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國機密》大結局,劉協有可能逆轉乾坤嗎?

《三國機密》大結局,劉協有可能逆轉乾坤嗎?

「公元196年1月,16歲的漢天子劉協正處在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他已經很多天沒吃過一頓飽飯了,連日的交戰和奔命,更是讓這個漢朝天子狼狽不堪。終於,他歷經艱辛,來到了東都洛陽,這裡曾經被董卓付之一炬,等待他的是一地的瓦礫和灰燼,還有他一生的宿敵——曹操。

此時的曹操,站在階下畢恭畢敬,和那些從不把自己放在眼裡的軍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讓劉協心中對曹操產生了些許的好感。但或許正是這些好感,決定了劉協後半生的悲慘命運。

如果,我們常說如果,歷史能夠重來,劉協有沒有可能重振漢室,掃除諸侯一統天下呢?《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就給觀眾提供了一種天馬行空的想像,但是回到歷史中,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恐怕還得從劉協自己的能力,以及東漢末年的大背景出發,來逐一進行分析了。

從自身條件來看,劉協和歷代亡國之君情況都不太一樣,他不像崇禎皇帝那般多疑,也不像南唐後主那樣優柔寡斷,他天生聰慧,能體恤百姓,他在軍閥混戰中成長起來,有強烈的復國決心,而且說實話,上天待他實在不薄,給了他一項別的亡國之君都沒有的特殊主角光環——命硬。

劉協的命硬到什麼程度呢?據說當年劉協的生母王美人本來是準備打掉肚子里的胎兒的,結果小劉協似乎有所感應,在肚中拚命掙扎了幾下,於是王美人最後沒能狠下心。但是劉協的出生,卻讓自己的母親送了命,也算是一個小「剋星」了。

但這僅僅是一個開端,劉協用他隨後的五十四年開了掛一般的生命歷程,親身示範了如何將自己身邊人全部「剋死」。

九歲,因為在董卓面前表現得好害死了哥哥;

十二歲,控制他的軍閥董卓被殺,隨後被王允控制,王允又被殺;

十五歲,出逃洛陽,身邊大臣除董承、李樂等少數外,其餘皆被殺;

十六歲,挾持他的郭汜、李傕被殺;

十七歲,被曹操控制,之前和他一東遷洛陽時僥倖逃過一死的董承、李樂、種輯、吳子蘭、王子服等終於沒能逃掉,被「衣帶詔」事件一鍋端,滅了三族,懷孕的董貴人也沒能逃過一死;

三十一歲,和自己的皇后及岳父伏完密謀誅曹一事敗露,伏皇后、伏完、以及自己的兩個皇子、宗室百餘人皆被處死,這一次基本上是把身邊親戚坑的一個都不剩了,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但是別說,我們的主人公劉協,這幾次事件的始作俑者,倒是一直都活得好好的,真可以算得上是相當的命硬了。

我們說回來,劉協的父親漢靈帝死後,何進、董卓先後發難,一時之間天下大亂,軍閥割據局面就此形成。此時的皇帝之位落到了哥哥劉辨的手裡,當然,劉辨也只是個孩子,是董卓扶持的一個傀儡,但是或許是劉協表現出來的天資聰慧,讓董卓更傾心,於是少帝劉辨被踢出局,劉協小朋友光榮的登上了皇位。

這裡插入一件小事,說當年董卓殺進洛陽的時候,曾經撞上正要逃跑的劉辨和劉協兄弟倆。小皇帝劉辨面對凶神惡煞的董卓,嚇得兩腿發軟,口不能言,周圍的大臣也是噤若寒蟬,不敢出聲。只有劉協挺身而出,厲聲呵斥董卓,維護了漢朝皇室的尊嚴,這也讓董卓自此對劉協高看了一眼。

劉協繼位之後,基本上沒過上一天好日子,先是被董卓綁架到長安,目睹了洛陽被一把大火燒成焦土;董卓死後又被呂布和王允架空,看了一場文武宮斗的大戲;沒過兩年董卓的舊部李傕郭汜捲土重來,這一次更慘,宮斗變成了武鬥,長安城變成了修羅場,於是劉協終於下定決心出逃,一路上吃糠咽菜,還要被李傕追著打,身邊的大臣是死的死,逃的逃,情狀慘不忍睹。

但是從劉協下決心出逃這件事來看,劉協也絕非任人擺布之人,逃亡過程中,他雖然只有少量兵士隨行,但卻能假裝與李傕等人講和拖延時間,背地裡派人去河東召集原白波帥李樂、韓暹、胡才以及南匈奴右賢王去卑,帶兵一同攻擊李傕等人,「大破之,斬首數千級」。之後,漢獻帝又派人與李傕、郭汜講和,二人放還百官,歸還了一御用器物。

