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抽象攝影

抽象攝影

來自專欄 攝影觀察

文/湯天明

抽象攝影誕生於一戰之後,一直到今天仍然經久不衰。這一攝影流派的核心思想是將攝影從「攝影中解放出來」,不再使用具體的、可以直接審視的形象來進行攝影藝術創作,而是採用各種攝影技法,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簡化為點、線、面等基本形式,改變事物原有的結構和形態,這種創作手法的結果,則是產生難以辨認的視覺畫面。抽象攝影是攝影藝術家自我意識的隨性表達,也往往成為一種自娛自樂的手段。

抽象攝影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泰爾博、科班、莫荷利納基、康丁斯基、克勒、史格特、芬寧格、安真蘭特、佛萊泰、格連巴晤、夏德和布留奎爾等。他們中有不少人曾經是抽象畫家,其中,科班用木片和玻璃碎片拍攝的《波爾多畫報》是早期抽象派的代表作。後來,隨著顯微攝影和X光攝影技法的成熟,抽象攝影的表現範圍得到了擴大,獨立的藝術體系也漸趨形成。20世紀50年代在德國舉辦的主觀主義攝影藝術展,標誌著抽象攝影藝術在西方形成了高潮。

抽象攝影的創作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攝影者往往只須略施小計就可以得到一幅抽象畫面。最原始的抽象攝影技法在今天看來再簡單不過——將實體放在感光紙上進行無底放大,從而得到形狀較為隨意的剪影。1912年,《波爾多畫報》的作者科班採用照相機高位俯拍的方法得到了透視極小、沒有加強兩度空間感水平線的抽象作品。1916年,他又通過一隻萬花筒拍攝小卵石、玻璃碎片和相類似的東西,創作出一套旋渦照片。1918年,夏德採用美術拼貼法製作抽象照……絕大多數抽象攝影的表現手法,都是對客觀進行造型上的顛覆,使其變為無法辨識的形態。

作為一種圖像化的表達方式,攝影的藝術魅力往往在於「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硬要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攝影畫面,結果則要麼生硬艱澀,給人附會之感,要麼就像是捅破了一層朦朧的面紗,讓人失去了想像的空間。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抽象攝影中難以理解的圖案,恰恰是攝影藝術獨特魅力的表現。《人類的形狀》是攝影藝術史上十分著名的一幅抽象作品,乍一看,作品似乎表現的是人臀部的曲線,但深究之下,其內涵似乎又不止於此,畫面中斷斷續續的曲線既像是人類大腦的溝回,又像是攝影藝術家心靈運動的曲線,還可能隱喻著人類從爬行到直立行走的坎坷之路。畫面黃金分割點上的一條扭曲的豎線,既像是一個人的身影,又似乎是攝影藝術家為了填補畫面空白而添加的攝影藝術「語素」。觀眾就在這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猜測中流連忘返,為之著迷。

抽象攝影的另一種表現手法,是將被攝物的某一種特徵顯著地突出出來,同時削弱該事物的其他特徵,這也是一種相對來說更為簡單的抽象攝影創作方法。拍攝者可以在平時的觀察中留意事物的質感、形狀、色彩和結構,發現其特殊之處,並選擇合適的方法來表現它們,像樹皮、橘子皮、衣服上的皺褶、草地上的苔蘚等都是抽象攝影的極好題材。《汽車的裂紋》這幅抽象名作就是愛德華·韋斯頓在路過莫伽弗沙漠時,看到一輛廢棄汽車上烤漆的裂紋後拍攝下來的。在談到這幅作品的創作體會時,韋斯頓說:「事實上,通過攝影,我們已經證明自然界中存在著許多抽象化的題材。不過,我是帶著相機直接了當地攝取,把現成的抽象形式提煉並孤立出來……」[1]這也告訴我們,抽象的題材總是依附於社會生活中具體的實物的,拍攝者只要通過細心的觀察並運用一定的技巧就能夠將其抽離出來。

本文摘自湯天明:《側目而視——攝影的人文觀察》,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獲取海量攝影資源,歡迎訪問微信公眾號:攝影和生活和愛


[1] 龍熹祖:《韋斯頓《烤裂的漆皮》》,摘自迪派影像網站,dpnet.com


推薦閱讀:

夜幕下哈爾濱的老教堂,又神秘又美麗,像是童話里的城堡
廢片別扔,這樣後期讓照片與眾不同!
攝影:視覺的延伸
2017.02.11 今日日曆
重慶行DAY2(圖多)

TAG: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