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塞勒教授:今天對明天的重要性,和明天對後天的重要性,程度是不一樣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塞勒教授:今天對明天的重要性,和明天對後天的重要性,程度是不一樣的

有句話叫及時行樂。據說並不是中國古話,而是從拉丁文過來的。意思是別想太長遠的事兒,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什麼事情到時候再說,船到橋頭自然直嘛。

長期以來,我們批判及時行樂。但它確乎是人性的一部分,是相當有道理的。

剛剛得了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塞勒教授,就給及時行樂提供了一種理論上的解釋。這個解釋用到的核心概念叫雙曲貼現。

什麼叫雙曲貼現呢?比如,今天是2017年10月11號,假定我今天給你一百萬,而如果你再要等一個月,到11月11號就給你110萬,那你是選馬上到手的100萬,還是一個月後的110萬呢?試驗證明,大部分人接受一百萬。因為你想,還要等一個月,時間還挺長的,萬一中間出什麼事情,比如你不願意給我了呢,等等,這裡有很多不確定性,還是先拿了這一百萬。也就是我們認為2017年10月11號的100萬的重要性要超過11月11號的110萬,我們就會選擇今天,放棄一個月以後的110萬。

但是如果假定20年後, 2037年10月11號我給你100萬,2037年11月11號給你110萬,請問你選哪一個?大部分人會選11月11號的110萬。因為你可能想,時間太久了,我一個月也賺不了10萬,所以就會選11月11號的110萬。

其實這兩種選擇面臨的情況是一樣的,它的區別是等待的時間不一樣。如果我們事在當前,就選前面10月11號的100萬,如果是長久以後,就選擇後面11月11號的110萬。意思就是對現在來講,我現在拿到的這個一百萬就比較重要。但是2037年的那個一百萬,相對來講就沒有現在這麼重要了。

也就是說,今天對明天的重要性,和明天對後天的重要性,程度是不一樣的。事情離我們越近,就越傾向於認為,今天更重要,離我們越遠呢,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有事總是拖,事到臨頭了才做。比如我們當老師的都有這個毛病,本來最起碼應該幾天備好課,但是大部分老師,我也一樣,總是到臨上課了,剩一點點時間了才想一下。也就說我也是選擇了及時行樂。我認為我臨時看一看對上課的重要性,要比提前看一看的作用要大。在這個意義上,拖延症就是及時行樂的另一種說法。

那麼這個事情就違反了理性人的假設,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理性人嘛。那麼塞勒獲獎,是因為開創了行為經濟學,而行為經濟學就部分否定了理性人的假設。如果你是理性的,那麼今年的10月11號和11月11號跟2037年的10月11號和11月11號,相對重要性,是一樣的。但是我們認為是不一樣的。時間的長短改變了我們對相對重要性的認知。這就叫雙曲貼現。

所以及時行樂還是有它的道理。其實,我經常說,你就是有很大理想也沒有多大的意義,你想一想,從小到大你幾乎所有的理想都沒有實現。因此對大部分人來講,及時行樂是對的。到最後時刻,努力一下試試,安慰一下自己,沒有虛度此生也就可以了。

但對於想取得巨大成功的人來講,不應該及時行樂,還是應該努力,未來對你來講可能會更好。但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講,有當前的利益就足夠了,再努力奮鬥也不會有更好的結果。

因此,你我這樣的普通人不要有太多想法、計劃,及時行樂才是正確的活法。

作者:王福重

來源:王福重

鏈接:我們應該及時行樂還是野心勃勃?

推薦閱讀:

TAG:諾貝爾獎 | 貼現 | 理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