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聲音的匠人——寫在《聲臨其境》的落幕之際
來自專欄 木語
3月17號,《聲臨其境》第一集最後一期播出。這一期有不少亮點,像張魯一用英語為《尋夢環遊記》配音,還原度極高;韓雪一人配《頭腦特工隊》中的八個角色,而每個角色的聲音都能各有特點,不說的話誰能想到是一個人配的;郭德綱能把王剛的聲音模仿得那麼像。最終朱亞文成為觀眾心目中的總冠軍。其實對於誰會是總冠軍,我一點也不期待或糾結。因為誰都行。不光是所謂「文無第一」,參加這檔節目的演員幾乎都是實力不俗的。而且不要忘了這是真人秀綜藝節目,本就不比計較輸贏和冠軍。
我覺得這個節目好就好在,把聲音這個為普通觀眾忽略的元素帶到大眾的視野中,讓大家能體會到聲音的魅力,聲音的感染力;同時讓大家看到這些實力派演員的功底。平時,我們總會聽到些對演員的蔑視,認為不過是戲子,就靠長得好圈錢,沒什麼本事。這檔節目會讓人看到演員專業性的一面,也把被人忽略的配音帶到聚光燈下。台詞配音不是隨隨便便可以來的。演員不是光靠外表,專業功底的磨練是必須的,「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
其實想想從小到大看過的那麼多影視劇,總有些聲音和台詞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從腦海中搜尋如下:
石斑瑜給周星馳配音的所有電影。我們幾乎認定周星馳在電影里就是這個聲音,也只能是這個聲音。
《舌尖上的中國》我們不能接收李立宏以外的聲音來解說。
還有很多台詞不僅深入人心,還引得人們以模仿為樂,成了一代人的共同語言,比如:
「高,高,實在是高」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還有誰?!」
「逗你玩」
曾經,中國人是通過譯制的方式來觀看國外的影視劇。看著那些金髮碧眼的外國人說出一口帶磁性的國語,不僅毫無違和感,而且沉浸其中。我自己到今天都還願意看國語版的《成長的煩惱》和國語版的《死亡詩社》。因為最初留下的印象實在是太深刻了。有時候會在想,語言的鴻溝怎麼這麼容易被跨越了。其中配音演員實在功不可沒。他們用母語演繹外國人的情感和故事,與片中演員的表演配合得天衣無縫,奉獻了別樣的譯制之美。
節目中,張國立說當年初到北京,聲音是他唯一的謀生手段。他做配音,做廣播劇,錄長篇小說。最多的一天掙了80塊錢,配了4個,每個20塊。他說應該向那些通過聲音塑造人物的人致敬。
是的,應該向那些聲音的匠人致敬,感謝他們為我們呈現了國語的別樣之美。
推薦閱讀:
※配音和我的故事(二):你最願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賦所在
※為什麼tvb國語版 配音和字幕都有偏差?字幕是tvb自己做的的話,為什麼配音不和原版一樣?
※配音基礎教程(四)表達(下)
※On Journey 男神談旅行 —《口語達人秀》
※聲優的市場和機會:日本聲優從藝術表演到偶像化,中國配音從衰落到競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