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不住貪吃嘴,難有作為
每逢過年胖三斤
在擺滿美味佳肴的餐桌前,人們觥籌交錯、推杯換盞,表達對一年來收穫的喜悅和對來年的良好祝願。
這樣的豪情時刻,也是容易「放縱」的時刻。春節期間暴飲暴食,大家的腰圍好像吹氣球一樣膨脹起來。
「每逢過年胖三斤」、「有一種餓,叫你媽覺得你還沒吃飽」,這些關於過節飲食的段子又一次被驗證了,讓人哭笑不得。
很多人都說,最難管住的就是自己這張嘴。
人每天都需要吃,一日三餐。如果不注意節制,天長日久,便養成了不良的飲食習慣。
因為貪吃,吃出了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等「富貴病」,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健康。
民以食為天。吃是人的第一生存需要,也是人的天理。但是天理有一個「中和」處,過與不及都是惡的。
天理的過與不及,在心學中被稱為「私慾」。
例如當我們吃飯已經吃飽了,我們的內心會知道,會提醒我們吃飽了,不能再吃了。這是良知的提醒。
但是如果我們的腦中多了一分意思,想再多吃一點,這個想多吃一點的意念,就是「私慾」了。人們往往會放縱這個「私慾」,結果就是——吃完就後悔。
「私慾」是怎麼來的呢?
人們在日復一日的工作和生活中,待人接物、言行舉止漸漸形成了很多的習慣。其中,一些程度過分了的習慣,心學中稱作「積習」。積習是私慾的主要來源。
比如,吃飯的初心原本是為了充饑。但有人吃飯必須要吃香的、喝辣的。人一旦吃慣了重口味,就很難再接受粗茶淡飯了。
所謂「由奢入儉難」。只要一頓沒有香辣的食物,就吃不下飯。因此,吃飯這件事就失去了「中和」,也就偏離了吃飯的初心。可以說,這個人在吃飯這件事上的「良知」被「私慾」遮蔽了。
我們來聽聽陽明先生怎麼說:
原文
《傳習錄》
「聖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賢人如浮雲天日,愚人如陰霾天日。雖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則一。雖昏黑夜裡,亦影影見得黑白,就是日之餘光未盡處。困學功夫,亦只從這點明處精察去耳。」
譯文
「聖人的良知好比晴天的太陽,賢人的良知好比多雲天的太陽,愚人的良知好比陰霾天的太陽。雖然在昏聵與明白之間有所區別,但是在能辨別黑白上則是一致的。即便在昏暗的夜裡,也能隱隱看得清黑與白,這是太陽的餘光沒有完全消失的緣故。在困境之中學習的功夫,也只是從這點光明之處去精確體察而已。」
解讀
陽明先生把良知比作太陽,把私慾比作烏雲。隨著人逐漸長大,私慾一天天滋長,漸漸遮蔽了良知。烏雲蔽日,人就失去了一顆光明心,不僅自己活得越來越沉悶、抑鬱,失去了本真的快樂,同時也讓身邊的人感覺到很壓抑,想逃離!
聖人與賢人、與愚人的區別,就在於聖人能夠時刻致良知,保有一顆光明心!光明心不僅能給自己帶來快樂,還能將溫暖的正能量傳遞給身邊的人!這樣的人就是聖賢!而愚人的良知往往就像陰霾天的太陽,陰冷沒有生機。
陽明先生說:人人皆可成聖人。因為良知是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內心都是一顆光明心。
只要能致得良知,就能撥開烏雲,重見光明!我們就能找回本真的快樂和幸福!回想一下我們物質貧乏卻快樂無比的童年吧!
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陽明先生給我們指出了用功的方向。他說,即使在最黑暗的夜裡,我們也隱約能看清黑白,就憑著這點太陽的餘光,儘力下功夫去存養良知,保有善念,去除「過與不及」的惡念,就能漸漸驅散烏雲,恢復一顆光明心!
