算提筆寫馬肯森攻勢的時候是打算一整章丟出來,可是沒想到1915年的戰事光是一到三月雙方的準備和計劃就可以寫一大本書了,在這裡只能分成幾部分不定時連載,同樣的嘛,請大家多指教嘍。。。
即便1915年的風雪掩蓋了成千上萬協約國與同盟國陣亡將士的屍體,雙方依舊在弗蘭德斯的平原,華沙城下,馬祖里湖浴血廝殺,德軍總參謀長法金漢明白,這場戰爭不會輕易的停止,雖然局勢緊張,但他還是抱著積極的態度投眼重新審視自己的軍隊。
就像1914年所有主要交戰國的軍隊一樣,德皇陸軍在戰爭初期的戰役中遭受了嚴重的傷亡。戰爭開始時的1914年,德軍的總兵力為382.3萬名官兵,其中約有2,398,000人部署在西線,然而夏季馬恩河戰役的失利導致了大量德軍被消耗在法國首都的門戶前,隨著十一月伊普爾戰役的爆發,德軍在西線再次投入了他們的有生力量,法金漢希望符騰堡大公阿普雷希特的第四集團軍在其他部隊的協助下在比利時北部的平原地帶取得一場新的突破,然而隨著塹壕的延伸與英法聯軍不斷加固的防線,德軍不得不停止攻勢。
1914年9月至12月,德軍在各條戰線遭到了總計80萬人的傷亡。損失如此之多的軍官和士官大大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儘管如此,1915年的德國軍隊卻依舊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戰爭機器。兩條戰線上1914年戰役的倖存者都經過戰鬥。許多官兵依舊保有積極的戰鬥熱情。
如古斯塔夫.沙勒特少尉,在一封寫給他的父母通知他的兄弟赫爾穆特在比利時附近的野戰醫院去世的信中,沙勒特的愛國主義和責任感依然存在,絲毫未減。沙勒特告訴他的父母,儘管他兄弟的去世給他造成了不小的打擊,但他依舊錶示「我們將盡我們的責任,為德國去犧牲。」
士氣雖然沒有太大問題,但對於總參謀部和陸軍部而言,訓練和融合戰場上獲得的經驗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提高軍隊的戰術表現。其次便是德國依舊缺少可用於執行戰略決策的部隊。
法金漢和陸軍部協商後立即下令預備役部隊開始填補前線部隊的損失,新的裝備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補充到前線。
由於在1914年的戰役中遭受了傷亡,法金漢開始重組德皇陸軍的預備軍和戰略訓練系統,早在1914年12月19日,法金漢便對康拉德在奧佩蘭的會議上說,一個應對長遠戰爭的預備系統將被使用,儘管其大小尚未確定。 1915年2月22日,法金漢會見了負責德皇陸軍預備軍和訓練體系的恩斯特.馮.維斯伯格少將。法金漢同意了維斯伯格提出重組部隊的新方案,在通過了德皇威廉的批准後,新的師團將得到重組。
德國軍隊在1914年參戰時,其標準步兵師的組織依舊是一個正方形。就是說,這個師有四個下屬的步兵團組織成兩個旅。
然而根據維斯伯格的計劃,一個師將取締一個步兵團,然後將這些人員撤回本土來組織成新的部隊。一個旅部也將消失,那些被取締的部門將通過接受2,400名受過訓練的預備役人員來補償,隨著人員臃腫問題的解決,機槍排和炮兵連會得到額外的機槍和火炮,來提高步兵師的整體火力。
從1915年2月25日到1915年4月底為止,維斯伯格為法金漢變出了六個師的可用部隊同時補齊了德軍在前線的損失,於此同時法金漢還擁有相當於14個師的預備役部隊可以立即使用。
目前擺在法金漢面前的問題,便是一個決定德意志帝國戰爭走向的問題,西還是東?
讓我們來重新回顧一下東線的戰役進程,雖然隨著坦能堡戰役後德意志帝國的東普魯士逐漸穩定,但由於東線德軍兵力相較於俄軍還是弱小得多,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依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雖然在11月14日,一貫勇武的馬肯森率領他的第九集團軍配合第八集團軍以25萬人的兵力向華沙方向60萬之眾的俄軍發起了羅茲會戰。1915年2月,魯登道夫也在風雪中令德軍發起了第二次馬祖里湖戰役,試圖擊退盤踞在華沙方向的俄第三集團軍,雖然馬肯森和魯登道夫的兩次進攻都給俄國人造成了可怕的恐慌和傷亡,卻也只是讓人多勢眾的俄軍在華沙一線停住了腳步。
與此同時,加利西亞戰役以後一直士氣極度低落,組織渙散的奧匈帝國陸軍在1915年3月的喀爾巴阡山戰役中再次遭到了重創,普熱米希爾要塞也隨之淪陷,整個奧匈帝國的東北部戰線岌岌可危,法金漢不得不將自己的目光移到東線來,如果奧匈帝國在1915年開春後再次崩潰,德國南部的大門和波蘭方向的側翼將向俄國人大開,不等英法聯軍動手,俄國人就會打到柏林城下。
