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上的歷史】如何飼養古代的百萬大軍

【地圖上的歷史】如何飼養古代的百萬大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在閱讀歷史故事的時候,那些抽象的地名,道路,方向都會讓人感到比較迷茫,雖然不影響閱讀,但只要細細思考一下,就會有很多問題,為什麼襄陽總是被各種大軍壓境?赤壁一戰是怎樣定出了三分天下?長坂坡,芒碭山,虎牢關都在哪裡?這些熟悉又陌生的舞台,出現在故事裡的邏輯是什麼?

地理環境和地緣狀況,比我們想像中更加深刻的影響了歷史的走向。

大漠孤煙,邊城要塞。

滾滾江水,渡口天塹。

我迷上了這樣的地方,所以想在這裡,寫一寫這些地方的故事。

本想開個專欄,但似乎因為近期不夠友善,知乎沒有批准,打算過一陣再去試試,所以先寫在這裡,這是第一篇,後面會慢慢更新。

正文

這第一篇,容我先小小的偷上一個懶,貼一篇自己的舊文。

之所以把它翻出來,就是想再次強調這一點:地圖真特么是一個好東西。

比如它可以解答很多網路上經久不衰的疑惑,讓抽象的歷史故事和概念變得更加直觀,就像這個問題:

中國古代真的有百萬大軍嗎?

從嚴肅的角度講,回答這個問題相當困難,學界里其實沒有公認的定論,一開始,網友們喜歡拿中幾十萬上百萬的史料記載,來說明中國古代戰爭的龐大,來對比歐洲日本的小規模。後來另一些網友,紛紛質疑史料的記載,認為這些史書都是在吹牛,也拿出了很多觀點和「證據」。但恕我直言--這些東西基本上是站不住腳的。

下面是那篇舊文對網路上一些流行觀點的反駁:

一、補給問題

1.很多人認為,古典時代的軍隊,根本不可能組織起幾十萬人參與的大戰,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糧食補給無法保證,需要更多的人員從事後勤工作。這個討論的方向並沒有錯誤,很多對軍事沒有概念的圍觀群眾,對後勤的重要性認識的確實不夠,容易產生很多誤解,但是,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的論證,過程卻相當的隨意,

比如有個知乎高贊回答,僅僅舉了一個例子--北宋沈括對於西夏邊防常駐軍的統計,補給部隊和作戰部隊是3比1,然後就默認這個3比1就是整個「古代」的戰爭的固定比例,後面洋洋洒洒數萬字,全部基於這個數字。

他還做了張圖,我就先吐槽下這個。

放大。

我先沉默一會

。。。。。。。。。。。。。

其實吧,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很早就點開了這個科技--

以及這個科技--

現在,我開始上地圖了--其實把幾個古典大帝國的疆域圖拿出來,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這種理論根本站不住腳。

這是一個"西方"的大帝國,看著紅色的區域,想一想,為什麼是這個形狀。

這是一個『』東方"的大帝國,看著紅色的區域,想一想,為什麼還是這個形狀。

這是一個「遠東」的大帝國,看著紅色的線條,想一想,這個形狀表達了什麼。

秦滅楚,先把四川給打了。

元滅宋,先把四川給打了。

隆中對,先把四川給打了。

再想一想,這是為什麼。

這兩張圖放一起,相當喜感:

(原文是個大V的超高贊回答,為避免蹭熱度的嫌疑--雖然是個老熱度--總之鏈接我就不放了,如果你有幸看過那篇文章,請不要拿原文現在的樣子來評價我這一篇。

因為,我當時反駁的時候原文還只有幾百贊,也沒這麼多內容,單單就是不斷強調這個3:1,現在回去看的話又增加了很多內容,修改後的文章我沒有仔細看,所以對於這篇文章現在的樣子,暫時不做評論。只是看到原文增大了關於水運的篇幅,大概還是採納了我的一點小意見吧,有點欣慰。

但我還想說一下這個情況:當時我在評論區前排說出了自己的質疑,和作者討論了很長一段對話,而現在評論已經被作者全部刪除。這讓我還是有點小不爽的。)

2.再來說兵民比例,算出這個比例,我就是隨便拍腦門想想,也是要考慮很多因素的,比如多遠距離?什麼地形?哪種運輸方式?多長時間?全職還是兼職?部隊駐地有沒有屯田之類可以自己補給一部分的能力?

