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考與思考:行於凡人之間丨USMLE Step1 250 出分後考經(by 周軒)
來自專欄 USMLE考經
小編註:根據最新《USMLE Step1 考經可信度分級標準》(Version 2.0)?點擊閱讀,這篇考經rating為:4/5星考經。
評分細節:
根據考經可信度分級標準 ,考經應該具有出分前考經和出分後考經兩部分。周軒未提供出分前考經,本文為出分後考經。
總想像高考作文一樣,找一句「名人名言」開個頭。腦子裡飄過了 @姜博洋 師兄考經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Emma師姐形容的「守得雲開見月明」,之前「年少輕狂」時幻想過的 「百二秦關終屬楚,三千越甲盡吞吳」,現在回頭看,可能更喜歡也更適合的,恐怕是一篇很早的Match經的標題:「行於凡人之間」。
第一部分 一個長長的的故事
2010年~2014年:繞上正路
2010年,高二。一次天真兮兮的在百度搜索「美國行醫」,從丁香園繞到了百歌醫學前身的搜狐博客,第一次知道了USMLE,也認識了正在為此奮鬥的李嘉華、李暘、胡向欣等大神。把赴美行醫作為了目標,開啟了一條「不歸路」。
2011年,高三。高考失利,被南方醫科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錄取,基於複雜的理由放棄復讀,進校門第一天就決定轉專業。潛心學習高數、寫代碼、畫工程製圖一年,通過轉專業考試,轉五年制臨床。教務處硬性禁止補修,留級轉入2012級五年制臨床。
2014年6月1日~2014年8月:正式開始
百歌醫學重開廣州周末班。機緣巧合趕上了 @李暘 大叔的宣講會,於是順便報班上課。第一節課是6月1號,還提到了「六一兒童節好熱啊「的口訣,這一天也成為了日後「課考區間」計算的起點。(「課考區間」詳見:? 考 USMLE Step1 要多長時間?)
不論當時還是現在,都沒想到,這區間的終點,竟然是2017年8月29號!
課考區間的長度,竟長達1185天,恐怕要創下某種「記錄」了。8月,自己覺得之後時間可能不夠,於是赴京在暑假班上完其餘大部分課程。暑假班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一起各種歡樂的上課+玩耍。
2014年9月-2015年9月:花式作死的開始
暑假結束回到廣州,正式被Emma師姐拉進廣州組,開始每周六固定的小組討論。地點從中山三附院,到500師兄的「租屋讀書處」,再輪迴到中山三附院;內容從開始的小講課,到後來的Qmax、NBME1-6(貌似我只跟著討論到3),然後再穿插各種小專題。
由於當時臨床醫學課程還沒開始,藥理也只上到一半,討論起來相對吃力很多。幸而有500師兄條理的知識講解,孫師兄、張丁師姐的臨床經驗分享,以及Emma師姐的各種花式輻射,以及來自沙師兄和李偉嘉的各種正確率暴擊,前期知識的框架以及知識的腦洞,除了百歌醫學課程外,很大部分是在討論組鞏固完成的。一點經驗之談,如果當地有討論組的話,還是建議儘早加入。畢竟某些對於自己的「未解之謎」,對於其他人來說是天天見天天做的事情。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夥伴,無論策略上還是知識上,都能少走不少彎路。
然而,我還是走了很多彎路,除去學制等客觀因素,更多的和自己人性中某些弱點有關。如果把USMLE考試的過程比作一個遊戲,對於不同天賦屬性的人,難度係數是不同的。
一個學霸+勤奮+認真+愛思考+記性好等等,開啟的是USMLE的easy模式;
而,拖延+完美主義+不求甚解+記性不好等,在其他領域未必是缺點,但在考U,開啟的絕對是hard模式。
而且大叔老說的,USMLE的L是licensing而不是license,是極有道理的一件事情。整個備考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打磨自己的過程,啥時候「改邪歸正」了,啥時候行為習慣符合「標準」了,分自然就上去了。
我的備考過程,前期是「花式作死」的過程,後期是「自我救贖「的過程,幸而救贖成功,成績尚可!
