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逢「大師」泛濫的年代

生逢「大師」泛濫的年代

來自專欄 小路的盡頭風景可好?

在一個大師比技師還多的年代,再來問我「哪些人才有資格稱作大師?」豈不是明知故問么?這是網友前兩天的留言,說是在我身旁總能看到聚集著一批大師,其中不乏做紫砂壺的、畫畫的、雕刻玉石的、玩古董鑒賞的,還有刻橄欖核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何謂「大師」?其一,大師是指造詣深厚、享有盛譽的學者、專家和藝術家等;其二,大師也用作對和尚的尊稱。顯然我們今天所說的大師與和尚無關,因為,如今的「大師」是放不下名利、食不得蔬果、耐不住寂寞的,換句話說,六根不清凈,廟裡也不收。

其實,我國最初的大師稱謂出現在漢朝,當時並非是什麼了不起的尊稱。直到明清之後,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認知的細化,大師才成為對在經史諸子等特定領域的傑出人物的尊稱。

到了晚清民國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湧現出一大批大師,其中有王國維、陳寅恪、錢鍾書、蔡元培、梁漱溟、馬相伯、梁啟超、季羨林等等。很多人歷經三個朝代的巨變,他們關注中國的命運、思考中國與世界的歷史相關度。他們未必贊同顛覆現狀,卻無不認同現狀需要改革。他們學富五車、憂國憂民,在不同學科和領域裡教書育人、推動社會發展。即便生前被曲解和毀謗,卻依然堅持信仰,即便身陷囹圄,也不放棄對真理的追求。然而,就是這樣一批響噹噹的大師,也不是通過國家專業機構和民間團體評選出來的,而是被歷史追認和被社會大眾推崇出來的一代大家。

然而,如今世道不同了,我們的社會機構和各類協會、學會乃至民間團體,一窩蜂地爭相封賞「大師」,使得各行各業的「大師」猶如掃黃前的站街女,多如牛毛不好說,數不勝數那是一定的。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你只要站在陸家嘴的通衢大道上,放開喉嚨吆喝一把「總經理」,一定會有很多人回過頭來呼應你。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現在的廢品回收站、煙雜店乃至洗腳房的小業主個個號稱董事長、總經理。

其實,做紫砂壺的、雕刻玉石和橄欖核的,乃至捏小麵人兒的,舊時稱作民間藝人,新中國成立後被統稱為小手工業者,如今在職稱評定上劃歸工藝美術專業人員序列,分工藝美術員、助理工藝美術師、工藝美術師和高級工藝美術師四個名稱、三個等級,與「大師」稱謂毫不相干;更何況國家人事部評定職稱序列中也沒有「大師」一項。

然而,如今的現狀是各行各業都在評定自己的「大師」,諸如烹飪大師、玉雕大師、搓腳大師、賽車大師、玄學大師、調味大師、盆景大師等,讓人感覺大師多到總在你身邊轉悠。於是,便有了本文開頭的提問。

其實,我有很多朋友都是「大師」,但又不是「大師」,這話怎麼講呢?他們都是通過行業協會的評審,被冠以「省大師」「國大師」和「名人」等稱號。但是,他們從未自視「大師」「名人」飄飄然起來。而是整天低著腦袋把弄手頭活兒的匠人,平日里還熱衷於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我的朋友彭志勇就是其中的一位,有一次他打電話給我,首先糾正我在電話里對他的稱呼:「不要叫我大師,叫我小彭。」聽來既親切,又讓人心生敬意。

……

其實,換一種思路看問題,「大師」多一點也不完全是壞事。說明這個行業還有生氣、行業協會還想掌握一點話語權、還想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發揚光大。但是,話也要說回來,行業協會只是介於政府和企業之間的社會中介組織,起到橋樑和紐帶的作用,是一種民間性質的組織,屬於非營利性機構。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今評定「大師」或者「名人」都是要自掏腰包的,因為行業協會是沒有經費的,他的收入來源於各會員所繳納的會費,這是其一。其二,俗話說「收人錢財替人消災」,你怎麼來平衡權跟錢的關係,以確保評審過程的客觀公正?其三,行業協會既然是一個民間組織,假如沒有官方授權,即便行業協會自己評定出來的「大師」或者「名人」,其含金量不高不說,還不具有法理依據,那不是忽悠人嗎?

