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禦機制

防禦機制

來自專欄 律草如茵

人是如何解決內心的本能慾望與道德觀念之間的衝突?

人總是不那麼一致,尤其是在人前和人後,並且即便是我們心理的想法和我們表達出來的想法也是不一樣的。那種想什麼說什麼,人前人後一個樣的人我個人覺得只存在電視劇了。弗洛伊德說,我們人可以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這三個自我是同時存在的,而且常常發生矛盾,尤其是本我和超我之間。

本我,指的是我們的潛意識,代表著我們動物本性。是由先天的本能、慾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本我遵循著享樂原則,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性慾的滿足,以及避免痛苦。

本我,是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它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其作用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社會化的結果,它遵循著完美原則。

舉個例子,有些人女生相親的時候,看到很多自己想吃的菜,即便是很餓的情況下,卻也不敢的放開了肆無忌憚地吃。而是會讓自己顯得淑女一些,儘可能的少吃一些,文靜一些。以至於這些人相親的時候都吃不飽。

在這裡,肆無忌憚地吃就是我們自己本我的體現,餓了就吃,吃就吃飽,這是人的本能。

但是超我就不會同意這麼做,它一般會這樣想:「對面是你的相親對象,未來有可能成為你的伴侶,第一次見面你應該儘可能表現自己好的一面,這個社會對女生是有期待的,相親的禮儀也是你需要注意的,不要太放肆!」

本我在這個時候就會出場了,「你要是想和對面的這個男生再一次吃飯,那麼這一次就控制一下吧,等相親結束之後,自己想怎麼吃就怎麼吃,不要著急一時一地的滿足。」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但我們被人批評,本我的第一反映就是反駁、回擊;而超我卻會說你要接受別人的批評,哪有什麼完美的人;自我這個時候就會在超我的暗示下選擇壓制住自己的火氣,面帶微笑,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

是的,我們經常是這樣的,在自我調節本我和超我的矛盾時,往往會選擇壓制自己的一些行為。但是如果只有壓制的話,久之,一個人可能就會崩潰,因此,相對於壓制,我們更經常使用的疏導的方式。在心理學上有取代、升華、反向形成、投射、合理化。

取代,就是用一個被社會接受的行為,取代一個不被社會接受的行為。

由於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在外工作,就出現了很多空巢老人家庭。這個時候有些錢的人就會把自己的父母送去養老院。作為子女不去孝順自己的父母是不被社會接受的,但是把父母送去養老院是被接受的。

升華,就是把不好的行為轉換成一種獲得大家尊重的行為。

比如說,在公共場合和別人吵架是一件影響非常不好的行為,總是別人指指點點。但是如果你把它這個技能放在辯論場上,你會發現原來自己是一個辯論高手,說服大師,金句大王。

反向形成,一種行為或者態度不被社會所接受時,為了避免被別人看出,於是,這些人就會走到另一個極端。比如明明自己很喜歡卻說自己比喜歡,明明很討厭卻說自己很喜歡。

聽媽媽的話在很多青少年那裡是成立的,但是有些時候這些孩子再跟那些叛逆少年在一起的時候,很不願意表現出自己對媽媽的順從,甚至會沖媽媽發脾氣,以此來表現自己的合群。

投射,就是將自己具有的,但社會不接受或者反對的特質,投射到別人的身上去,認為別人而不是自己具有這種特質。

自己明明是一個小氣、挑剔、怯懦的人,但是一旦出現某個場合有人先於自己表現出這些特質,你就會說別人是這樣的人,而不是你。因為往往你更能準確的感受到那種氣氛。賊很捉賊說的就是這個。

合理化,就會為自己錯誤的行為找個合理的解釋。

我們常常聽說的「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就是這個道理,用親、愛來為自己的打、罵辯解。

以上就是幾種自我保護的防禦機制,我們幾乎每天都在用,用它們解決內心的本能慾望與道德觀念之間的衝突。畢竟社會是心理的最終歸屬,沒有了社會的認可接受,作為個體的人,你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


推薦閱讀:

【王浩威等對話申荷永】與申荷永教授談「三修」(上)
當世界上人類失去了生育能力,是不是就安靜了,世界就和平了?
本我、超我的平衡和虛偽之間有什麼聯繫?
弗洛伊德理論依然是主導地位嗎?
為什麼弗洛伊德理論在大眾中的傳播率和滲透率遠遠大過其他心理學理論?

TAG:社會心理學 | 弗洛伊德 | 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