期間,看完了大部分的BRS Pathology,做完了大部分的Robbins題庫,看完了一部分的BRS Physiology,看完了絕大部分的Microbiology Made Ridiculously Simple ,也看完了大部分的Pharmacology並且聽完了大部分的Kaplan藥理視頻,後來還看了一部分Goljan的病理大厚本。以上,3P1M算是完成了。以上的「部分」是多少,實話講,直到今天我也不清楚,而且以上的書是穿插看而不是一本一本看的,每本都留有盲點,給後續的一路坎坷提前挖好了坑。
其間蜻蜓點水式做過一部分Kaplan、Qbank和Qmax,可能是一兩個星期做一個block,校對情況也不理想。7月,終於意識到自己Qbank如果不一天一個block,就要過期了!被第一個deadline逼到天天做題,然後認真校對,往FA上寫筆記。看書基礎不牢,做題地動山搖,正確率長期徘徊在50%-60%左右,直到最後幾個Block才出現了70%+的正確率。在deadline幾天之前做完Qbank,隨即做Sim 1 ,71%,差一點點達標。給公郵發信,明確回復了「...基本達標、回爐錯題、複習生化及微生物後再做Sim2...」的建議。
2015年10月-2016年3月:繼續忽視警示性信息
實際上,我的checkpoints中,並沒有Sim 2的成績,也就意味著,我忽視了公郵的部分建議,又栽一大坑。這幾個月除了正常討論之外,做了一部分Qmax,把Pathoma看了一遍,聽了Kaplan生化視頻,隨便看了些其他書,還極ADHD的看了一點CK的書。考慮到當時是臨床醫學部分第二學期,課程略多,如果開UW,時間是鐵定不夠的;但回爐錯題彌補漏洞,時間綽綽有餘。然而,我並沒有看過Qbank的任何錯題。事實上,回爐錯題的意義,遠大於做新題或者不帶目的的看書。後來,組內和一位和我進度相似狀況差不多的小夥伴,老老實實遵照公郵建議回爐了,2016年5月份考完了,成績很好。
2016年4月-2017年2月:自己挖坑,自己跳坑,進一步犯下嚴重錯誤!
進入實習階段,準備USMLE的時間變得更為分散。做了一部分Qmax,讀過一些FA,終於到了5月份,覺得不能再拖了,在沒有check任何的NBME的情況下,擅自開了UW,又提前給自己挖好坑了。然後一邊做UW,一邊把FA15版中記下的筆記,抄到FA16版上。
UW題庫,其實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有些困難。一來是UW本身的難度大,二來是我自己沒有回爐清楚Qbank錯題,加上很長一段時間處於不做題的狀態,題感基本歸零,所以磕磕絆絆很多。於是,又採取了一個錯誤的舉動:不是先去解決問題,而是放慢速度,事實上加劇了做題的不連續性。
7月份,組內一大波小夥伴考完。終於覺得,不能再拖了。
整個備考過程中最錯誤的決定來了:感受到peer pressure,企圖通過報名給自己找點動力!
