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美學 | 深深侵蝕的國度 · 貢嘎

探索美學 | 深深侵蝕的國度 · 貢嘎

來自專欄 天鵝座行走美學

1930年,瑞士地圖學家愛德華·艾默霍夫的一張鉛筆素描,此圖是在主峰西南側描繪,圖中左側為西北山脊。三角測量草圖▲

貢嘎何其多

貢嘎山是以這樣一種特別之處進入我們視線的。 當你打開亞洲的高峰地圖時,你會驚訝地發現貢嘎山處在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姑且不說它是整個橫斷山脈的最高峰,全世界7000米以上的山峰大都集中在中亞地區的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而貢嘎山傲然獨立於千里之外,成為同等級山峰中位置最靠東的7000米高峰。

貢嘎山屬於橫斷山脈中的二級山系大雪山山脈的主峰。它雄居於四川省中部,人類學和社會學家告訴我們:貢嘎山無論在文化以及地理環境上,都處於西部藏族(青藏高原)與東部漢族(溫暖和潮濕氣候)的分界點上。

1930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貢嘎山專題▲

今天在貢嘎山周邊的廣大地區,一些地名往往是西方探險者命名的,他們忽視了千百年來生於斯長於斯的當地原住民。而近代綜合研究編製的「申報館地圖」和印度出版的英文地圖上記錄的大多數地名則反映了當地人民對這塊土地的了解。正如威廉·克洛農所言:……甚至英語和印第安語對於一個地景特徵的命名目的也不一樣。英文命名一個地方通常是隨意地創造地方名稱,不是喚起家鄉的獨特性,就是與地主的名字有關,而印第安人則取材生態環境的特徵,來描述一個地方能夠如何使用。

在藏語中,「貢嘎」是「白色的雪山」。我們注意到,在廣大的藏族地區,冠以「貢嘎」的山名和地名不在少數,比如,亞丁神山「念青貢嘎日松貢布」是三座神山的稱謂,神山腳下稱作貢嘎郎吉嶺寺的貢嶺寺因神山而得名。專門從事康藏史地調查研究的任乃強先生在《康導月刊》上談到:在大雪山主峰米雅貢嘎周圍,環繞著奇布龍貢嘎、滬溪貢嘎、折西貢嘎、念波貢嘎等等上百座雪山。

貢嘎山所屬的地區居住的大多數藏族,是生長於藏區三大地理文化區域之一的康區康巴人,他們是藏族中極具個性而又成就突出的一個群體。嚴格的說,康區是指川西、藏東、滇北、甘南以及青海西南這一廣袤的地區,這裡地處橫斷山脈,既是北方游牧部落南下的走廊,又是大地從東向西逐漸隆起的階梯,因而康巴地區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之地。

貢嘎山山峰區域圖 繪製/中村保▲

他們以自己的勇武剽悍和經商才能而享譽四方--從刺殺吐蕃贊普的俠客、橫掃高原的起義鬥士到抗英英雄,從漢藏走廊的茶馬互市到多元共處的人文勝景;從近代邦達昌的威名到八廓街的經商群落;從朝聖路上的虔誠人群到康巴藝人的詼諧奔放。康巴人血液里既有北方游牧部落的粗獷,又有南方行吟詩人的憂傷;所以才能唱出:「世上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的愛,世上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地求「這樣驚世駭俗的歌詞。

那麼在康巴地區,貢嘎山又代表著什麼樣的文化符號呢?

「貢嘎」在藏語中是「白色的雪山」。白色是山神的色彩,藏族最景仰的是白色。在他們心中,白色是最美、最崇高的顏色,故而,在藏區廣為流傳的眾多神話中,山神多是白色威武神靈。更有傳說稱貢嘎山是第三女神珠穆朗瑪的姑姑,可見其法力非凡。

1930年前往貢嘎山進行測量調查的約瑟夫·洛克在貢嘎山腳下的喇嘛寺中感觸到了千年的幽怨和對神山的敬畏:

「一切如此安寂,我躺在高僧留下的廟中,帳子面向其龕。屋外的冰川流吼石動。神寺在這異谷呈現魔影。我瑟瑟發抖。今日在這裡,在喇嘛寺金身道場,我木然一身傾聽貢嘎冰峰的風暴霹靂……時間可曾倒流千年?夢想乎?現實乎?」

