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是體驗,是境界

禪,是體驗,是境界

禪是體驗。有禪沒有禪,就好像我現在喝的這杯水一樣,只有自己體驗。你們不知道我現在喝的這杯水是什麼水,也不知道是冷的、是熱的、是鹹的、是淡的,因為你們沒有親身經歷,有了親身經歷,才會知道,才會有體驗。禪就是這樣,禪要靠自己體驗。使用一定的方法,通過一個正確的道路,你就能夠得到一定的體驗。這個體驗,就是那句老話:「有道無道,自己知道」。有些人本來沒有道,但他說得天花亂墜,好像有道一樣,實際他漏洞百出,沒有道。凡是自己吹自己有道的人,恐怕基本上是沒有道,這就是平常所說的:「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這個很有意思,民間的諺語把許多真理給揭示出來了。往往我們很糊塗,見了一個人,他說了一大通,簡直是天花亂墜,他可以搞得地動山搖。你就沒有想一想「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有本事拿一點出來看看就行了,不要說得那麼多。

當然,真正修禪有體驗的人,也會在言行上表現出來,表現為「行其所言」。但不會自己吹噓自己,要實行教化,是言教與身教並重,或者身教重於言教。

禪是境界。有禪的人是什麼境界?沒有禪的人又是什麼境界呢?禪,說到底就是個境界,是聖者清凈三業體現出來的境界;是獲得覺悟的人所體現出來的生活境界;是由迷失到覺悟的人所體現出來的生活禪境界。

從高到低或從低到高,這種境界、體驗或者說方法、道路,在個人修行、個人體驗的時候,所獲得的境界,都是不共的,不能分享。但是有時候與之交談,坐上十分八分鐘,就會像古人所說的親近那些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整個身心都是暖洋洋的。在你真正親近他的時候,可以分享一點點他的境界,但一定要與其心心相印才可以分享,如果抱一種懷疑的心是分享不到的。這很有意思。有很多東西,認同了才可以分享,不認同就沒法分享。醫生看病也是一樣,你相信那位醫生,你的病可能很快就好了,如果是個毛頭小夥子給你看病,摸一摸,給你開個藥方,你便覺得不那麼回事,你不相信,開的葯可能也不吃。你不相信他,你沒有對他認同,所以你的病就不容易好。這就是我們主觀上的障礙。所以能不能真正分享他人修行的境界、成就,這得看我們每個人的心態如何。不過,從根本上來說,你得到那種分享,如果不繼續努力,不根據這個方法去做,那種分享只能是暫時的、片刻的,離開那個地方就沒有了。

有許多人說,我在寺院里住了幾天蠻清凈,可一回到家裡這種感覺就沒有了。你分享了道場的清凈氣氛,這種氣氛使你的三業暫時得到了凈化,所以你覺得身心清涼、自在;你回到家裡,柴米油鹽醬醋茶,老婆孩子一切事情又來了,你當然煩惱。那麼,我們學佛法學什麼呢?就是要在寺院里學方法,學會使身心凈化,回到家裡還能夠使身心凈化,還能有這種境界。這並不是說老婆孩子就不要了,老婆孩子還得要,和以往不同的地方是,你那種精神境界還能夠保持,你能夠慈悲、平等地對待一切事,而不是把老婆孩子看成私有財產,看成掌上明珠,或者看成累贅,這都不對。你應以因緣法來看待,這在一定的因緣條件下成就了此一法,所以它就是合理的;是合理的存在,我們就應如實觀察這件事,如實對待這件事,你的心態就會好得多。你看成它是私有財產,自己的妻子和別的男人說了兩句話,你就不高興,煩惱來了;你看成累贅,孩子今天要買冰棍,明天要買書本,你只看到要錢,而沒看到這是義務,是合法的,所以你不愉快;如果你清楚自己應該盡這個義務,你就一點煩惱也沒有。

煩惱都是自己找的,煩惱不會找人,是人找煩惱。這就是凡夫的境界,沒有學佛的人的境界,或者說學了佛還沒有改變三業、凈化三業;學佛改變了三業,清凈的生活境界也就會現前。所以說,禪,歸根到底是一種境界。

推薦閱讀:

打坐需要有什麼法門嗎?蒲團和香有什麼要求嗎?
禪定是否一定要打坐,為什麼?
靜坐數息念佛的時候 喉輪會特別不舒服 怎麼辦?
精美收藏版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全文-南懷瑾先生著
打坐時的心法是啥?

TAG:禪修 | 旅遊推薦 | 打坐 | 禪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