這個錯誤,直接導致了一次棄考!8000+RMB打水漂的同時,給自己第二次考試徒增了很大壓力。
這次錯誤的報名,原本區間是9、10、11三個月,後來覺得不行,就又延期了3個月。中間發生了各種各樣的事情。
真正開始稍微有點連續性地做UW,已然到了9月底,正確率仍在70%左右徘徊,偶爾60%甚至是50%的都有。正在各種鬱悶準備下一次「放蕩不羈愛自由」的時候,徐海飛師姐出現,拉著我一起用微信語音過FA。過程極為痛苦,經常是每天下午5點多開始,持續到晚上11點多,有幾次直到凌晨。每次能過30多頁已然是不容易的事情,吃完飯基本是趁對方講隨便塞兩口,最後基本筋疲力盡。之前不完整看過兩遍FA,這次算是第一次從頭到尾過一遍。在這之後,UW正確率慢慢上升,開始在80%+左右浮動,說明一個問題:之前正確率低,主要是因為漏洞沒有堵上就往前走。只有針對性解決短板,正確率才會上升。12月12號,UW做到60%多,決定測一個NBME12,結果230。心情不知道如何形容,不知是好是壞,隱隱地覺得,自己有可能要棄考了。
放假回家,年是沒法過了。
UW做到90%左右的時候,又想check一下了,做了NBME13,238。遂正式決定棄考。
做完剩餘的UW後,沒認真再看一次FA,又刷了第二遍UW,而且大部分是用timed模式刷的。此處兩個小坑,UW第二遍FA之後刷,效果好很多;第二遍做UW的目的是回顧+掃盲點,tutor模式能夠得到及時反饋,比timed合適。做完之後check UW Sim 1,258,鑒於虛高的UW sim系列,只能說之前的努力有收穫,可以報下一次名了。
人不可能兩次在同一條陰溝翻船!但兩條相似的卻不完全相同的陰溝,有時候還是可以再翻一次的。
我重新報名,選擇了3、4、5三個月的考期,而這時是3月1號,我現在都想不明白,在明知報名的行政流程要將近1個月的情況下,為什麼考期中包含了3月份這個完全不可能考試的月份。
2017年3月-2017年5月 用「看似很努力」,再騙一騙自己
返校,以一種不緊不慢的節奏做NBME,看FA,又陷入了「看似很努力」的陷阱,實際效率並不高。
UW Sim 2,249,不高。再做NBME15,246,成為了「字面上」NBME最高的一次。
覺得自己還可以繼續提高,不急著考試,實際經歷了一段長期沒題的狀態。做NBME16,公認最簡單的一個NBME。這裡又有一個小陷阱,做NBME,一定要確定好周圍情況,慎重做。
當時,圖書館研討室空調壞掉,熱到窒息的情況下做完題目。結果,230。見到分數,一種啪啪啪地天崩地裂的感覺。開始新一輪的懷疑人生、懷疑智商、萬念俱灰的的狀態,連續幾天什麼都沒做。之後,在仍然沒有針對性解決問題的前提下,再次試了NBME17,240,又一個不知怎麼講的成績。
NBME17之後,反而心理開始穩定了,想清楚自己恐怕要再仔細用tutor模式做一遍UW,認真讀幾次FA,準備好接受一個240左右的成績。最後的事實證明,自NBME17之後的決定,大多數都是正確的。
2017年6月-2017年8月: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斷其筋骨!
6月某天下樓,扭傷右腳,Lisfranc損傷。消腫後入院,7月2號,內固定手術,三根釘子一個鋼板砸進去。決定手術之前,把考位直接約定在最晚的8月29號。