艾默霍夫繪製的貢嘎寺草圖▲

無止境探索

對未知地區的探索的原動力在哪裡?J·K·Wright的一席話似乎解釋了一切。

未知的土地(Terra Incognita):這些字眼激發了想像。多年來,人們被海上女妖塞壬的歌聲誘惑,來到許多未知的地域。當我們今日在現代地圖上,看到標示為「未經探索」的地方、由斷續線條所表示的河流、標示著「存在可疑」的島嶼時,塞壬歌聲的迴響,便在我們耳邊激蕩。

正像青藏高原上許多名山大川那樣,貢嘎山久已為世界所注目。普通人踏入海螺溝冰川是近幾年的事情,但對它的發現和研究已有百多年歷史,貢嘎山的名字也屢屢出現在地理探險家們的文章里。貢嘎山區特殊的地質、地貌和各種豐富的資源,一直吸引著科學家和探險家的目光。

最早對貢嘎山進行科學考察主要集中地形地貌的調查和地圖繪製及高度測量。1877年,寫下不朽著作《金沙江》的吉爾上尉首次在地圖上標記了貢嘎山,並描述了小貢嘎峰。一年後,奧地利人勞策深入考察,1879年,匈牙利伯爵斯奚尼測量主峰約7600米(24963英尺),這是比較接近的測量數據。1889年至1890年,英國自然科學家普拉特連續兩次來到貢嘎山東坡採集動植物標本,並率先注意到海螺溝冰川。

從1890以後到1923年,主要是博物學家進入東麓山區考察,1923年,西奧多·羅斯福測量高度為10000米;1930-1931年,瑞士地理學家艾默霍夫繪製了貢嘎主峰草圖,並使用三角測量山峰高度為7590米,在以後,人們通過《美國國家地理》知道了約瑟夫·洛克深入貢嘎山區調查的事情,而且他測量的貢嘎山高達30250英尺(9500米)給世界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1930年,中山大學川邊考察團深入貢嘎山區考察,瑞士人海姆和中國學者李承三對海螺溝冰川作了專題調查。1934年,瑞典植物學家史密斯和中國西部科學院植物園在康定周邊調查。同年9-12月,美國卡內基學院研究員布朗與國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合作進行地磁項目研究工作。

1932年,美國西康探險隊沿西坡轉西北山脊(傳統路線)首登,測量高度7589.5米。

新中國在60年代後對包括海螺溝在內的貢嘎山進行了地學、測繪、生物學等學科考察與測繪。從那時以來至今,貢嘎山一直就是地學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地區。1965-1968年中國科學院組織了川西橫斷山地區綜合考察,70年代四川省對西部地區和貢嘎山進行了考察。1981-1986年,橫斷山區綜合科學考察,中國科學院的有關研究所、高等院校、生產部門30餘個單位40多個專業250餘人參加,著重研究橫斷山脈的形成原因和地質歷史,自然地理特徵和自然垂直帶結構、生物區系組成和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等。

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了以貢嘎山為中心,面積達萬餘平方公里的國家級貢嘎山風景名勝區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8年,成都山地所在此建立了"貢嘎山高山生態系統觀測試驗站",後被納入攀登計劃青藏項目中,科學研究在貢嘎山成為常規工作。

其實人類對貢嘎山區的探索就是一部科學探索史。

洛克的足跡

提到貢嘎山的發現,不能不提及奧地利奇美籍探險家約瑟夫·洛克。約瑟夫·洛克是個與貢嘎山有過不解之緣的傳奇人物。我們至今還能看到《美國國家地理》上洛克經典的論述:「如今地圖再沒有秘密可言——一些人不負責任的鸚鵡學舌一樣重複著。但是有誰知道西藏的全部或者中國遙遠的西部呢?甚至連當地的居民,也只知道他們的自己的山峰和常年颳風的峽谷。」這是洛克1930年2月號上發表的《探訪神秘的阿尼瑪卿峰》文章開篇語。

洛克深受柏林大學校長李希霍芬的感召,對東方向往不已。李希霍芬是貴胄之家,勞倫斯的《查特萊夫人的情人》中查特萊夫人的原型便來自勞倫斯從老師手中搶來的李希霍芬千金。飛行英雄李希霍芬兄弟也是柏林大學校長李希霍芬的晚輩。如今上網搜尋李希霍芬大名,所得皆是此大家族中的後來風流之輩。而那位首次提出絲綢之路的地理學家---老李希霍芬已鮮有人知。大概只剩下張承志在《北方的河》還用上了一次。