這是困境中的功夫,需要一點點去做。如果還不行動,私慾會愈加滋長,烏雲會遮蔽地愈加厚重,直至一個人生命的終結,他都將再也找不回本真的快樂和幸福了。
我們回到貪吃的話題。美食太有誘惑力了,但是暴飲暴食之後,往往是痛苦與後悔。要想管住這張貪吃嘴,除了認識到貪吃是私慾以外,還必須立志克己。
陽明先生與弟子關於「克己」的對話:
原文
《傳習錄》
蕭惠問:「己私難克,奈何?」
先生曰:「將汝己私來,替汝克。」
先生曰:「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蕭惠曰:「惠亦頗有為己之心,不知緣何不能克己。」
先生曰:「且說汝有為己之心是如何。」
惠良久曰:「惠亦一心要做好人,便自謂頗有為己之心。今思之,看來亦只是為得個軀殼的己,不曾為個真己。」
先生曰:「真己何曾離著軀殼?恐汝連那軀殼的己也不曾為。且道汝所謂軀殼的己,豈不是耳目口鼻四肢?」
惠曰:「正是為此。目便要色,耳便要聲,口便要味,四肢便要逸樂,所以不能克。」
先生曰:「『美色令人目盲,美聲令人耳聾,美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發狂。』 這都是害汝耳目口鼻四肢的,豈得是為汝耳目口鼻四肢?若為著耳目口鼻四肢時,便須思量耳如何聽、目如何視、口如何言、四肢如何動。必須非禮勿視聽言動,方才成得個耳目口鼻四肢,這個才是為著耳目口鼻四肢。
……
汝若真為那個軀殼的己,必須用著這個真己,便須常常保守著這個真己的本體。戒慎不睹,恐懼不聞,惟恐虧損了他一些。才有一毫非禮萌動,便如刀割、如針刺,忍耐不過,必須去了刀、拔了針。這才是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汝今正是認賊作子,緣何卻說有為己之心、不能克己?」
解讀
陽明先生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意思是:人必須有為自己考慮的心才能克除自己的私慾。能克除自己的私慾,才能成就真正的自己。
蕭惠說他其實很為自己考慮。陽明先生讓他舉例說明。
蕭惠說他眼睛要看美色,耳朵要聽美聲,口舌要嘗美味,四肢要享安逸。這樣做,自己的眼睛、耳朵、口舌、四肢都很舒服,這都是為自己考慮。
陽明先生引用了老子《道德經》里的話:「美色令人目盲,美聲令人耳聾,美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美色、美聲、美味、馳騁田獵這些都是對人耳、目、口、鼻、四肢有害的東西,怎麼是為了耳、目、口、鼻、四肢好呢?
如果真正為了耳、目、口、鼻、四肢好,便要考慮耳朵如何去聽、眼睛如何去看、嘴巴如何去說、四肢如何去動。
必須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才是成就耳、目、口、鼻、四肢的作用,才是真正為了耳、目、口、鼻、四肢好啊!
陽明先生繼續說,如果真的為了自己的身體著想,必須時刻在真正的自己上下功夫,必須時刻保持著這個真己的本體。獨處時也持守德性,唯恐對其造成一點傷害。
稍有一點非禮的念頭萌動,就像刀割、針刺一般難以忍受,必須將刀去掉、將針拔除。這才是真正為自己考慮,才能克除私慾。現在蕭惠就好比是認賊作子,為何還說有為自己考慮的心,還說不能克除私慾呢?」
一個人貪吃無度,實質上是在縱容肉體的感官享受。
這是害己的。因為一旦放縱,私慾會漸漸遮蔽我們的良知,讓人變得愚鈍、卑鄙、身心的狀態都會越來越糟糕。
現代人被享樂主義所引誘,勞心勞力只為尋訪美食、追逐時尚、閱覽美景、駕馭香車、擁抱美女。許多人把這些奉作人生成功的標誌,當成人生的終極追求。
殊不知,這些物質享受僅僅能短暫滿足身心的快感。所有靠外在條件獲得的快樂,當你得到它的時候,你馬上會發現,它已經不再讓你感覺那麼快樂了。
於是,人們開始了下一輪的追逐,追求更高級、更奢華的享受,墜入慾望的深淵無法自拔,變得患得患失、急急惶惶不可終日。
陽明心學不反對人們追求合理的物質享受,只是追求一個「中」。凡事無過無不及,不偏不倚,這也正是儒家傳統的中庸之道。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正人君子的人生追求。想要成就自己的人生,必須從修身開始。而修身就在我們生活的點滴之中。
克己修身,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管住嘴開始!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王陽明
致良知學舍:傳遞王陽明心學正能量
推薦閱讀:
※芥花油(canola oil)
※天天在吃花生油,你知道每種花生油的特點嗎?
※每天了解一種食材——豆豉
※冬天燉雞湯時加點這個, 補血補腎, 增強免疫力! 讓你一整個冬天不感冒, 不懂吃就虧了
※全脂牛奶和脫脂牛奶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