出院後,搬了個地方,樓層很高,沒有電梯。腿腳不便,反而只能靜下心來好好複習了。準備繼續受傷前的計劃,無奈當時開的UW是一個月的,又過期了。於是,破財免災,又新開一次UW。每天精讀50頁左右的FA,把相應的UW題目用tutor模式做完,大致10小時左右。因為之前並沒有形成用Anki的習慣,於是把FA和UW中需要記憶的內容做成筆記,記在OneNote里,隨時翻看;記憶不準的點,直接寫在便利貼上,貼在牆上,隨時看,真記住了再撕下來。
把Anatomy Shelf Notes又過了一遍,鄭穎穎師姐的Neurology PPT看一遍。其實,現在回頭想,把一直抵觸逃避的工作做完,看書不精細和題感降低的短板補上了,成績自然會提高。
這句話說來輕鬆,實際上脫離舒適區的感受,是非常煎熬的,尤其是潛意識裡十分抵觸的情況下。我補上的短板,主要是一部分頑固知識的記憶,以及某些知識的深入理解。例如心音題,之前做兩遍UW,儘管大部分能對,總有蒙的成分,耗時也長,仔細整理後,做題確信並且耗時縮短。
至於這段時間的心態,是非常地不好的。失眠、噩夢常伴,經常輾轉反側到2點多才能睡著。事實證明,難點拖得越後,心理壓力就越大。所以能早解決就早解決,能不拖就千萬不要拖。但是,如果真的因為種種原因拖了,那到最後一定要扛住,不然沉沒成本實在太高了。
中間做了3個NBME。NBME17因為之前第一次做完只看了幾道題就沒看過,於是拿出來做了一下。果然在認真看過FA和UW,把很多知識牢牢記住之後,做題的感覺變得清晰很多。然而做到最後一個block,還是開始自我懷疑,感覺做這個17是缺心眼的舉動,因為做好了不能代表真的好,做差了代表自己真的傻……然後做完沒怎麼檢查就提交了。結果錯了9道題,261,算上有5道題目自己知道答案,分數差不多應該在250左右,鬆了半口氣。然而,還是建議如果可能的情況下,盡量排好NBME的順序。
後來測了NBME18,是所有NBME中最難的一個。又一次因為周圍環境發生干擾,同樓住戶砸一天的牆沒停過,各種心煩意亂。然而腿瘸,行動受限,並沒有能力換地方,於是硬著頭皮做完,242。其中有5道是那種完完全全選錯,看著A選B,看著上升選下降的那種。如果折算,也應該在250左右。然而當時並沒有這麼想過,又開始新一輪暴風雨般的焦慮了。所以,NBME一定慎重做,一定保持和考試類似的狀態,predictive value才能最高,不然徒增壓力。
這一個月,再一次有過棄考的想法,其實一直都沒斷過,然而也慶幸自己沒有真這麼做。對於拖延了很久的人來說,個人覺得,目標放低一點,沒有充分理由,例如NBME出現了完全無法接受的成績,千萬不要輕易棄考,尤其是棄過一次的。棄考雖然被證實有可能獲得一個好成績,但同時壓力也會直線增加,要掂量清楚下次自己還有沒有能力扛得住。
考前最後一個NBME,NBME19,244分。前人的考經,都說這個非常怪,分數經常驚嚇到,我貌似並沒有這種感覺,反而感覺挺順利的。最後的分數,也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分數,終於沒有任何證據支持棄考了,之前盼著的颱風也沒能直奔廣州掀翻考場,是死是活要上陣了。
第二部分 考試當天
27號,晚上一夜睡不著,睡著以後很快噩夢嚇醒,處於完全朦朧狀態。再三思量之後,決定放棄28號早8點做官方120的想法,先睡夠再說。11點左右醒來,做官方120。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官方120在OSX端是有問題的,盡量找Windows做。
正確率88%,錯了3個非常弱智的(但並不是NBME18中完全看錯那種),感覺裡面有道題答案不怎麼對。後來再仔細看了一遍所有題目,事實證明這樣無比正確,因為考試會有很類似的題!