洛克把大半輩子的精神依託和伴侶,都留在了川藏滇三省交界處的崇山峻岭中。他在《美國國家地理》上發表的長篇紀實文章,把富於異國情調的川藏滇民族風情以及雪山冰峰的氣息帶給讀者,引起西方人對這一區域的注意和興趣,這其中包括英國著名作家詹姆斯·希爾頓,並引發了其創造「香格里拉」意境的靈感。常年於亞洲雨林山地行走,使得洛克對高山有著地理學家的本能熱愛。他曾在日記中詳述攀越玉龍雪山、梅里雪山(又稱太子雪山或卡瓦格博)的艱辛。至今翻越梅里雪山也絕非易事,山口的公路只能在夏季通行。洛克攜著笨重的相機與大塊玻璃膠片,不僅翻過了山口,還冒著葬身急流深峽的危險溜索漂筏,到了獨龍人與怒族的區域。探險是一種夢想,世界上能夠真正把夢想付諸實現,而且貫徹如一的人並不是很多。

從1924到1937年,洛克在雲南省西北部探險期間在《美國國家地理》發表了10篇以上的文章和大量照片,但是這些探險並不象普通人想的那樣浪漫、詩意和充滿英雄氣概,實際中更多的是艱忍和一絲不苟。

1930年,《美國國家地理》貢嘎山專題▲

1923與 1924年之交,洛克在《美國國家地理》的第一篇介紹納西巫師東巴文化的文章發表,同時獲得了該雜誌雲南探險隊的主力頭銜。他開始把精力與時間轉向東巴文字和康藏苯教的研究,開始了向川滇地區的跋涉。1924年冬天,洛克走過海拔4000米的山口抵達木里王國。春節時,統治著22000藏民的木里王子款待了他,這位出生入死的探險家,已然進入到鮮為外人所知的一塊聖地。1925-1926年,洛克帶著在貢嘎山地區收集6萬餘個植物和1600個鳥類標本回國。1928年,洛克在木里的貢嘎嶺為該雜誌拍攝的彩色照片就有243張,黑白照片有503張。1930年春節將至時,他再次回到這裡,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張貢嘎山照片,有關貢嘎山的報道《貢嘎之榮耀》的文章,把貢嘎山介紹給美國人和東西歐國家,1932年的美國登山隊就是由此而來。

人們常指責洛克在對山峰高度測量屢屢漏洞百出,其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1930年2月27日,他給《美國國家地理》發電報稱「貢嘎山高達30250英尺(9500米)為世界最高峰」,可是到1930年10月再次測量時為25600英尺,但仍比實際高度高出許多。當時洛克沒有配備經緯儀,是用沸點溫度計、無液氣壓計、測角器、稜鏡羅盤和自己的推斷來測量山峰高度的。

小說的巧合

香格里拉是個熱門話題,許多地方都趨之若鶩,爭著說自己是真正的香格里拉,最後的香格里拉,並從多個角度去論證這一命題。然而人心是盲從的。世俗是充滿功利的。一個清醒的理智者會啞然失笑。不是嗎?小說《失落的地平線》最後寫道:「我最後問道:你認為康韋最終能找到香格里拉嗎?」

作者這一發問震聾發聵。有一句話說得極狡黠又充滿哲理: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香格里拉;真正的香格里拉就在我們心中。

今天誰也說不清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裡。然而,小說中的神秘樂土的創意卻有實實在在的現實素材——在洛克的文章和照片。小說中的「卡拉卡爾山「可以根據小說中的描述和提示找到它的現實原型。

《失落的地平線》小說原文這樣寫道:「首先,它是一座金色金字塔,一座幾乎完美的錐形雪山,高度已超過28000英尺……但這些山峰從來沒有準確地測量過,甚至有一些傳說這座山實際上已經超過珠穆朗瑪峰……但一個曾試圖翻越這些山脈的美國旅行家說他懷疑喀拉昆崙山一帶沒有任何一座山超過25000英尺的高度。」這些對「卡拉卡爾山」的形狀和高度的描述實際上就是洛克在《美國國家地理》上發表的系列文章中對中國西南部的一些雪山的描述,所採用的數據就是洛克對四川境內貢嘎山和青海阿尼瑪卿山等金字塔式雪山的測量數據。

