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四起永不落(四)?陳椽
來自專欄 良記岩茶舍
武夷岩茶四起永不落(四)
八六茶人 陳椽
當今武夷岩茶四起永不落
武夷茶三起三落經曆元明清三朝數百年歷史,跟著歷史向前推進,制茶技術三次革命、創造三種新茶類。制茶技術登上世界最高峰,為任何產茶國所望塵莫及。炎黃子孫的勞動人民,為世界人類作了突出貢獻,真了不起!
元朝一起,蒸青貢茶,雖然到明朝改貢芽茶,但蒸青技術還未消沉。如著名綠茶:恩施玉露和日本玉露都是蒸青技術的產品。傳到日本逐漸機械化、連續化生產,獲得成功後,為蘇聯、印度生產綠茶的模範。八十年代初,我國曾從日本進口大小不同五套蒸青機具,分給福建松溪鄭墩、浙江餘杭、江西河口、安徽宣郎廣等茶廠,生產蒸青煎茶,暢銷日本。後因機具陳舊,加以蒸青技術未加研究,品質下降,先後要求停產。最近西南農業大學劉勤晉教授應用蒸青技術生產生產竹葉青外銷綠茶。據寄來的樣茶看,可作外銷綠上品。蒸青技術值得深入研究,可再創新奇蹟。
明朝二起小種紅茶,到了清初,雖被工夫紅茶取代,但依製法的不同,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松木或棗香的香味,有獨特的風格,為個別國外人民還難忘。武夷山桐木關仍繼續少量生產,供應國外市場。
清朝三起青茶,推廣迅速。產區擴大出口到福建、台灣和廣東三省地區,都以生產青茶為主,由青茶再發展為武夷岩茶。由於民國初年,戰亂影響,受了挫折。但建國後,產地人民積極改進技術,採用機制,擴大生產,雖然品質不夠穩定,但保存風味,也暢銷國內外。
現在武夷岩茶四起,有很多優越條件,為三起所未有的,預測永不落,略述於下:
一是,過去三起都是勞動群眾自發的,未有組織領導,現由政府組織武夷岩茶總公司,有堅實的領導,制訂武夷岩茶生產規劃,指導向國內外銷售,農茶、工茶、商茶三者,沒有虧損的風險。
二是,建國前後,設立武夷山茶葉研究所。開展選育優良品種,深入研究栽制技術。育種專家們選擇育優良肉桂品種成功後,擴大栽培面積,採制肉桂商品茶,擴大生產有足夠的產量,供應市場的需要。1992年參加農業部舉辦的展覽會,獲得首批金獎。名聲四溢。加以擴大茶王大紅袍生產,供不應求。茶葉研究所繼續選育良種,也獲得新品種成功。
三是,時任的育種專家們又在星村協助建立示笵茶場(廠)。一方面培育新品種,如金鎖匙、黃龍等;另一方面研究岩茶初制新技術和新機具縮短做青時間,一次重搖青,可相當三次搖青的效果,正在繼續試驗,如試驗成功,可大大縮短生產時間。
以上優越條件,為岩茶四起奠定堅實基礎,為今後發展岩茶提供有力的保證。但是為了四起永不落,必須解決以下的問題。
一是,外形的選定:原來岩茶的條索,一般要求壯大勾結,捲曲結實沉重,大小一致。條索松偏輕飄的不合格。大葉形的品種,如水仙,條索粗大疏鬆,與最低級的紅綠茶類似。
二是,創造如篩搖的機具,仍能控制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相適應,製成優美的內質。岩茶分大岩和小岩。一般岩茶條索粗大,色澤青翠,鮮潤有光澤,香氣馥郁,滋味醇和。大岩湯色深而鮮艷,香氣高而長,愈嗅愈香。小岩香氣高而短,與大岩不同。
武夷水仙條索比一般的岩茶粗大,色澤青翠黃綠,而鮮潤有光,湯色深金黃色而鮮艷,滋味濃厚醇正,入口爽快,濃郁生津,葉底明凈清沏。這種優良的內質,都是篩搖工具所形成的。要恢復岩茶原有的香味,篩搖工具的創造極為重要。否則,仍以手工生產,則產量不大,成本高,阻礙銷路。
我愛武夷岩茶,謹此祝賀第三屆岩茶節盛大展銷會完滿成功!預祝賀「東方茶城「早日實現!
