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在失控:讓市場著魔的投機主義與邪教化

共享經濟在失控:讓市場著魔的投機主義與邪教化

來自專欄 歪思妙想

以共享為名,濫竽充數之輩最近越來越多。共享經濟幾乎變成了共享主義。經濟的不景氣,更讓打著共享之名的市場投機行為,入侵越來越多的行業。

共享雨傘、共享籃球的餘波未過,帝都中關村的「享睡空間」再次成為共享經濟的新爆點,隨後上海、成都等地陸續效仿,似乎一副燎原之火的架勢。然而僅僅數日,政府約談、停運停業,這一披著共享外衣、實為膠囊旅館變種的假模假式,被遏止在萌芽之中。

不過可以預想,一個共享睡眠艙倒下,並不影響千千萬萬個共享形式興起,畢竟這次風口持續了近一年,還未有停歇的跡象,而且共享經濟本身就潛藏著顛覆和變革整個行業的商業價值,更令無數創業者頂禮膜拜。

伴隨著這股狂熱情緒,已經沒人在乎共享經濟到底如何經濟,更多的都是為了共享而共享。儀式感參與感已經大過了實際效用,導致了後者越來越不重要。甚至可以說,共享變成了信仰,教徒者眾。

只是隨著形形色色的共享產品爭相湧現、繼而隕落,不免令人懷疑共享模式,是否已經觸及到共享經濟的邊界?有一個詞叫做過猶不及,應該值得各大共享產品們停下腳步,仔細思考自己否已經越界,而盲目的跟從和鼓動,是不是讓共享經濟變成了讓市場著魔的投機主義,甚至有了一些邪教化的意味?

拋開投機主義驅動,哪有那麼多產品可以共享?

共享經濟發展至今,多少已經有了盲目跟風和混淆視聽的傾向,即使是掀起這一浪潮的共享單車,也一直背負著「偽共享」的質疑。不過就是這種介於租賃經濟和共享經濟之間的新生事物,確實在資本相助和市場需求之下造就了數個行業巨頭,反過來想,其實可以說,是這種發展形勢在擴展原本就界定模糊的共享經濟的內涵,從而為共享模式創造了更多可能性。

據百度百科介紹,共享經濟一般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於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經濟模式。而智庫百科則將其定義為,擁有閑置資源的機構或個人有償讓渡資源使用權給他人,讓渡者獲取回報,本質是閑置資源使用權的暫時性轉移,更通俗的說法是,分享型經濟倡導「租」而不是「買」。

維基百科也有不同之處,它認為共享經濟是以P2P為基礎、通過在線平台協調取得使用權的一個混合市場模式。從這些說法來看,智庫百科的界定更符合如今共享創業的現狀,它將機構置於和個人供給者相同的位置,明顯地將「租」看作是共享的形式之一,因而按照這個理論,共享單車並非「偽共享」。

再者,這些定義雖莫衷一是,但都離不開兩個核心關鍵詞,即閑置資源和使用權轉移。後者自不必說,對於前者,創業者和資本關注的焦點其實本來就在閑置資源的價值上,而並不刻意強調其來源。

換句話說,只要能充分利用商品或服務長時間閑置的特徵,為用戶提供便利,就可以稱之為共享經濟,很少有人在乎其提供者是商家還是個人。就像共享單車,它創造了一種「我不騎的時候,任何其他人都可以騎」的新形式,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種生活用品的使用方法,這才是符合共享經濟的本質特性。

共享經濟內涵嬗變所對應的是市場的變化,又或者可以以狹義和廣義之分來重新界定共享經濟,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只要雙方自願,其實可共享的產品應該是無邊界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共享經濟同樣沒有邊界,因為能否形成某個領域內具有發展前景的共享商業模式,關鍵是在於市場需求狀況,而不能只看閑置資源的價值。就像之前的共享雨傘、共享睡眠艙,之所以在短時間內銷聲匿跡,主要是因為缺乏剛性需求和供應量不足等市場要素。

更深入一些,共享模式的真正適用需要有恰如其分的動力和環境。其一,供應端和需求端的契合,一方面,用戶對共享產品有實質需求、亦能接受短暫使用權的方式,另一方面,市場上供給量嚴重不足,迫切需要盤活閑置資產來增加供給、解決供需矛盾。

其二,藉助市場需求的強大動力,共享經濟應該具有打破傳統行業模式、升級產業服務的內在優勢,這點主要是指低成本、高效率。優步和滴滴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們顛覆了計程車久居出行領域的主導地位,為行業性問題提供了變革方式,在自身實力擴張的同時,也刺激傳統行業的服務進行新一輪的升級。

另外,除了市場要素,從共享經濟的亂象中還可以明顯看出,人性是所有共享模式的統一邊界。任何商業形式所存在的基礎在於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性需求,而很少有像共享經濟一樣,是在考驗人性,這帶來的不僅是信譽問題,根本上還會影響第三方平台的盈利狀況。

共享經濟的邊界無限?沒有邊界的模式那是傳銷

在大多數理論研究中,共享經濟的極致狀態是用使用權代替占有權,換句話說就是,未來人們的需求都可以以共享的方式得到滿足,而不再通過產品交易。就像《使用權時代》一書中所述,摒棄市場和產權交易,從觀念上推動人際關係以實現結構性轉變,就是從產權觀念向共享觀念的轉變。

按照這種理論設想,共享經濟無論是縱向深入還是橫向擴展,其前景可以說是無限放大,而且可以不受邊界困擾,但現實中這種狀態真的能實現嗎?

