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蒙昧性面試技巧:什麼人思維膚淺

蒙昧性面試技巧:什麼人思維膚淺

來自專欄 劉向明面試

有本書,書名很醒目,叫做《淺薄》。作者在書中呼籲,我們的思維會越來越淺薄,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這些高科技正在腐蝕我們的深層思維。

我們會越來越淺薄嗎?我覺得不會。

深層思維是成長的結果,和高科技沒有關係。正常成長的孩子,思維會逐漸深刻,從孩子4個月起,這個過程就開始了。如果寶寶對著蘋果咿咿呀呀,父母就說,這是蘋果,通過互動,孩子學會了用咿咿呀呀來提問。愛提問的孩子,思維更加深刻。

如果父母不回應孩子的提問,孩子的好奇心萎縮,思維容易膚淺。膚淺的成年人,只會做膚淺的推理,那種推理叫做斷言推理(assertional deduction)。

斷言,是結論性的陳述。例如,「今天是8月16日」,這是一個斷言。在邏輯上,這個結論是有條件的:如果採用公曆紀年,今天是8月16日。在說話的時候,人們為了方便,往往只說結論,不說條件。條件不說出來,不等於沒有條件。如果我認為,「今天是8月16日」,這是無條件的結論,我就犯了邏輯錯誤。

無條件的結論,叫絕對真理。現實中沒有絕對真理,假設的絕對真理,都是工具,是為了方便而虛構出來的。

把虛構的真理,當成客觀規律,思維就會膚淺,還容易上當。庸醫、邪教、騙子,專挑思維膚淺的人下手。美國曾經有一個邪教,叫人民聖殿。1978年,人民聖殿的教主告訴信徒,世界末日來了,自殺才能得永生。居然有914名信徒,遵照教主的指示,服毒身亡。這個事件震驚世界,教主的瞎話漏洞百出,信徒為什麼會上當?

上當的信徒,犯了邏輯錯誤,他們把教主說的話(斷言),看成是無條件的結論(真理),這種思維就是斷言推理,定義如下:視無條件陳述為無條件結論

【適用崗位】斷言推理不是推理,它是推理的替代品。借「吃奶」來打個比方,幼兒消化能力弱,只能吃奶。如果孩子只吃奶,消化能力會停留在幼兒水平。

思維也一樣,幼兒的推理能力弱,父母就把自己推理出來的結論,直接告訴孩子。等孩子長大一點,再學習自己推理。如果父母事事都替孩子做主,不讓孩子思考,孩子的推理能力,會一直停在幼兒水平,這就是斷言推理。

斷言推理的成年人,只會人云亦云,做不了需要論證推理的工作。如果工作方法簡單、成果簡單、人際關係簡單,做這樣的工作,斷言推理可能是優勢,因為思維簡單的人,更能忍耐簡單的工作。

【概念變化】斷言推理,類似口語中的「愚昧、平庸」。學者為它取的第一個名字,是「蒙昧」。在歷史上,蒙昧一度極為普遍,幾乎人人蒙昧。十七世紀開始的啟蒙運動,持續了兩百年,大致扭轉了人人蒙昧的現象。哲學家康德給「蒙昧」下了個定義:自我施加的,不經他人引導就不能運用自我理智的不成熟。

現代心理學驗證了康德的觀點,斷言推理是不知不覺的邏輯錯誤,沒有別人的引導,自己很難發覺,也很難走出來。

【形成機制】早年親子互動不正常,會形成斷言推理。據統計,從4個月到14歲,孩子平均要問父母8萬個問題,父母回答問題的數量和質量,塑造了孩子的思維。孩子提問有三個階段,分別是表層期、淺層期和深層期,各個階段的問題都不一樣。

1.表層期:4個月到3歲的孩子,主要問「是什麼、在哪裡」這一類的表層問題。例如:這個是什麼,狗狗在哪裡。

孩子在說話之前,就已經會提問了。例如,媽媽逛超市回來,從購物袋裡拿出一個火龍果,孩子盯著火龍果說「嗯、嗯」。媽媽就舉起火龍果,對孩子說:「這是火龍果」。母子間最早的問答,都是這樣完成的。

在3歲以前,如果父母和孩子溝通不充分,孩子的好奇心會萎縮,不再提問。這個階段的好奇心萎縮,會影響一生。孩子長大後,提問能力還停留在表層,這便是愚昧。

2.淺層期:4歲到8歲的孩子,主要問「為什麼、怎麼做」,這一類的淺層問題。例如:狗為什麼會叫,怎麼讓狗不吃餅乾?