動身去看考場,感謝考場的小姐姐特地開門,和北京總部報告了我要穿CAM boot助行靴拿拐杖進入,最終拐杖放外面,CAM boot可以進入而且不需要拆開安檢。恐怕又創造某個「記錄「了,會不會是中國考場撐拐考U第一人?此處有一個但願所有人都用不到的經驗,Prometric網頁有一個地方可以提出需要特殊照顧,提前看考場也可以和工作人員說明,比當天突然提出被同意的可能性大很多。出門一時興起,拍了一張當年博爾特造型的看考場照片,唯一不同的是舉博爾特舉雙手我舉雙拐……
晚上依舊緊張到半死,吃飯後開始看FA最後的rapid review,然後再把之前記下來的筆記重新看過一遍,中間緊張到看不下的時候看幾分鐘《極限挑戰》,然後接著看書。知道自己會睡不著,於是刷到2點鐘刷完,長舒一口氣,感覺自己真的準備好了,突然一陣困意襲來,倒頭就睡。
奇怪的是,一夜無夢,睡得特別好,早晨7點不到自然醒。拉開窗帘,前一天還陰雨,突然就雲開霧散,天空湛藍。然後,看到對面電視塔廣告牌上「曙光」二字,一種久違的雲開霧散的感覺。
打車到考場。前一天看考場就問過會有同場考Step1和CK的同伴,果然見到了張海斌師兄,心裡莫名有種踏實的感覺;還有一位同場考Step1的同學,沒去打招呼說話,在此祝她能取得好成績,如果能看到此文,非常希望能認識一下。安檢進場,FA和吃的被允許放在外面,不需要放進柜子里。按指紋,拿快要被寫成黑板的兩張「白板「紙進場,無數人提醒過軟防噪耳塞自帶,而且實踐證明非常有必要,因為會有很多人進進出出,同場還會有護士以及小朋友的考試,比較吵。
輸入BIN,開始答題。界面像極了Kaplan Qbank和UW,並不像NBME,突然想到自己Kaplan Qbank和UW的正確率,一種瑟瑟發抖的感覺。提前一定要做官方120熟悉界面,試音時間一定要確認耳機。並沒有跳過tutor的選項!但是tutor所剩餘的時間,仍然會在休息時間中。還有,劃掉錯誤選項,是選中,不是點右鍵!我到了第5個Block才發現這一點,因此浪費了一點時間。字型大小三檔可調,對於視力好的人,就是有點小、很大、非常大三檔,並不是很舒服,要有所準備。考題數目,是做題開始之前就確定的,考題數目本身不受做題情況影響,大可放心。
題目,難出了天際,而且我遇到的並不是漸進式的難度分布:
- 第1個Block一般難;
- 第2個非常難非常長非常多的圖片題,非常多題目用最小的字是要拉滾動條的;
- 第3個極其簡單,很多都是極簡單的「一句話「水平,而且答案指向極其明確,平時一Mark到底的我mark了7道,讓我當場懷疑是不是自己前面兩個Block做題水準太差了;
- 後面的4-7又回到了難出天際的水平,長度有所減少,有插幾個簡單題,大部分還是很難。
平均難度,絕對超出了我做過的任何題目,包括UW平均正確率50%多的Block以及任何的NBME。我基本mark了40%左右的題目,而且除了第2個極其簡單的Block,剩下的時間都只夠把不確定的題目做完,把mark的題目過一眼,就直接自動提交了。這是沒有任何一次模考能夠模擬考試的場景。
關於題目,範圍是星辰與大海。
很多BS的題目,BS套其他科目考察,或者是其他科目套BS考察...
很多微生物相關的,而且明確出現了FA並不能覆蓋的微生物題目...
很多anatomy題目,而且極接近臨床,從頭到腳考了個遍...
其他的部分比較平均。有一部分WTF的題目,主要集中於BS和FA不能cover的微生物,但不多。題目並沒有想像的那樣嚴謹,有一兩個題目印象中是有歧義的,之前考經的觀察應該是對的。也有用了很奇怪的語言去描述一個常見選項的,感覺極其刻意。干擾項誤導作用比UW和NBME都大,感覺他們真的很精心在挖坑。心電圖、心音題目各兩道,都比較簡單,沒有其他的多媒體題目。
第三部分 考完之後等出分
考完以後,感覺就兩個字:懵逼,腦子裡「一臉懵逼「的大黃臉表情包緩緩飛過。既沒有「吐了一口惡氣」的感覺,也沒有立馬哭出來,總之腦子一片空白,一張白紙再用橡皮擦擦三遍那種白。
