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讀書

談談讀書

本文長度3800字,部分觀點來自閱讀其他書籍,部分則是個人見解。推薦閱讀時間二十分鐘左右。

寫這篇文章,我旨在鞏固新知的同時將其與舊有觀念融合、梳理成一個連貫的體系,也做分享交流之用。看官若有不同見解,歡迎在評論提出,以便切磋琢磨,去偽存真。

閑言少敘,下面開始正文。

第一部分: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讀書的目的有很多種,就理性層面而言,我的觀點主要脫胎自《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認為:低層次的閱讀,目的在於獲取信息,而高層次的閱讀,其目的在於增進理解力,讓人過上更好地生活。

於我而言,我並不認為在讀完一本書之前,能知曉自己的理解力是否會因此得到提升。因此,理解力的提升是我讀書過程的意外之喜,而在獲取信息與增進理解力之間,其實存在著中間的層次,即:

  1. 獲取體驗,相對於敘事作品而言。
  2. 獲取某個問題的答案。相對於論說性作品而言。而這個層次的最終目的,又可以分為兩種:
  • 1)滿足好奇心。
  • 2)改變觀念行為、最終讓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我首先要解釋一下體驗這個名詞,在這裡,我所說的體驗是指:當下個人的所接受,所思考,所行為帶來的全部主觀感受。如果把人比作一台電腦,那體驗就是當下這一瞬間,內存中所有的數據——包括正在運算的變數,輸入設備的輸出,即將輸出的聲音、圖像等等等等。我們的人生就是由無數體驗構成的,可以說,人生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各種各樣的體驗。

過去,信息傳輸還很閉塞,很多體驗只有通過讀書才能得到。而書這一載體,根植於語言這一媒介,天然有著間接的特點——我們首先要接受文字信息,再通過想像力,為抽象的文字填入血肉,在大腦中形成具體的體驗。現如今,復現影像、聲音媒體的成本前所未有地低,這些媒體帶來的體驗顯然更加直觀。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呢?

這裡依然要從我們的目的談起:

當我們讀書的目的是獲取體驗時,書籍的主要對手是影像。在這一領域,影像媒體似乎有著絕對的優勢,無需想像力的參與,也能直接讓我們體驗到感官的享受,而需要想像力間接轉化的書本則有著天然劣勢,這是毋庸置疑的。於之相比,我認為我們依然要閱讀敘述性讀物的原因有二:

1.信息的篩選性,使得敘事更加自由。

人有很多重感官,影像媒體只能且必須傳達視聽信息,它的長處也在傳達這些信息。而文學作品則可以對信息加以裁剪,只描述想法,只描述動作,只描述畫面都是可以做到的,這使得一些很有意思的敘事技巧成為了可能。像《我的名字叫紅》中,隱去第一人稱敘述者面目的做法,對於影像媒體來說是不可能的。

2.信息的抽相性,讓讀者站在超越時空的高度,發現事物的普遍規律。

人的工作記憶有限,只能記住過去一小段時間的體驗到的事物的細節。而人在同一時間,只能看到同一個畫面,這個畫面往往只能展示一時一地的場景。那麼人能從影像體驗里總結出的想法,往往不會比ta用同樣的時間去生活多。

而書本的信息,經過層層篩選,摒棄了信息的很多維度,往往就可以將一個人一生的長度濃縮為薄薄的一冊,另外,人的思考也是基於語言的、抽象的。文字媒體天然地更加適合被記憶。因此,一本書往往足夠被全部儲存在工作記憶里。在此之上,我們可以總結出一些高度抽象的想法,近於事物的普適規律。因此,文字這一媒體非常適合用來講故事。沒有了聲音影像的干擾,讀者的注意力能夠很好地放在人物錯雜的關係和命運的起落上。

我甚至以為,影像作品就不適合用來講故事,現在影像作品中所謂「好故事」和經典小說比起來,故事的長度和複雜程度都差得太遠了,因為在影像作品中,獲取體驗的時間幾乎被拉到和故事內等長,對於一個足夠長的故事來說,觀眾很容易就忘記前邊的人物、情節的細節,更沒有辦法整理出一條完整抽象的故事脈絡了。