從這些記載來看,劉協雖然自始至終被各地軍閥勢力挾持,但是他始終也沒有放棄抵抗,而是一直在軍閥之間的縫隙中尋找反轉的契機。其實劉協的思路倒沒有錯,但是他卻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自身力量的建設,他把希望寄託于軍閥互相攻訐,最後坐收漁利上,在當時看來,實在是很不現實的一件事。但凡一個軍閥能夠站穩腳跟,都是靠著一股強有力的核心武裝力量,而且越是到後來,倖存下來的軍閥就會越強,越難對付。比如在河北經營數十年的四世三公的袁紹,或者手下人才濟濟的曹操,即便是劉姓勢力裡頭,幽州的劉虞、益州的劉焉、荊州的劉表,也都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甚至是一窮二白、東奔西逃的劉備,借著漢室的身份,後來都能三分天下坐擁其一。劉協卻完全沒有建立一支自己的武裝力量的意識,這也是他無法效仿自己的先祖,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的直接原因。

漢室權威不復存在

作為漢朝天子,劉協看似出身正統,但是這個正統皇帝老百姓認不認,軍閥們認不認,還得兩說。

在當時,令漢室權威掃地的最重要因素,還得數黃巾起義。黃巾起義的基礎來源於當時道教思想在基層民眾間的傳播力廣,生命力強。主要的兩支力量分別是漢中張魯的「五斗米」教和張角的太平道。其中,尤以張角組織的太平道傳播力量最廣,影響力最大。黃巾軍的口號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影響了青,冀,幽,徐,兗,豫等大片地區,對東漢的統治造成了巨大的危機。

黃巾起義之後,由於「蒼天已死」的口號太深入人心,以至於漢朝的威儀早已不復存在。另外,軍閥混戰造成的大規模混亂,讓百姓苦不堪言,而這些在討伐黃巾軍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各路軍閥在名義上仍屬於漢王朝,這就等於把軍閥混戰的「黑鍋」直接甩到了漢王朝的頭上,所以也使得百姓對漢王朝進一步失去了信心。

此外,這種危機不光是軍閥混戰帶來的軍事上的危機,更重要的是它從根本上動搖了皇權的神秘性和不可替代性。皇帝的權利來源於上天,是有一套完整的神學理論支撐,這種理論是營造出一種神秘感,並將這種神秘感牢牢封閉在皇宮大院之內,因而得以斷絕普通百姓的念想,從而衍生出恐懼和敬畏感。這才使得皇帝所說的話,做出的旨意,具有某種無上的權威。

但是伴隨著幾次遷都,以及劉協的倉皇出逃,這種神秘感已經被逐漸打破,高高在上的天子此刻也被拉下神壇,變得和凡間的普通百姓一樣,甚至有時候落魄到還不如普通百姓,昔日的天之驕子失去了讓人恐懼和敬畏的根源。

據史料記載,興平二年,也就是公園195年,李傕郭汜之亂爆發後,劉協逃到了洛陽,在曾經的殘垣斷壁里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不但毫無皇帝的威嚴可言,就連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隨劉協一道東歸的朝臣們沒有飯吃,只得每天到城外去採食野草野果充饑,而劉協就住在一間用荊棘搭建成的茅草屋裡,連門窗都沒有。每當群臣議事,一群士兵就扒在籬笆上一邊圍觀一邊譏笑。

乘輿居棘籬中,門戶無關閉,天子與群臣會,兵士伏籬上觀,互相鎮壓以為笑。

——《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三》

那可能有人說了,大耳賊劉備不也是打著皇室宗親的旗號四處招搖撞騙,還挺得人心的嗎?怎麼擱劉協身上就不靈了?要知道,劉備嘴上雖然喊著自己是劉皇叔,但是打起仗來這個「皇叔」的身份可不管用啊,他照樣是一敗再敗,一逃再逃,投靠遍了各路軍閥,又跑遍了大半個中國,才在荊州確認過眼神,遇上了對的人。而後借著赤壁的東風,占荊州,奪蜀地,才總算能停下來歇口氣。

所以說,人才很重要。

曹操三次頒布《求賢令》,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都聚集起了大批人才。壟斷江東跟河北的士族豪強三孫和袁紹,也憑藉家族的世代經營站穩了陣腳,那麼坐擁華夏九州的漢天子劉協,為何身邊始終沒有聚集起一些像樣的人才呢?