一天之後,開始有感受了。開始flashback考題,突然想起一道就翻一下書,對了鬆口氣,錯了就焦慮。開始猜測自己的分數,感覺自己很可能要考210幾分,感覺世界末日要來了,出分就該去準備考研或是準備找工作了。開始失眠噩夢,一道題都不會做、考試時間不夠的情形夾雜在各種光怪陸離的場景中,反覆出現。
原先考完就去旅遊的想法,早就被拋之腦後,變成了考完就開始頹廢。試著看過一點點CK的書,翻過兩頁後開始有panic attack的感覺,越翻越呼吸困難,終於作罷。20天,除了看電影、看閑書、刷知乎、做做菜的時間之外,基本都是在焦慮中度過。
出分前一天,緊張程度堪比考前一天,強行吃藥睡覺。出分當天,看看過無數遍的港片,看困了就睡一下,醒來接著看,困了接著睡,總之就是儘力不想。
19:56,手機「叮」一聲,直接從床上彈起,心想要完,比其他人早了一個多小時,是不是要創低分記錄了。顫抖著打開電腦,開郵箱,順著鏈接進OASIS,下載成績單,打開。第一眼就看到了「250」,十幾秒後才想起來究竟意味著什麼,一聲尖叫,1185天的備考,21天的等待終於畫上了一個句號,一個不大不小的句號。
而後打電話給親朋好友,發朋友圈,吃喝慶祝,開始寫考經。從最初幻想自己寫考經的樣子,到中後期的根本不敢奢望寫考經的機會,到連續幾晚緩緩在電腦前獨自絮絮叨叨的敲字,一路走來,實屬不易。想想今後的Step2CK、CS、Step3、實習、準備package、面試,仍然是一路艱辛,遠比當初想像的要複雜太多,但經過Step1備考的種種,發現也沒什麼好怕的,無非是仰望一下大神們的璀璨星空,奮力前行在屬於自己的凡人之路,無非跌跌撞撞,但求無怨無悔。
第四部分 用過的資料和checkpoints
- Pathology: Pathoma(2遍),BRS(不到1遍),Goljan(穿插看)
- Physiology: BRS(不到1遍)
- Pharmacology:Kaplan(1遍),Kaplan視頻(1遍)
- Microbiology: Rediculus(1遍,個人極不推薦的一本書), Kaplan視頻(1遍)
- Biochemistry:Kaplan視頻(1遍)
- Behavior science:Kaplan, 100 Ethics, BRS都看過一些,貌似BS最終成績比同期小夥伴好些,個人感覺主要是改變思維,容易被「洗腦「的人UW題庫都夠,不容易被」洗腦「的估計看完以上的書也不夠,BS挺沒道理的
- Anatomy:Shelf notes(2遍,力薦),參考過HY和一本叫Essential Clinical Anatomy的書
- Neurology:HY(1.5遍),鄭穎穎師姐PPT(2遍不到,力薦,可以聯繫本人獲取)
- Embryology:沒看過,FA覆蓋了
- FA:15版隨做題看1遍,16版4遍左右,17版的改動抄在16版上
- Qmax:推薦跟著看書做,題目直接(個人覺得並不簡單,只是考察方式直接,題目短)
- Qbank:相對考試偏,出題方式怪,大家都會做
- UWorld:重要性不用我說,不會出現原題,但很多思路全是來自UW,認真刷,推薦刷第二遍
- Kaplan Qbank(2014-2015.9):61%
- Kaplan Sim1(2015.9):71%
- Uworld 第一遍(2016.5-2017.2):74%;第二遍(2017.2):89%;第三遍(2017.8-2017.9):92%
- Uworld Sim1(2017.2):258
- Uworld Sim2(2017.3):249
- NBME 12(2016.12.12):230/510/錯25
- NBME 13(2016.1.23):238/550/錯23
- NBME 15(2017.3.26):246/590/錯19
- NBME 16(2017.4.8):230/510/錯31
- NBME 17第一遍(2017.4.23):240/560/錯21