1993年中秋節於安徽農業大學品茗小居
註:感謝陳德華老師提供資料,轉自武夷山茶產業公眾號。
陳椽,(1908 ~ 1999),茶學家、茶業教育家,制茶專家,是我國近代高等茶學教育事業的創始人之一,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茶學科技人才。在開發我國名茶生產方面獲得了顯著成就。對茶葉分類的研究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著有《制茶全書》、《茶業通史》等。
主要論著
1 陳椽.茶作學講義.杭州:國立浙江英士大學農學院,1942.
2 陳椽.茶樹栽培學.上海:新農出版社,1948.
3 陳椽.茶葉製造學與制茶管理.上海:新農出版社,1949(第一、二冊),1950(第三 冊和制茶管理).
4 陳椽.茶葉檢驗學.上海:新農出版社,1951.
5 陳椽.安徽茶經.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60(第一版),1984(補充再版).
6 陳椽主編.茶葉檢驗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61.
7 陳椽主編.制茶學(全國高等農業院校試用教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1.上海: 科學技術出版社,1966,2版.
8 陳椽.制茶發酵的概念與實質.中國農業科學,1963(10).
9 陳椽.評茶始用於何時.茶葉科技(四川),1979(2).
10 陳椽.紅茶在先青茶在後.茶葉通訊(貴州),1979(2).
11 陳椽.制茶變化的實質.茶葉通訊(湖南),1979(2),(3):29—34.
12 陳椽.茶葉分類的理論與實踐.茶葉通報,1979(1,2合刊),英國東方歷史科學圖書 館館長譯為英文.
13 陳椽,陳震古.中國雲南是茶樹原產地.中國農業科學,1979(1).
14陳椽主編.制茶學(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材).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1988(2版)
15 陳椽.制茶萎凋理論與實踐.茶業通報,1981(2).
16 陳椽.紅茶的變色原理.茶葉科技(四川),1982(3).17 陳椽.神農本草研究.茶業通報,1982(6),1983(1).
18 陳椽.楊曉華.世界茶葉市場預測——產銷兩旺.茶業通報,1984(2).
19 陳椽.茶業通史.北京:農業出版社,1984.
20 陳椽.制茶技術理論.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21 陳椽主編.中國名茶選集.合肥.安徽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安徽農學院科研處,1985.
22 陳椽.日本皋蘆種似安溪佛手種.茶業通報,1985(1).
23 陳椽.茶業技術史與發展.中國發展,中國農業博物館開館紀念特刊,1986.
24 陳椽.茶藥學.蕪湖:展望出版社,1987.
25 陳椽.陸羽研究會編,茶經論稿序言.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
26 陳椽,岳鵬翔.制茶機械發展史.茶機設計與研究,1989(2).
27 陳椽.茶葉市場迫切需要管理.茶報(上海),1989(4).
28 陳椽.十講茶與中國文化發展.茶業通報,1989(4).
29 陳椽主編.茶葉商品學.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90.
30 陳椽.茶業經營體制要根本改革——組織鄉鎮聯營股份公司.茶業通報,1991(1) 北京農業大學學友鄉鎮企業經營管理研究會,學友通訊,1991(1).
31 陳椽.茶葉貿易學.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91.
推薦閱讀:
※話說武夷岩茶的定義 | 岩茶篇
※關於岩茶之碳焙
※坐杯時間,影響一款岩茶茶湯滋味的先決條件!
※剛到手的武夷岩茶大紅袍,肉桂,水仙,能馬上喝嗎?
※【盤點】武夷名叢中那些別具一格的奇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