在這個階段,孩子喜歡反問。父母讓孩子少看電視,孩子會反問為什麼。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反問是挑戰大人的權威,他們強行要求孩子,不準提問,只准聽話。這樣的父母,沒有利用孩子反問的機會,把結論(少看電視)的條件告訴孩子,導致孩子錯誤地認為,結論是不需要條件的,孩子就此形成斷言推理。

孩子處在斷言推理中,會把父母的話當成真理。在幼兒階段,這種狀態是必要的。這種狀態持續到成年,就是康德定義的「蒙昧」。蒙昧的成年人,敢於像4歲的孩子那樣,對權威結論反問為什麼,他就有可能從蒙昧中走出來。

3.深層期:9歲到14歲的孩子,主要問「假如、會怎樣」,這一類的深層問題。例如,假如人類消失了,狗會怎麼樣?

擺脫了斷言推理的孩子,知道一切結論都有條件。有了這個認識,孩子會形成「條件累加」思維。在條件後面,再增加若干個條件,把多個條件串在一起,這種思維叫做條件累加。在下面的例子中,共有9個條件累加在一起:

人類消滅了野生狼(第1個條件),若干年後,人類也消失了(第2個條件)。家養的狗,離開人類獨立生活,又進化成了野生的狼(第3個條件),並統治了地球(第4個)。此後,去探索外星生物的地球人(第5個),經過50萬年的旅行(第6個),返回了地球(第7個),人類又重新繁衍(第8個)。因為和人類共享生存空間(第9個),一些由狗進化成的狼,再一次由狼進化成了狗。

狼又進化成了狗,這個結論前面有9個條件。能這樣思考的孩子,獲得了地球上最偉大的能力:分析和創造。

找到現象之前的一系列條件,這是分析;通過一系列條件去實現成果,這是創造。分析和創造,本質上都是「條件累加」。人類最寶貴的思維成果,都是條件累加的成果,例如,蔡倫的造紙術、曹雪芹的《紅樓夢》、達爾文的進化論、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

分析和創造,是思維的翅膀,孩子憑藉這對翅膀,可以去探索未知領域。只會聽話的孩子,思維的翅膀被剪斷,不擺脫斷言推理,他們就不會分析,也不會創造。

【典型人物】斷言推理的人,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都沒有形成,他們看不到成果之前的一系列條件。這樣的人,經常好心辦壞事。公元8年,王莽當了皇帝,推行一廂情願的改革。因為不會分析,也不會創造,王莽好心辦成了大壞事。

王莽登基後,定國號為「新」,史稱新朝。新朝大膽改革,為了實現人人平等,新朝不準買賣奴婢。為了讓人人有地種,新朝實行土地公有,不允許買賣土地。為了讓百姓安心種地,不投機經商,新朝規定,最賺錢生意,曬鹽、冶鐵、釀酒、鑄幣,只能國營。為了不讓百姓分心於副業,新朝規定,山嶺丘崗、江河湖海,都歸國有。

改革之後,新朝經濟全面惡化。漢文帝時期,一石米的價格是30錢,到了新朝,一石米要3萬錢,價格漲了一千倍。如果遇到災害,就會出現「人相食」的慘劇。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王莽的改革,改錯了地方。新朝沿襲了漢朝的問題,問題的根源是稅收不合理。漢朝稅收主要是人頭稅,不論有沒有田產,百姓每年要按人頭交稅,算賦、更賦、平賦等等,一年大約要交300錢。對窮人而言,這個稅收太重;對富人而言,稅收又太輕。漢朝的稅收是劫貧濟富,讓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