- NBME 17 第二遍(2017.8.8):261/660/錯9 (說明:NBME17第一次做完後只看過錯題的幾個答案,剩下全部沒核對。第二次做題受第一次干擾的題目大約4個左右,分數應當摺合250左右。)
- NBME 18(2017.8.16):242/570/錯26 (說明:考的時候5小時內樓內超過兩戶持續性打樁、砸牆、鑽孔,狀態幾近崩潰,導致4-5道題完全是沒任何道理的錯。如果排除,摺合分數應當250左右。)
- NBME 19(2017.8.24):244/580/錯17
- 官方120(2017.8.28):88%
考試(2017.8.29):250/題目總數是40*7,所有Block都是40個,題目總數做第一個Block之前就已經確定了的,和做題情況無關。我之前聽過有人在最後一個Block題目數在28-38之間的偶數的情況都有,我貢獻一個40整的數據點。如果遇到不必驚慌。
這裡要多說一句,個人同意一個觀點:「NBME的用途不是預測最終分數,而是預測你何時可以上考場。因為路標系統做了一個比較嚴格的250分為終點的操作模型,所以預測分數只是碰巧做到了而已」。如果仔細研究過的考經一多,就會發現偏離NBME預測值的情況並不少,在沒有嚴格按照路標系統走得人身上尤為嚴重。而且,真實的考試的感覺,按照現在的趨勢,和做NBME時的感覺,越走越遠。真實考試崩潰的程度,比做最難的NBME18,都要強烈非常多。沒有任何一次模考,可以體驗到真實考試的感覺。這樣說不見得是真實考試分數更低,因為真實考試的專註度、新鮮環境帶來的整個人的精神興奮性等等所帶來的分數提升,也是難以模擬的,而這些對於分數一樣有影響。而且每個NBME,不同的人會在不同時段做,UW做到一半出的NBME成績,和臨考三天出的NBME成績,可比性並不大。所以,看路標系統的Checkpoints,看到比自己好太多的,不要驚慌;看到比自己差很多最終考了好分數的,也不要盲目樂觀。如果NBME都符合路標系統當然好;如果不符合,問公郵問小夥伴或者問自己內心,對自己的分數進行合理的判讀,然後再確定下一步該做什麼。
第五部分 一點正文無處安放的散碎經驗
- 南方醫在校生報考,在收到2封ECFMG回信後,一定要及時去教務處找王光磊老師,確定他在系統中幫你確認了在校情況,其他有Portal系統的學校同理。如果長時間收不到第3封ECFMG回信,一定要及時提醒老師,畢竟他們事情很多,有可能忘記。
- 延期過兩次考試,摸索出經驗了。有Portal的情況下,一般ECFMG會在提出申請的美國時間周五(北京時間周六)回復收到申請,北京時間下周三早晨9點多通過申請,期間有Portal系統的學校應該是不需要教務處再次確認的。沒有開通Portal的學校,其他考經有寫,極其麻煩。這條經驗但願所有人都用不到。
- 在一個月區間內取消考試,Prometric會ban掉你的賬戶,需要聯繫Prometric用信用卡繳納費用,再聯繫ECFMG激活賬號,才可以重新預約。這個過程行政流程很快,不必焦慮。
- 之前有棄考經歷的人,可能會發現Prometric中郵箱是空白的情況,這直接會導致收不到考試日期確認信或者是出分郵件。GZUG上一篇NANA的考經,她收不到出分郵件有可能這個道理。我的是在繳納取消考試費用時發現的,聯繫Prometric更正過,然後就可以正常使用。同樣的,但願不要有人用到這條經驗。
- 並沒有證據證明考試出分時間和考分有任何相關性,且已經有證據證明可能沒有相關性。所以,不要被一封早一個小時來的郵件嚇出房顫,沒必要的。
- 考完試儘可能不要去再想考試內容了,suffer twice的感受很差。
- 最重要的一條,寫在最後。沒有達到路標系統的一個或者多個checkpoints的人,盡量找公郵討論,認真聽取意見。如果比較有自知之明的,也可以自己找到自己的短板及時彌補。只要能在考試之前準確找到問題所在,並且成功解決問題,不論之前多差勁,都能考出一個好成績。
第六部分 致謝
一路上需要感謝的人太多太多,是你們成就了今天的我。下面只是一個不完全的簡短致謝,有些各種原因沒有列出的人們,同樣以各種形式給了我莫大的幫助。在此一併感謝!