1933年,小說《失落的地平線》發表,背景與貢嘎山酷似。小說一出即為轟動,香格里拉令人神往。1937年新年之夜,英美合拍的同名電影《失落的地平線》開始公映,遠在雲南麗江的洛克卻默默地在他的日記本上寫下了「無以言喻地孤寂」。希爾頓和洛克從事的事業大相徑庭。但兩人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他們總離不開實實在在的現實生活的磨練與滋養。希爾頓的小說與洛克的紀實文章對那些壯美的自然景觀的描寫也有很接近的地方。

希爾頓對「卡拉卡爾山」這樣寫道:「他的視線被不可抗拒地引向山谷的正前方,就在那裡凌空高聳著一座雄偉的山峰,在月光的朗照下閃爍出熠熠的輝光,在他的心目中,這該是世界上最美麗,最可愛的山峰……前方構勒出蒼白的三角形,這金字塔式的山峰又呈現眼前,開始是灰色,接著換成了銀色,後來,太陽最初的光芒吻了上來,這頂峰競妝點上粉色的胭脂」。

洛克在1930年10月,發表在《美國國家地理》上的《The Glories of the Minya Konka 》(貢嘎之榮耀)中這樣寫道:「走進寒冷、灰色的黎明,但見前方萬里無雲的天空下,一座無與倫比的金字塔——雅博雅峰傲然挺立。這是我所見過的最美妙絕倫的山峰,墨綠色的天幕下,那座冰雪金字塔呈現出灰色,然後又換作銀色,但後來,當太陽最初的光芒吻了上來,雅博雅的頂峰塗上了一抹金黃。」

真是同出一轍,天下哪有這般巧合的事呢?然而我們不能說「卡拉卡爾山」就是「木雅貢嘎」,因為洛克在《美國國家地理》上介紹過的金字塔式的雪山不止貢嘎山和阿尼瑪卿山兩座,而無論怎樣,貢嘎山無愧於偉大和光榮的稱號。

洛克在貢嘎地區拍攝的照片▲

攀登的樂園

對橫斷山脈有著多年研究的中村保先生,談到貢嘎山這一區域的山峰時,用「深深侵蝕的國度」來形容這些山峰的險峻。地質學家在講解康滇褶皺過度帶時,往往把貢嘎山在地貌學上的奇特表現作為代表。

貢嘎山是西藏高原到康滇褶皺過度帶上最高的山峰。金字塔形的主峰三面都是呈現圓滑的陡度極大的坡面,唯有一面是稍微緩一點的凹進去的圓錐面,這是攀登貢嘎的必經之路,而恰恰就在此處,是貢嘎冰川最發育的地方,由於坡度太大,經常在這裡由於不小心發出的聲音,造成共鳴效果後,引發高處的雪崩,雪崩衝擊而下,將攀登之人埋沒。同時,因為貢嘎地區靠近四川盆地邊緣,潮濕的盆地里的水氣使冰雪積累很厚,所以雪崩發生非常頻繁。

地質學家很好的解釋了貢嘎山險峻的原因——提出「橫斷運動」這一理論的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簡稱成都山地所)陳富斌教授,在《橫斷事件:亞洲東部晚新生代的一次重大構造事件》論著中,提出貢嘎山是在距今360萬年前一次重大構造中隆起的。

翻看現代攀登史不難發現,1932年前後,貢嘎山是人類能攀登的最高峰,1931年,人類登頂的7751米的卡美特峰當時被認定為低於貢嘎山。由此西方人得知了這一奇異之地,登山和探險隊接踵而至,先後有英、美、義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國家的近20個登山隊和考察隊進入這一地區。還有哪一個地方能像貢嘎山區隱藏著無數傳說和神奇?1930年,洛克在仰望貢嘎山後不禁感嘆道:「這是最後被現代文明所知的幾個地區之一。那裡的景色如夢如幻,靜靜地等待著熱愛自然的人們,但是需要他們付出代價。」

洛克的話後來不幸被言中。1957年,中華全國總工會登山隊為了證明中國能獨立攀登7000米以上的高峰,6人奮力登上頂峰,但卻付出了4條生命的代價。日本登山隊為了完成東北山脊路線,14人先後喪身於此。貢嘎山總計登頂22人,卻有21人遇難,在美麗的背後是無邊的兇險。

1932年 美國西康探險隊拍攝的傳統路線難點--駝峰。

偉大的貢嘎山也和某些歷史事件相聯繫。貢嘎山東南的瀘定縣就是大約兩千年前諸葛亮南征時「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征途出發地點。清咸豐時期,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部在大渡河紫打地覆滅,1935年紅軍長征時勇奪大渡河瀘定橋。這是一個製造英雄同時也毀滅英雄的奇蹟之地。