這還得從漢朝的階級制度和歷史淵源說起。

士族、軍閥、皇帝、宦官、外戚與平民

這六個群體,每一個說起來都很複雜,我就簡單說說他們的關係。首先大體來看,階級是被劃分成三個等級的,皇帝和宦官、外戚相愛相殺組成的第一梯隊;掌握軍事力量的軍閥和掌握人口、土地、財富、輿論導向的士族階級是第二梯隊;剩下百分之九十九的普通平民構成了第三梯隊。

歷史上的鬥爭,尤其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基本上就是三個梯隊之間的鬥爭史。具體到劉協這裡,他要面對的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與軍閥爭奪天下,而雙方都想要搶奪的目標,是士族階級。

士族階級的重要性之前也簡單說了,他們靠著幾代人的經營,逐漸掌握了地方上所能掌握的一切財富和權利,尤其是東漢末年,皇帝和外戚、宦官之間數十年的鬥爭,大大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所以給了他們崛起的空間。但是士族階級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軍事力量薄弱(袁紹或許除外),所以士族往往最後不得不屈服於軍閥勢力,比如東吳的陸、顧、朱、張四大家族,在孫策的血腥鎮壓與孫權的懷柔政策下,歸服於孫氏家族。兢兢業業維持著蜀漢的劉備,他的主要工作也不過是平衡好荊州和益州兩大集團之間的關係而已。即便是強橫的董卓,面對拔刀相向的士族代表袁紹,也不敢輕易把他怎麼樣。

那麼問題來了,軍閥們都知道拉攏士族的重要性,劉協難道不知道嗎?

當然不是。這裡就要說到士族階級的另一個受限制的地方,地域限制了。首先,士族存在的根基,來源於土地。土地就在那,你可以擴充,但是不能帶著土地跑路,比如袁紹掌握的土地資源是在河北,那他只能渡過黃河朝著中原地區擴張,不可能一下子就飛到四川去搶地盤。因為根據地是固定的,所以面對外部更強大的軍閥入侵時,你無非就兩個選擇,要麼投降,要麼拿起武器晉陞為新的軍閥。

東吳的士族曾經是抵抗過孫氏的,只不過基本被孫策鎮壓了,沒能有機會成長為新軍閥,當然孫策最後也被許貢的門客所殺。孫權在位的時候還能壓得住這些士族,等孫權死後,就壓不住了,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魏國,曹氏家族最終被士族階級出身的司馬家族所取代,而蜀國的士族面對魏國的入侵,基本上是望風而降。

所以我們看看劉協,他雖名為天子,實際上除了皇宮之外,是沒有實際的地盤的,而且周圍是四戰之地,根本無法立足,因此基本上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士族豪強。他沒有自己的軍隊,所以對於士族來說,所謂的皇權不過是虛無縹緲的東西,何況中央權力與地方權力之間,還存在天然的競爭性,這樣一來,士族當然不會選擇支持劉協。

那麼劉協所能倚仗的最後力量,也就只剩下宦官與外戚而已。但是問題在於,劉協當皇帝之前,外戚和宦官就已經爭鬥了多年,雙方的力量已經耗盡。唯一還握有軍隊的是國舅董承所統轄的西涼鐵騎,以及他抱有很大期望的「皇叔」劉備,可惜前者很快就被曹操誅滅,後者被各種追著打,自顧不暇,這樣一來,外戚這點僅存的力量也被掃除。

所以,當歷史來到了196年這個關鍵節點的時候,對於萬念俱灰的劉協而言,投奔曹操應該說幾乎是他唯一的選擇了,畢竟劉協在當時能不能吃飽肚子活下去,都成了一個問題,而屈居曹操之下起碼能滿足基本的溫飽,然後再找機會東山再起。

可惜,歷史留給劉協的機會太少了,以他的能力,去對抗三國時期最強的政治家曹操,實在是不太現實。在被曹操控制以後,劉協仍然沒有死心,反抗過幾次,終究沒能成功。

但是劉協即便僥倖殺掉了曹操,而曹氏集團及其幕僚,他又該如何應對?認清了現實的劉協,終於放棄了抵抗,他決定用另一種方式,來戰勝自己的對手,那就是——比誰活得長。

之前也說過,劉協屬於命硬的那種,果然他一直熬死了曹操,甚至熬死了曹操的兒子曹丕,最後落得個無疾而終,也算是不錯的結局了。


推薦閱讀:

曹仁和曹丕同輩?
張松要挾曹操被轟走,這兩千年的黑暗交易誰能懂
曹操為什麼要迎還漢獻帝?
「說曹操曹操就到」有何典故?

TAG:曹操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