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陀是人還是神?—— 回到悉達多本人

佛陀是人還是神?—— 回到悉達多本人

來自專欄 悉達多的心理學

兩千五百年前,出現於印度的這位歷史人物創立了佛教。他出生於印度西北部迦毗羅衛國,父親是釋迦族的國王凈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父母為兒子取名為喬達摩·悉達多,意思是「成就一切義」,暗示著這個孩子出身高貴,以後必成大業。覺悟後的悉達多自稱為「覺者」,大家可以先理解為覺悟者。在梵文中,覺就是佛,佛就是覺,覺者即佛陀。從此,悉達多啟用了佛陀的名號。

那麼歷史人物悉達多是人還是神?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是「悉達多是人說」,即悉達多從生到死都是人。

第二種是「悉達多是神說」,即悉達多從生到死都是神。

第三種是「半人半神說」,即把悉達多的一生一分為二:覺悟前是人,叫悉達多;覺悟後是神,叫佛陀。

哪一種對呢?

我們可以先排除「悉達多是神說」。因為悉達多的前半生,就足以排除這種可能:從出生、成長、出家、修行,我們看到的都只是正常人的成長。至於其中的種種神話嘛,後人對帝王將相的美化和神化,我們聽到的還少么?

比較難辦的是「半人半神說」,因為覺悟成道,畢竟是悉達多一生中的一次關鍵轉折。問題在於,他成的是什麼「道」?假設成道等於成仙,那麼佛陀就不再是人;而我以為,成道僅僅是覺悟,佛陀仍然是人。

這麼說,我當然有根據。

首先,覺悟後的悉達多,仍然過著人的生活。何為人的生活?不外乎衣、食、住、行。衣,佛陀穿過糞草衣,也穿過黃金衣,有什麼穿什麼。食,佛陀自己托缽乞討,別人供養什麼,就吃什麼,甚至不限於素食(那是中國佛教的習慣)。住,佛陀和僧團同住,日常的活動包括禪坐、洗腳、講課、接待訪客。行,佛陀周遊於恆河一代幾個王國的城市之間,行動速度之慢,與常人相同。總之,覺悟後的佛陀,除多了「佛陀」這個稱謂外,我們看不出太大的區別,更看不到他變化無形、不吃不喝、呼風喚雨、日行千里的記錄。

其次,佛陀也有著人的情緒。記載中,佛陀曾與一位侍者獨處,可這位侍者卻執意離去。佛陀再三挽留,近乎懇求:「我獨處而無人在旁,能不能等下一個人接替你再走?」應該講,佛陀年事已高,這麼說實屬人之常情———這正是我想強調的:只有人,才有這種常情;對神來講,獨處何妨?服侍何用?

不僅如此,佛陀也犯人的錯誤。為了教導弟子遠離慾望,佛陀曾經教給弟子「觀白骨法」,就是在靜坐中冥想人的醜陋:從吃喝拉撒到生理結構,到一堆白骨。教導完畢後佛陀就出門遠行了,等回來時發現六十餘名弟子已經自殺,因為覺得人生實在沒意思。佛陀聽到後感嘆不已,只好轉教其他方法。

最後,佛陀有人的老、病、死。佛陀去世是一次偶然事件。當佛陀八十歲高齡的時候,意識到自己近生命的終點,原本計劃趕回自己的出生地。可不巧的是,他在路上吃了一位鐵匠供養的牛肉,因為食物不凈而連續拉肚子,最後身體虛弱去世。佛陀臨終前,還怕弟子責備鐵匠,叮囑要把功德歸於鐵匠,因為他的供養出於好意。這讓我們想起蘇格拉底臨終前叮囑弟子歸還雞錢的故事,感慨於聖者們也有真情

總之,佛陀吃的是常人之食,得的是病人之病,說的是聖人之話,最終像常人般去世。所以我說:悉達多是人,佛陀也是人——覺悟前如此,覺悟後也亦然。

要知道,世界上有兩種尊敬:一種是對神靈的尊敬,一種是對老師的尊敬,性質完全不同。想像一下,該如何面對神?無法質疑,神也不接受我們的質疑。我們只能相信,無需理由,越沒理由越好。如果悉達多是神,我們頂禮膜拜,這叫拜神。

老師則不同。老師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也會犯人之常情的錯誤。該如何面對老師?虛心學習即可。在虛心學習之餘,我們不妨探討、質疑,甚至超越。反過來,通情達理的老師也不會反對學生這樣做。現在明確了悉達多是人,我們以他為師,這叫拜師。這樣稱謂也可以混用了:悉達多不表示不尊敬,佛陀不表示他是神,兩者都表示對人的尊敬。

推薦閱讀:

佛菩薩的七情六慾
看到身不是我 看到心不是我 「能看的那個」不是我 「誰」在看?人類為何有【我之存在】感知?腦科學談佛學
寫給自己(二)——緣起
人人都在獨木橋上
我有神通,你有錢嗎?

TAG:佛學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