雖然是一位堅定的西線解決方案支持者,而且極度厭惡不斷拆自己後台的魯登道夫和興登堡。但法金漢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傻瓜,他心中已經決定在開春後優先解決加利西亞和波蘭地區的俄國人,再回過頭來搞定西線的英法聯軍。
讓我們的目光重新回到1915年的德意志帝國戰線。1915年二月,西線德軍有92個師防守戰線,對陣97個協約國師。東部有30多個德國步兵師和9個騎兵師,以及相當數量的奧匈帝國部隊面對97個沙皇俄國步兵師和超過33個俄國騎兵師。
要想完成法金漢解決東線的計劃,德國軍隊必然是主力,但奧匈帝國的軍隊同樣不可或缺,然而在1915年4月,奧匈軍隊的狀態不佳是可想而知的,此時的他是不客氣的說是各大交戰國中最弱的一個。在戰爭開始時,哈布斯堡的軍隊便在1914年8月到1915年4月之間承受了超過一百萬人的傷亡,這相當於戰爭開始時奧匈軍隊的總兵力的一半。
由於稀薄的軍事動員人力,奧匈帝國的補充軍負責人甚至不得不通過使用戰俘來補充部隊,多民族軍隊和雙重君主制社會所固有的體系使軍隊的凝聚力變得更加松垮,前線不少斯拉夫籍部隊集體投降就體現了這一點。
然而,奧匈帝國軍隊的問題卻並不是不可救藥,在法金漢和總參謀部與康拉德交流後的授權下,奧匈帝國的軍,師級部隊在德國人的幫助下正在不斷改善。
漢斯.馮.塞克特,這位在東線久經考驗的參謀長曾經在一篇報告中寫到
「他們的軍官如蛆蟲一般怠惰懶散,但他們的士兵依舊有不少人願意服從命令,擁有這樣的韌性的軍人卻居於如此拙劣的指揮下使我不得不對我們盟友的這些士兵產生同情。」
相對於出血過多過於虛弱的奧匈帝國軍隊,同盟國在東線最大的敵人沙皇俄國的形勢顯得稍微較好,在開戰後到1915年4月,沙皇的部隊摧毀了奧匈帝國的主力部隊,雖然在坦能堡損失了西北方面軍的兩大主力集團軍,但尼古拉大公還是成功的在去年11月的羅茲戰役和第二次馬祖里湖戰役中挫敗了德國人進攻華沙的企圖,穩定了波蘭-加利西亞戰線。
儘管如此,前八個月的戰爭依舊給俄羅斯帶來了巨大的傷害,83,100名士兵因糟糕的後勤無葯可醫而喪生,加上戰爭造成的損失,俄軍損失了近一百萬人,其中最可怕的當屬團級軍官的損失,而那些損失根本無法迅速替換。
可笑的是俄羅斯軍隊聲稱在1914年大約有350萬預備役人員,在這些預備役人員中,只有約20萬人可以被視為訓練有素的替補人員,雖然俄軍設立了專門培養軍官,專業人員,炮兵和機槍手的眾多部門,卻由於工業領域的疲軟而無法滿足帝國陸軍在軍火和武器方面的需求。另外,俄羅斯鐵路系統儘管以增加的容量運行為陸軍提供補充,但被證明即使是增加了運量對於前線的大軍而言,依舊是杯水車薪,更不用說俄羅斯人還不得不將自己鐵路的測量標準轉換為佔領的奧匈帝國領土的歐洲標準。
即使面臨著後勤的巨大壓力,俄軍統帥部也在思考1915年俄軍的新目標。
俄軍戰線北部,迪米特里耶夫將軍的俄羅斯第3集團軍在羅茲會戰後遭到了可怕的消耗,而在戰線南端,由於加利西亞戰役的失利,奧匈帝國軍隊被完全掃出俄軍的西南戰線,根據兵力分布形勢,俄軍統帥部制定了1915年的最初戰略計劃,早在1月17日,尼古拉大公和他的將軍們便制訂了三個基本的行動路線。
第一種方案便是從波蘭地區調轉主力,進入加利西亞後向南進攻奧匈帝國的腹地。
另一種選擇是沿著維斯瓦河的左岸發起進攻,旨在包圍德奧軍隊的側翼,從而穩定整條西部戰線。
第三種行動方案便是繼續恢復對東普魯士的進攻。
很顯然第二個計劃更符合尼古拉的胃口,他挑選了新銳的第12集團軍配合迪米特里夫來完成這個任務,然而魯登道夫敏銳的意識到了俄軍的兵力調遣發起了第二次馬祖里湖戰役打亂了他的如意算盤。
1915年3月,尼古拉在挫敗了魯登道夫試圖在華沙反客為主的努力後不得不回過頭來執行第一個方案,優先解決奧匈帝國軍隊,結果如之前所述,康拉德神經質般的發起了喀爾巴阡攻勢,雖然康拉德葬送了自己的軍隊,卻同樣使俄軍西南戰線的三個集團軍遭到巨大的損失,加上糟糕的補充和後勤,尼古拉無法再讓俄軍在冬季發起新的局部攻勢,他不得不停下來等待白俄羅斯和高加索方向的支援。可以說,馬肯森,魯登道夫的反撲和康拉德的誤打誤撞為法金漢調兵遣將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法金漢為東線準備的第一支增援便是新組建的第十一集團軍,當法金漢和康拉德在1915年4月14日在柏林碰面時,康拉德認為這支部隊該由奧匈帝國的將軍統帥,當然,這個天真愚蠢的想法被法金漢直接否決。最終,法金漢決定從四位預選人當中選一位當任第十一集團軍的司令,為何一位集團軍司令會令德奧兩國軍事領袖都如此費心呢???
請聽下回分解。。。。。。。。
推薦閱讀:
※舍曼代達姆嶺戰役及努瓦永戰役(下)
※終局——薩洛尼卡戰役
※歐亞世界簡史(45) 第一次世界大戰
※2/26 【歷史上的今天】美國加入一戰的契機
※終局——亞眠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