感謝上蒼的一路指引。
感謝父母自始至終毫無懷疑毫無保留的支持,讓我有按照自己想法發展的機會。尤其是棄考後,還能給予一如既往一絲不減的支持。當時哪怕稍有懷疑稍有催促,恐怕結果會完全不同。沒有你們,我根本不可能走到現在。
感謝女朋友一路相伴,特別是在扭傷之後的悉心照料,在手術期間的跑前跑後,在行動不便時扛下幾乎一切後勤工作,在焦慮到崩潰時一直安慰,在考完後忍下我各種隨時發作的碎碎念。我能順利上考場,一半是你的功勞!
感謝GZUG的所有小夥伴。感謝Emma師姐當時拉我進組;感謝Emma和錢總兩位組長以及學術總監500師兄,是你們帶領整個組越走越好;感謝後期拖我討論FA,避免我再次頹廢的「小天使「海飛師姐;感謝後期一起討論的邢通、張蔚、朱楓、雨瑤、羅琰、王敖幾位小夥伴,尤其感謝張蔚幾次詢問進度,把我從埋頭的沙坑中拉出來;感謝之前一直一起討論的敏賢師姐、孫師兄、張丁師姐、沙師兄、偉嘉、辰漢師兄、王雋師兄、黃昕師姐;感謝海斌師兄當天考試幫忙鎮場;感謝未曾謀面的鄭穎穎師姐提供PPT;感謝劉佃堃師兄在報考時給予的指導;感謝南方醫小分隊的每一位;感謝竇姐、少鵬師兄無私分享的各種經驗;感謝阿Wing師姐、周艷師姐、楊一峰師兄、譚教授、張毓祥師兄、Beryl師姐、青穎師姐、林爽師兄等等無私為GZUG添磚加瓦的前輩。總之,感謝GZUG這個堅強的後盾!
正確閱讀考經(beta版):
考經,不是循證科學範疇的single case report,而是一種個人傳記文學(屬於anecdote類型,在循證水平上屬於最低的)。
百歌醫學通過《USMLE Step1 考經可信度分級標準》(Version 2.0)?點擊閱讀,為大家提供了可信度大於3.0分的考經,即作為第三方來確認考經"是否為真人真事真成績單而寫成的真考經」,而非別有用心的組織或個人杜撰拼湊的虛假考經。但考經本身的個人傳記文學屬性是無法通過《USMLE Step1 考經可信度分級標準》而改變成為single case report這種最基礎的scientific evidence的。
所以,在同學們閱讀時,請注意考經這種個人傳記文學「在全面性和準確度方面存在的先天誤差,在可重複性和普適性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故,考經作為一種鼓舞鬥志的文學作品是合格的,考經作為指導USMLE考試的學習複習是有潛在危險性的。
請所有真正複習準備USMLE考試的同學,嚴格遵循路標系統(來源於cohort study和case control),按部就班完成「做題 + 精講 + 按時高標準通過checkpoint」的循環,這是正確的guideline。
PS:《正確閱讀考經(beta版)》是2018年1月12日新出現的配合於《USMLE Step1 考經可信度分級標準》(Version 2.0),進一步指導大家正確精細準備USMLE最初版,今後會逐漸更新為正式版。
by 百歌醫學
2018年1月12日
#USMLE考經#考生更詳細信息:
- 複習模式:兼職變全職(詳見:《考USMLE,全職準備好還是兼職準備好?》?點擊閱讀)
- 參照的路標系統版本:第三版路標系統?點擊閱讀
- 【課考區間】 =1185天(詳見:《考出USMLE Step1 需要多少時間?》?點擊閱讀)
- 考試題目數:40x7=280(詳見:《最新USMLE Step1考試改革影響分析》?點擊閱讀)
- 考試地點:廣州考場
- MBBS學位學校:南方醫科大學
- 星座:獅子座
- 姓名:周軒(https://www.zhihu.com/people/pang-zi-zhou-14/activities)
作者:周軒(https://www.zhihu.com/people/pang-zi-zhou-14/activities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