一句只適用於某特定條件的話,一個3:1的數字,一刀切下去否定整個「中國古代」的其他史料記載。

很棒棒。

史料中對於補給的記載很少,所以我們也只能用一些例子管中窺豹。

比如這個,剔除其他因素,超遠程沿路無補給hard模式地形。漢武帝征大宛,六萬士兵。「牛十萬,驢駱橐以萬數」。走了多遠呢。4000公里。

走的是什麼路呢。

以及我上文中提到的那個「3:1」的論據,是什麼路線呢。

這條路上正是秦嶺和黃土高坡

直到現在,穿越這裡,也是專業訓練後背著現代化裝備的徒步愛好者們,挑戰極限的死亡之路。

話說回來,這個地方大概還真得背上去。。。

另外,這個其實是北宋的戍邊常備軍的補給路線,每個朝代制度不同,有些朝代有專門的更卒,有些是兵民不分的,有些戰役還是準備數年事先屯滿糧食的,這裡不展開了。

那麼,被質疑的長平之戰,淝水之戰。

走了多遠呢,300公里和900公里。

走的是什麼路呢。

「水陸並進」,就是這個意思。

再給個參考,唐朝的糟糧運輸,日常每年一百到兩百萬石(約1億公斤)頂峰是一年四百萬石(2億公斤),可以白白養活200萬人口,當然,關中還有人要吃飯,打個對摺,征一半到戰役地點,理論上正好養個100萬。對的沒錯,這裡沒算上糟運人員,就是白白養100萬大軍。如果戰鬥不在河邊,就從100萬里再抽點人陸運以及搞搞其他後勤--然而最值得攻打的戰略要地全在河邊。

如果關中的人不管了,或者關中吃存糧,連軍隊帶輔助人員200萬,這個是理論極限。

粗略估計,有興趣的可以自己細算一下。

二、西方國家的軍隊規模

「西方史學界更嚴謹,會去擠史料里的水分」也是一個流行的觀點。但如果你知道他們在史料里寫的數字是多少,就明白為什麼他們要去擠這個水分了。

比如希羅多德的《歷史》中精確到十位數的,有理有據的「統計」:

(185).....把這些人和從亞細亞來的人加到一起,則士兵的總數就是二百六十四萬一千六百一十人了。

(186)以上便是士兵的全部人數了。至於隨軍的雜務人員和運糧小船上的人員以及隨軍的船舶上的人員,則我以為他們不是比士兵少,而是比士兵還要多。但是假定他們和士兵的人數相等,不多也不少。這樣,他們的人數等於士兵,因而也就同樣是好幾百萬人了。這樣看來,大流士的兒子克謝爾克謝斯一直率領到賽披亞斯岬和鐵爾摩披萊的全軍人數就是五百二十八萬三千二百二十人了。

如果《史記》里也是這個樣子,我相信國內史學界也會很熱衷於擠人數的水分。

以及這個也挺流行的邏輯是不對的:

小明用的是iphone,他口一張說他年入1個億,但鑒於他是個飯店服務員,所以大家認為他其實是3到5萬。

做程序員的小紅,掏出了支付寶轉賬記錄,說她年入二十萬,但由於小紅用的也是iphone並且支付寶記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鑒於小明的情況,她一定也只有3到5萬。

黑人問號臉

那麼實際上擠完水分之後呢,西方的戰爭規模真的就小到「上萬就是超級大戰」嗎。

也不是,由於影視作品和流行文化的宣傳,大眾對於「古代西方」的觀感主要集中於中世紀那段小國林立的時代。

你說這麼一個江蘇省大的地方,分了100來個國家,戰爭規模能大到哪去?一個伯爵的領地只有倆鄉鎮那麼大--這麼說吧:蔣介石的火車都開不到閻錫山的鐵軌上去,這種情況下,大規模的組織後勤也無從談起。

