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黑鯊手機——打破厚度限制,智能手機或迎新的發展契機!
來自專欄 蒜苗地
2018年發布了兩部很有意思的手機,第一部是華為P20 pro,第二部便是黑鯊手機了。
也許有人會問:一個新品牌,在一個小眾領域發布的一款小眾手機,憑啥跟P20 pro放在一起討論?
這兩台手機放在一塊說,不是說其影響力或者市場表現。
把他們放在一起說,是因為華為P20 pro在蘋果帶來的智能手機趨於超薄的風潮里,第一次把1/1.7英寸的大底塞進了手機;而黑鯊,則是把專業的散熱系統第一次塞進了手機。而這二者的出現似乎預示了智能手機「打破手機厚度限制,以追求極致性能」的新方向。
對於P20 pro,1/1.7英寸在相機世界裡其實並不罕見,即便是手機,lumia1020採用了1/1.5英寸cmos,nokia808採用過1/1.2英寸cmos,而松下更是在手機上塞進去過1英寸的超級大底,或者說,在相機上做出了通訊功能。
然而,lumia1020沒有了繼承者,CM1也未能成功,因為在當前的主流審美里,手機應該是超薄的,任何以犧牲厚度為代價的性能增強都是不可被接納的。
還記得一段關於喬布斯評價手機貼膜和戴套的傳聞么?
蘋果教父喬布斯就曾說:我們花了無數精力減掉iPhone 1mm的厚度,被中國用戶帶個套就完全抹殺了!
在早期,一方面智能手機的功能被系統和軟體所限制,另一方面,電子元器件的工藝水平飛速發展,所以智能手機在保持超薄的前提下,依然得到了性能的大幅度提升,包括計算性能、相機、續航等等。
然而,隨著手機系統和軟體的成熟,人們慢慢發現,想要繼續提升手機體驗,超薄的追求似乎成了其最大的制約。
實際上,智能手機的鼻祖和引領者已經開始做出了改變。iPhone在2014年發布iPhone6時,其手機達到了最薄的6.9mm,到iPhone X,其厚度重新恢復到了7.7mm:
我們來思考這麼一個問題,智能手機的痛點有哪些?
性能受限於發熱問題難以達到極致,續航受限於電池容量難以大幅度提升,相機受限於手機厚度難以得到真正的發展,此外,還有音質等等。
我們知道,對於移動端,手機的寬度是單手操作的關鍵指標,但長度不是,所以出現了18:9乃至19:9的全面屏,在現有手機寬度的前提下,通過增加長度提升可使用區域面積,以滿足大眾對大屏的需求,顯然是可行的。
所以全面屏迅速成為潮流。
而這曾經一度是被嘲諷的,還記得當年我們所調侃的iPhone 10嗎?
現在來看,雖然沒有這麼誇張,但屏幕長寬比確實由12:9變成了16:9變成了19.5:9:
寬度難以進一步提升,但長度可以,以及,厚度也可以。
iPhone4定下了超薄手機的格調,此後每一代iPhone手機都在試圖在把手機做薄這件事情上進一步,直到iPhone6的6.9mm。
可這個趨勢真的是正確的嗎?
未必,在後續加入3D touch,無線充電以及cop,蘋果開始了為了需求而犧牲厚度的道路。
oppo和vivo曾經進行了超薄大戰,一度戰到4.75mm,然而這是一條歧路,拋卻超薄,回歸主流之後的ov迎來了騰飛。
P10把手機厚度做到了6.98mm,並且把攝像頭做平了,而P20 pro不僅厚度增加到了7.8mm,相機還由平變凸:
有意思的是,更薄(7.6mm),鏡頭凸起更小,更便宜的P20卻在首銷中被P20 pro成功反殺:
小米同樣如此,mix2s的厚度由mix2時代的7.6mm變成了8.1mm,但補齊了相機,加入了無線充電的mix2s明顯收穫了更好的口碑。
拋卻厚度的限制,開始定製化需求,讓趨同的手機市場開始差異化,打造細分市場,由千人一面走向各具特色。
這其實或許才是黑鯊手機出現的意義。
智能手機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由最初的差異化走向了大一統,然而,隨著智能手機市場飽和,智能手機市場冬天的來臨,由大一統走向差異化,各廠商開始深耕各個細分領域,或許才是未來手機的發展趨勢。
當然,這不是為電競準備的,這是為普通大眾玩家準備的,大眾消費品的受眾必然是大眾,以及,這必須是一台完整的手機。
在遊戲手機之後,是否會出現真正專業的拍照手機(P20 pro其實已經算是了)?長續航手機?真正的hifi手機?乃至於摺疊式的平板手機?
大一統的手機市場有些讓人乏味了,差異化的潮流勢必帶來更多的看點,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推薦閱讀:
※榮耀趙明:不知如何評價小米利潤率不超5%,因為這已算行業暴利
※小米7的最新消息是什麼?
※榮耀8青春版和紅米4x對比怎麼樣?
※國產首發驍龍845+無線充電+雙攝,小米MIX2 S:抱歉,我來晚了
※小米又雙叒叕傳5月赴港上市,身負千億美元估值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