「祭司的鼓聲,青幽的桑煙,誰的渴望?如此真實,誰的渴望。 不融的雪山,不荒的草原,誰的家園?花開花落,花開終究要落。」

當我耳中響起這首千年傳唱不衰的歌曲時,我知道是該拜會這座不融的雪山,偉大的貢嘎的時候了。

貢嘎地區探索史

1877年 寫下不朽著作《金沙江》的吉爾上尉首次向外界描述了小貢嘎峰(Riuchi Konka);

1878年 奧地利科學家勞策進入山區考察

1879年 匈牙利伯爵斯奚尼測量主峰約7600米(24963英尺);

1890年 英國科學家普拉特進入東麓山村和考察拉莫蛇峰;

1911年 博物學家拜利上尉進入東麓山村考察;

1923年 西奧多·羅斯福測量高度為10000米;

1929年 英國科學家赫伯特·斯蒂文斯繪製了簡易地形圖

1929年 約瑟夫·洛克繪製該地區地圖,在西麓調查攝影;

1930-1931年 瑞士地理學家艾默霍夫繪製了貢嘎主峰的草圖,並測量山峰高度為7590米,中山大學川邊考察團深入山區考察,瑞士人海姆和中國學者李承三調查海螺溝冰川和地理地貌;

1932年 美國西康探險隊沿西坡轉西北山脊(傳統路線)首登主峰,測量主峰高度7589.5米,這一數字刊登在1932年10月28日出版的《China Journal》雜誌上;

1934年 瑞典植物學家史密斯和中國西部科學院植物園在康定周邊調查。

1934年9-12月 美國卡內基學院研究員布朗與國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合作進行地磁項目研究工作。

1957年 中華全國總工會登山隊6人沿西坡轉西北山脊登頂,下山時3人因滑墜遇難,另1人因雪崩遇難;

1965-1968年 中國科學院組織了川西橫斷山地區的綜合考察;

1981-1986年 橫斷山區綜合科學考察,中國科學院的有關研究所、高等院校、生產部門30餘個單位,40多個專業,250餘人參加,著重研究橫斷山脈的形成原因和地質歷史,自然地理特徵和自然垂直帶結構、生物區系組成和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等。

1980年 美國隊分別從南坡和北坡攀登失敗,1人因雪崩遇難;

1981年 日本隊沿東北山脊攀登,登達7450米,7人遇雪崩遇難;瑞士隊首次登頂中山峰(6886米),太山(6410米)及6652米山峰;英國隊首次登頂小貢嘎(榮譽貢嘎、Riuchi Konka、5928米);

1982年 美國隊首次登頂嘉子峰(Rudshe Konka、Jaizi peak 6540米);日本隊沿東北山脊攀登失敗,登達7500米處,1人遇難;美國隊兩人沿西坡轉西北山脊登頂;

1983年 瑞士隊沿西坡轉西北山脊3人登頂,1人下山滑墜遇難;

1984年 德國隊3人沿西坡轉西北山脊登頂;

1985年 香港登山隊沿西北山脊攀登失敗;

1988年 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以貢嘎山為中心面積達萬餘平方公里的國家級貢嘎山風景名勝區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88年 成都山地所建立貢嘎山高山生態系統觀測試驗站

1989年 法國隊沿西北山脊攀登失敗;

1990年 日本隊沿西北山脊攀登失敗;

1991年 日本隊沿東北山脊攀登失敗;美國隊沿西坡轉西北壁攀登失敗,登達Tuparu(5464米);

1994年 日本隊沿東北山脊攀登失敗,4人遇難;

1997年 日本札幌隊2人沿西坡轉西北山脊登頂,首次春季登頂;

1998年 韓國隊4人沿東北山脊路線首登,1人遇難;

1999年 日本隊首登羅德漫因Reddomain(6112米);

2001年 德國2人登頂;

2002年 法國隊2人沿西坡轉西北山脊登頂;

2016年10月,捷克隊登貢嘎山未成功;

2017年10月7日下午15時,6名捷克登山者成功登頂海拔7556米的四川貢嘎山,並安全撤回大本營,上一次登頂記錄要追溯到15年前。


推薦閱讀:

漢字是把握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維度。
巫術:神話與美之源
【日本美學設計】這間幾乎純玻璃制的日式茶室 開始環遊世界了
行走美學 | 雄獅之死
從一個甜筒到蜷川實花的視覺美學

TAG:美學 | 行走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