還記得秦始皇那個影響深遠的政令嗎: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

車同軌

但這並不代表西方人就沒見過大戰。波斯,羅馬,阿巴斯,都曾拉出過幾十萬的大軍。

乃至於教皇吼一嗓子,法國人德國人拍拍屁股,那也是一片烏泱泱的大軍。

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羅馬組織了整整20萬的軍隊來應對漢尼拔的入侵。軍團編製清晰,應該沒有什麼疑問。而羅馬軍團的組織形式,只允許羅馬公民和同盟國加入,這種制度和全民耕戰+中央集權的秦國在動員能力上仍然不是一個級別,那麼,算上奴隸,羅馬此時多少人口呢?300到400萬的樣子,同時期的秦國呢?約500萬。

至於動員能力,類似"人口20分之1"這樣的論調,考慮的都是常備軍和局部戰爭。現代解放軍200萬,占人口的500分之1。美軍同時打著兩場戰爭的時候140萬,占人口的200分之1。二戰德國動員1700萬,高達30%,那麼猜猜哪個國家動員能力更強?

戰爭的性質也決定了國家動員的力度。而像隋煬帝征高麗這樣鬧出天下大亂,生搬硬套一個常備軍的理論,顯然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四、為什麼我說史料的統計有可信度呢,因為但凡記載中超過20萬的大戰,都有這麼一個或者幾個特點。

1.路途便捷,有著暢通的補給線。尤其是水路補給線。

例如長平之戰和淝水之戰,參照上面兩張地圖,再如隋煬帝征討高麗,參照紅線標出的運河圖,再再如赤壁之戰,直接沿著長江走。

這些戰役,幾十來個人,拖幾條貨船。四捨五入,可以養活一個億。

3比1,2比1,統統見鬼去吧。

2.生死之戰,透支國力。以至於引發時代變革。

長平之戰「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

隋煬帝「征天下兵」,最後搞得全國「流離道路,轉死溝渠,於是相聚雚蒲,猥毛而起」「茫茫九土,並為麋鹿之場」。

對比一下國外,上文提到的第二次布匿戰爭,導致大量自耕農破產,動搖了羅馬的徵兵制度,引發了格拉古改革,馬略改革,進一步引發了軍團私人化,成為羅馬共和國向帝國轉變的導火索。

3.統帥力捉襟見肘,人數過多以至於多到起反作用了。

最典型的淝水之戰,首尾無法呼應,前鋒的信息傳不到後衛。可見軍隊有多龐大。

符堅能力不行?

曹操呢,統帥力max的三國第一大老闆。

看到沒,99+2,曹老闆威武!

依然hold不住,還沒登陸就被人一把火燒了。

(插個預告,下一篇我就想寫寫赤壁)

--我不敢說史料里一定沒有水分,但我敢說,古代的中國,有這個組織數十萬的大戰的可能性。正史中的記載,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想起《六國論》中的那句話--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們的960萬平方公里土地,自然也不是充話費送,那些龐大帝國的開拓者中,既有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虎狼之獅,也有無數開山路,建運河的無名英雄。

最後聲明,本文的主要觀點:中國古代史料中,數十上百萬的戰爭,其存在是有一定可能的,目前沒有任何確切的證據或理論推翻史料中的數字。最想表達的意思是:目前網路流傳的「史記吹牛」,「正史注水」論,最多是一種合理的猜測,還不怎麼站的住腳。

本文的觀點中不包括:史料里的數字一定沒水分,百萬大軍一定存在。「正史注水」論一定是錯的。


推薦閱讀:

遊戲中的真實背景:GROM波蘭機動反應作戰部隊
國之重器出口史:賣幾十枚輕鬆收入幾十億
核潛艇和普通潛艇的區別是什麼?
射程短、精度低 戰術導彈有什麼用?
為什麼說戰列艦「大和號」是最強的?

TAG:歷史 | 軍事 | 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