舉個例子,金庸的神鵰俠侶,字數一百萬出頭,當初我第一遍閱讀小說,一共用了一通宵,十二小時左右,而拍成電視劇,則拍了整整50集*50分鐘(這還是情節有很多刪改的情況下)由於電視台每天兩集的播放方式,電視觀眾隨著楊過共同成長、共命運,這固然是一種體驗。然而由通讀小說產生的站在縱觀全局的高度,對每一個人物,乃至彭連海、沙通天、瀟湘子這樣的配角的命運起伏的深刻感觸,南宋王朝江河日下的悲劇色彩,怕是只一遍觀影很難體會到的。

(跑個題,關於這一點,我曾經還讀到過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準備過托福的童鞋應該不會陌生。我們往往只記得學會說話之後的事情,因為我們顯化的思考和記憶系統是基於語言的。在學會說話之前,兒童的思考則是基於感官的,這時候他們有一套記憶系統,而這套系統在學會說話之後就讓位給基於語言的記憶系統了)

當我們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某個問題的答案時,書籍的主要對手是新興的網路媒體,比如知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如果我們只是為了滿足好奇心,後者顯然有著絕對的優勢。而如果我們的目的是知道答案之後,還要改變自己的心態和行為,則應該去完整地閱讀一本書。因為除了答案本身之外,書籍還有著足夠的篇幅來說服你——這裡的說服是指,不論是曉之以情還是動之以理,不論畫大餅還是舉事例,書籍都有機會為你創造一段體驗。只是知道答案並不夠,要切實地改變行為,我們還需要一種訴諸感情的,非語言能夠描述的動力,也就是心學的知道了。我說過,人生就是體驗。雖然不是每次都有效,只有體驗才能改變一個人。

以上理性都是從理性出發的,而我們讀書,往往非理性的成分更多一些。男神@張佳瑋曾發表過他的觀點,我深表贊同。這是原答案地址,作者禁止轉載,我也就不好意思複製粘貼了zhihu.com/question/2736

歸根到底,人的痛苦都來自於外部世界不受主觀意志的控制。而讀書、寫作、跑步、冥想……這些活動都是一種儀式,一種告訴自己「我還能控制一些事情」的儀式。於我而言,閱讀就是生活的錨點,像吃飯睡覺一樣不可或缺。不知道對正在看這篇文章的讀者來說,是否也是這樣?


第二部分:閱讀的方法

本小結主要介紹閱讀論說類書籍、目的在獲取某個問題答案時的方法,觀點主要脫胎自《如何閱讀一本書》及《知道做到》,也會有一些個人的補充。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將閱讀單一本書分為了兩個階段——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前者是「在有限的時間裡獲取一本書的大意和結構」,後者則是「在無限的時間裡徹底吃透一本書」。

我用了半年的時間嘗試區分這兩種方法,結果不盡人意——因為在閱讀的同時,如果只做檢視閱讀,只關注內容和結構,實際上是非常枯燥的事情;而在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權威的情況下,分析閱讀往往只是瞎讀——不懂的地方,不論看多少遍也不可能看懂,只有以後真正體驗到了,觸類旁通,才可能懂。另外,力求一定要與作者「達成共識」,這個過程也十分機械。事實上,完美主義才是閱讀最大的敵人。不論以上哪一種方法,閱讀一旦成為了需要消耗大量自控力的行為,就非常容易成為拖延的溫床,變得難以進行下去。說到底,閱讀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照自己的步調來即可。

效仿《如何閱讀一本書》,我也將我的閱讀分為兩個大類:粗讀、細讀。順序是先粗讀,再細讀。粗讀是找到問題並解答的過程。而精讀則是用這些知識改造自己內在與外在的過程。

主要步驟如下:

