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云:當前歷史教學中失落的價值

郭靜云:當前歷史教學中失落的價值

目前歷史教學處於危急狀態,年青人不了解為什麼要學歷史,為什麼要背很多與自己生活無關的事情?現在歷史教學不回答最基本的問題:它的必要性在哪?

經常會討論,歷史幫助人了解自己的根源。但是這種說法,首先並非對很多人有吸引力,此外只能說明地方史或家族史的重要性,無法說明中國史、世界史的重要性。有時候老師們會說歷史擴展視野,但不解釋這種視野對現實生活的作用。歷史所講的不是現代世界,現實生活中不可能遇到這些歷史人物,現實生活中不用莎草紙寫字、不用馬車作交通工具,我們知道或者不知道本來有這些東西,會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最多是好玩而已,但為什麼要學這些與我們遙遠的事情?

很多人給我說過,從中學最不喜歡的課就是歷史:要背很多,但不知道幹嘛背。

實際上歷史教育成功的社會,才能有足夠智慧避開很多風險。

一、歷史教育與個人現實生活

就個人而言,歷史首先是了解他者的訓練。生活中很多問題是因為人之間的誤會而發生。學歷史的目的並不是在於死背哪一年清乾隆就位等數據,而在於學習了解不同人的生活情況和他們考慮事情的立場角度,學習換位思考,練習了解不同的人、與不同的人溝通。

二十世紀美國心理學家和發明家史金納(B.F.

Skinner)曾經說過一句話:「當學過的東西全忘掉了之後,剩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質」。雖然這句話被廣為引用並成為名言,但在現今實際的教育活動中卻幾乎沒有落實。人若忘記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數據和公式後,還剩下什麼?我會回答:剩下的是善於觀察的眼睛,時刻保持思考的心,以及不輕信一切的態度,而且能夠發現世間的矛盾與問題。這對個人生活有無勝的價值。

但是,如果大學課堂只能讓學生不停地積累資料,死背所謂的「常識」,囫圇吞棗地學習,卻從未產生一絲懷疑,這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教育的意義。因此歷史教學的危機,其實源自現行歷史教學方法。

歷史沒有標準答案,這是與他者溝通經驗。經過歷史教育的人,更能夠感覺到他者,這對成人私人生活、事業的成功預備良好的基礎。

二、歷史教育與社會未來

就社會或人類而言,歷史是最棒的老師,但也是多次失敗的老師。不學歷史的社會,不斷地重複犯錯。越深入了解歷史,越清楚地可以觀察未來,而避開生命中的風險。先知不是迷信,而是奠基於歷史訓練的智慧。觀察過去的千里眼,也有觀察未來的視力。

三、歷史教育與生命精神

人生受時空的限制。在時間上只有幾十年,很難到一百年;在空間上很少有人跨越本國空間範圍,只是盲目著短期旅遊,很難真真感覺到別的生活。但是通過歷史教學才能獲得。歷史教學應該包含理性知識和感性的認識,才能幫助擴展單一人生的限制,通過與不同時空之人的親密溝通獲得更大的生命時空。

歷史的老師不應該牽學生的手,每一步牽他們走,首先是因為人生中沒有固定「準確」的路線,老師自己也不知道他重複自己老師走的路線,為什麼要這樣走。歷史的老師需要幫助學生開門、跨過門坎而教學生不怕親眼看、親手摸,用自己的心開拓世界。

大學教育,理應拾回「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而不是做無用功的機械式填鴨。我所理解的大學教育,其目的不應該是讓年輕人背誦常識,把標準答案塞入腦中,要求學生盲目跟著大師走,而是讓學生們學會獨立思考,能以自己的能力發現問題、判斷問題,並解決問題。尤其是在人文學科中,我們所學習和探究的終極關懷並沒有可記背的標準答案。因此,人文學科需要不斷地懷疑、思考、推斷、討論,以求深入地了解人生的難題。

在現在的教育中,年青人從識字以來都是在背誦和抄寫,為了考試,為了升學,遇到問題總想尋找標準答案,忽視世間種種矛盾與不合理的現實。背誦和抄寫已經成為學習的習慣。所以如果在大學階段,老師仍以「填鴨式」教育灌輸「正確」知識,這無異於貽害學生。大學教育的精髓,不在於學生切實地掌握到了多少正確的知識,而在於哪怕學生忘記所有知識後,他們仍擁有獨立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顯然是「填鴨式教育」無法賦予的能力。這一方式造成教育危急,教學模式必須改革。

推薦閱讀:

第4課 終身學習&常見的學習誤區
6種實用英語學習方法 讓你高效學英語!
「作弊學習法」,縮短學習時間,讓學習過程變得無障礙很流暢!
關於刻意練習
36計多1計!教你應對神經網路的"神經"問題~

TAG:歷史 | 學習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