忽然想起以前念小學的時候,班裡評選小隊長,結果老師把三個名額全部給了他喜歡的學生。於是,我們不服氣,就去買了紅色的蠟光紙,給沒有評選到的同學都貼上三條橫杠:「從此以後個個都是大隊長」。此情此景是不是與行業協會評選「大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呢?

前兩天,受朋友之託去參加一個畫展的開幕式,很多觀眾都稱呼辦展的畫家為「某某大師」,並紛紛圍著他要簽名要合影留念,場面十分溫馨,就是把我嚇著了。人家才一個30來歲的小夥子,這麼年輕,無論思想、品行、技能、學養尚在歷練和提升之中,你們怎麼忍心用中國移動的「呼死你」功能去捧殺人家呢?說得不好聽點,這麼年輕又鮮有建樹的小畫家也能躋身大師行列,那麼,你讓齊白石、李可染、徐悲鴻、傅抱石、黃賓虹、張大千等一代畫壇大家情何以堪呀!

尤其是如今的玉雕界成了評審「大師」的重災區,從全國性的民間機構到縣一級的行業協會,都可以搭起一個貌似學術性很強的評審機構,其實就一草台班子。據說現在全國最年輕的玉雕大師只有20多歲,其實就一楞頭青,什麼都不懂,只明白一個道理,沒有「大師」的名號,他的商品就根本找不到市場。於是,紛紛花錢買個「大師」,動機相當不純,社會的浮誇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更加不可思議的是有些「大師」自命不凡,整天不務正業、巧取豪奪、忙於搜刮錢財;把自己的工作室搞得像個小社會,為富不仁、偷逃稅收,毫無社會責任感;有些「大師」更是吆五喝六、盤剝和欺壓為其代工的工人;遇到外來加工的活兒,先砍掉你一半原料,再開出一個天價工費,大行不義之舉,把自己搞得跟蟊賊似的。

說白了,不是你能夠雕幾塊子岡牌、鏤幾個豐乳肥臀的裸女、刻幾個仿古件就能成為大師的。更何況如今的玉雕界相互抄襲之風盛行,什麼東西能夠快速變現,行業內就一股腦兒地仿造,直到把整個市場做死為止;毫無創新創造可言,與藝術品的稀有、不可複製的屬性相去甚遠;與中華文化的有序傳承漸行漸遠。

……

退一步說,即便我們回到漢朝,大師的稱謂也等同於老師,既然是老師,你就得有文化、有學養、有道德,不然怎麼為人師表呢?而我們現在有些「大師」胸無點墨還自以為是,個別「大師」更是飛揚跋扈、三觀不正。這樣德不配位的人也可以稱其為「老師」?我們很難不去思考評審機構的評審初衷究竟是為了培養人才還是培養錢財?古人說得好:「人貴有自知之明」,而如今我們缺乏的正是自知之明。

往遠處說,錢學森、李政道、鄧稼先、梅蘭芳、胡適、李四光等這麼傑出的人士都沒有被國家追封為「大師」;往近處說,目前仍嘔心瀝血工作在學科第一線的著名教育家、科學家、藝術家等尚未自封「大師」,誰還有資格成為大師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更何況,知識界對「大師」稱謂的內涵與外延還沒有達成共同認知的情況下,各地爭先恐後地封賞「大師」的舉措顯得很不合時宜。千萬別把令人景仰的「大師」稱謂搞成離經叛道的江湖名號。


推薦閱讀:

男人用80元騙來一個老婆,結婚後感覺像做夢
如何賞析「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你知道幾種古代交情?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在李清照的《聲聲慢》中有什麼作用?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心境?
青龍偃月刀武器文化是什麼?

TAG: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