1.確認問題與要讀的書目

這兩個過程並沒有固定的先後順序。有些時候,我是在生活中遇到了令人困惑的問題,再上知乎豆瓣尋找書單,這樣就能夠直接開始帶著問題閱讀。有些時候,我僅僅是被書本身吸引,比如《反脆弱》——在我開始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根本不知道作者要說的是什麼,僅僅是因為久聞黑天鵝大名,於是被好奇心驅使著,像看小說一樣拿起這本書讀。然後逐步提出自己的問題,比如「生活中我要怎樣做才能讓自己有反脆弱的特質」。在這種情況下,有時我讀了幾頁覺得沒勁,再翻翻全書也沒什麼有意思的地方,那可能就不會繼續讀這本書了。

2.記錄這些問題的答案

拿一張紙,有些時候是印象筆記,有些時候是Onenote,有些時候是直接記在書上——這不重要、重要的是用筆記的體驗來鞏固新get到的知識,記錄我們的問題和答案。這個過程往往在讀完第一遍書的時候就完成了。有些時候找不到答案,那麼視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我們可以考慮從別的書里找或者上網找。如果是無關緊要,只能滿足一點好奇心的問題,擱置也罷。

以上都是粗讀階段,也就是在第一遍閱讀時應該完成的事情。我不建議在短時間內把同一本書讀兩遍,不但枯燥,而且在心境、知識水平相當的情況下,一般而言也無法讀出新意來。完成了以上步驟之後,我們就要進入精度的階段了。

3(可選)列出這本書的大綱

如果我覺得這本書的知識無法概括,而需要記憶的內容又很多。那我會嘗試默寫這本書的大綱,盡量多地補充細節,再與原書對照。一般對於談具體實施方法、而步驟又比較繁瑣的實用類書籍——如《如何閱讀一本書》,我就會這麼做。

但千萬忌貪!千萬千萬!人腦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勻給記憶的能量多一些,留給行動的能量就會少一些,拖延症往往伴隨著信息過載。如果我們的目的是改變自己的行為、以過上更好的生活的話,不要南轅北轍,需要記憶的信息越少越好,越精鍊越好。

4.重複,想法設法地重複。

當我已經找到了想要解決的問題的答案,並且決定用它來改變我的生活的話。那我就會想方設法地重複,常見的方法有:重讀筆記,重讀經典段落,把內容濃縮成一句箴言,放在經常能看到的地方,時時提醒自己。當然,要說服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說服別人,我此刻寫這篇文章,內容輸出,也是在重複。

最高等級的重複就是行動,一遍遍行動,把讀到的書內化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把語言的東西統統忘掉,這樣我們最初的目的就達到了。

這些年也接觸了很多閱讀的誤區,總結下來還是目標不明確——沉溺在思維導圖或者咬文嚼字這種細枝末節的地方,或者對自己的能力(接受信息的能力,利用時間的能力)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在此我還是要說,閱讀本身不是目的,只是途經。在我們獲取信息的同時,一定要明確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如果你的目的是改變行為,那就不要貪多

如果你的目的是逃避現實,那就盡情逃避,在虛擬世界裡逃避個爽。

如果你的目標是提升文筆,那就摘抄好詞好句,分析為什麼好,老老實實地仿寫。

如果你的目的是積累談資,那就別花太多時間閱讀,去背「乾貨」,把新奇有趣的點全部記下來,再發個微博裝個x,美滋滋。

可是很多人,明明是在逃避現實,明明是在獵奇和搜集談資,ta卻認為自己是在提升自我,這樣也許一時能讓自己感覺很棒,長遠看,隨著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加劇,必然會是痛苦之源。人是很脆弱的,稍不小心就會把自己的幻想投射到現實中,將現實粉飾成ta希望的樣子,沉溺不能自拔。成功學、雞湯、傳銷培訓班,都利用了人的這個弱點。閱讀是個獨處的過程,人非常容易就在浩瀚的信息中迷失了,喜歡閱讀的朋友一定要當心!

盡信書不如無書。如果沒有目標,也不如不讀書。


推薦閱讀:

<虛實之間>-書摘-2
劉強東圈內大佬飯局曝光:哪個瞬間讓你覺得讀書有用?
張一鳴:世界上的書,兩類最值得讀
如何提高閱讀能力?
如何真正的精讀一本書,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TAG:讀書方法 | 讀書筆記 | 讀書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