漢朝初年,生產靠自耕農。由於稅收不合理,自耕農遇到災年,沒錢交稅,只好把土地和人生自由,都賣給豪強地主。窮人賣身為奴,是為了避免牢獄之災,也能避免人頭稅。到了西漢末年,天災人禍頻繁,奴婢買賣和土地買賣,愈演愈烈。問題的根源在稅收,正確的改革,是把人頭稅改成資產稅。

但是,王莽沒有分析能力,看不到現象前面的一系列條件,也找不到問題的根源。王莽的改革,沒有改變稅收制度,而是禁止土地和奴婢的買賣。王莽通過改革,把窮人賣身為奴的機會都消滅了,讓窮人徹底無路可走。

土地改革的後果也很惡劣。土地公有之前,地方治安由豪強地主負責。土地公有之後,地方上沒有豪強地主,治安沒人負責。王莽的改革,一方面是讓窮人無路可走,另一方面是把地方治安完全摧毀,雙管齊下,導致「流寇猖獗、盜賊麻起」。

王莽改革,是出於好心。他衷心希望,百姓能安居樂業,官吏能清正廉潔,大新皇朝能千秋萬代。無奈事與願違,王莽規劃的天堂之路,直接通向了地獄。

【甄選測試】哲學家漢娜·阿倫特,把思維膚淺導致的好心辦壞事,叫做「平庸之惡」。這個概念很傳神,因為思維膚淺的人,不是道德上的壞人,也不是法律上的罪人。在事實上,他們的膚淺,卻能產生和壞人罪人一樣的惡果。

在企業里,大部分錯誤是好心辦壞事。老闆希望永續經營,高管希望做大做強,員工希望績效卓越,願望都很美好。事與願違的根源是斷言推理,看不到在美好之前,還有一系列的條件。如果招聘時嚴格把關,淘汰斷言推理的應聘者,能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

斷言推理可以直接測試。列舉一個結論性的陳述,讓應聘者找出隱性條件,如果應聘者認為,這個結論是無條件的,表明他有斷言推理。這個測試,叫隱性條件測試

隱性條件測試,要問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你最欣賞的名人名言是什麼?回答可能是這樣的:我最欣賞的名人名言,是熊彼特說的一句話,衰退是必要的冷水浴,能讓經濟保持清醒,重新振作。

第一個問題之後,再問第二個問題:請認真思考一下,在這句名言中,沒有說出來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回答一:「熊彼特在這句話裡面,把前提條件都說了。」這樣回答,說明應聘看不到結論前面的隱性條件,可以認為他有斷言推理。

回答二:「熊彼特這句話,肯定有隱性條件,我不太懂經濟學,沒看到它的隱性條件。我喜歡這句話,是喜歡它的哲理。」這樣回答,說明應聘者邏輯能力正常,已經擺脫了斷言推理。

回答三:「這句話有三個沒有說出來的前提條件,第一,投資是自由的,遇到衰退,錯誤投資會自動止損。第二,經濟領域是開放的,遇到衰退,資本可以全方位尋找投資機會。第三,資產價格是穩定的,遇到衰退,資本不會去炒作資產。」

在這個回答中,應聘者為熊彼特的名言,找到了三個隱性條件。應聘者能這樣回答問題,說明他經濟學知識豐富,而且邏輯能力正常,已經擺脫了斷言推理。

斷言推理,是智慧和愚昧的分水嶺。走出斷言推理,就能收穫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會越來越智慧。身陷斷言推理,則無法覺察自己的思維膚淺,並會因為不自知,而無法自拔。芸芸眾生,因斷言推理而分成了兩類人,智者恆智、愚者恆愚。

孔子很早就發現了這一點,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推薦閱讀:

如何搞定面試自我介紹?請掌握這些精髓!
面試官常用的40個問題,中英文的...
為什麼說面試逼問展急智?
Post-Interview Protocol: Thank You Letters and Other Follow Up
面試前應該做哪些準備?

TAG:面試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