恐怕很難。一方面,儘管隨著共享意識的深入,共享經濟可波及的領域會不斷擴大,但某些涉及隱私、安全的產品從根本上是難以實現共享的,況且同時又要具備市場要素,更使得共享標的範圍縮小。因而未來如果共享需求呈現急速擴大化,那可共享的資源總是會碰到最後的邊界。

另一方面,維基百科對共享經濟的界定中提及,整體經濟形勢狀況良好時,人們可能會失去共享的意願,這就意味著未來共享需求並不是一定會隨著共享經濟的發展而增加,畢竟經濟條件和外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人的佔有慾要比共享意識強烈。

總而言之,共享經濟雖然因為在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方面的特殊作用,而具有深厚的商業潛力,但依然擺脫不了行業、產品、地域和人性等因素的限制,這就決定了長時間內共享模式只能是產權交易的輔助,而非取代。

而且最關鍵的是,如今的共享平台漸趨偏離共享的本質,即使是行業巨頭也不例外。比如真正崛起於閑置資源利用的共享界鼻祖優步和Airbnb,前者私人閑置車輛越來越少,後者民宿佔比也是逐漸縮小。這種趨勢對共享模式來講未必是好事,因為伴隨著這種改變,共享平台的業餘性正在被職業性所取代,也就是謀生者代替共享者,後果有可能是一種趨向傳統模式的倒退。

最明顯的就是滴滴,在經過政策風暴的洗禮和行業壟斷之後,很多用戶又面臨著新一輪的打車難問題,這種狀況集中反映的問題除了政策受限之外,還有車主拒載、隨意加價等亂象,基本上和計程車壟斷出行市場時的情況相似。也就是說,供給者成為職業性工作者,在趨利性刺激下,又產生了和傳統模式相似的行業性問題。

還有一個弊端不容忽視,據摩根大通研究所最新數據顯示,利用技術將勞工與需要服務的人相匹配的勞動平台,如優步和Airbnb,成年人參與率已經開始下滑,其中全部收入來自共享平台的人下降到37%,56%的人表示因受雇其他公司而在過去12月內退出。因而摩根大通表示,當經濟形勢轉好、個人財務狀況更穩定之時,從業者很有可能放棄這種工作。

從這個角度來講,共享經濟的發展邊界還有行業壟斷傾向和員工動向。除此之外,根據共享標的的不同,行業中湧現的共享平台還面臨著業務的不同延展傾向,像共享房屋、共享出行可以通過跨界方式構建共享生態,而共享單車卻只能在規模上擴張,由此可見,也許共享經濟的垂直傾向也會限制其發展前景。

共享經濟正在變成一場新與舊的利益博弈大戰

不可否認,共享經濟確實是改變市場供需矛盾、升級產業的可行之路,但如今風口愈勝,投機者甚多,反而將共享模式的弊端提前暴露,再加上其本身也存在著眾多約束性邊界,因而透過資本熱捧的虛火,理應謹慎看待其中的風險。

從行業的微觀角度來看,我國雖擅長複製美國商業模式,進而通過本土化運作催生出強有力的新生力量,但往往因為缺乏適應性條件,而不得不在急速發展中解決一些猝不及防的問題,由此不斷修正新產業的漏洞。

比如針對共享經濟,徵信系統、共享觀念等一些在美國已經成熟的要素,在我國反而長久缺失,可能更多的是國情原因,但這種現狀確實導致了共享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信任危機,它也將在風口過後成為共享平台最大的風險之一。

當然先天不足,並不足以阻擋資本助推下的瘋狂滋長,只是對於一些已經浮現在共享市場上的問題,由於切關平台生存和良性發展,很難忽視。

一方面,共享雨傘等沒有多少市場需求的產物接二連三出現,已經證明盲目跟風漸成趨勢,長久下去隨著共享模式不斷覆蓋新的行業,未來必然會引起同質化競爭。

在這點上,或許可以效仿美國,我們看到諸如能源共享、實驗室共享和奢侈品共享等模式,都因貼合某個垂直領域的市場需求才應運而生,甚至是難民房客的出現也折射出應對政治問題的社會責任,這種循序漸進的狀態才是良性發展。此外,作為僅次於Uber的第二大打車應用公司,Lyft的差異點在於突出朋友文化,這是其面對巨頭壓力的主要立足點,顯然不同於我國共享單車單純以規模論成敗。

另一方面,責任界定已經刻不容緩,這關係到產品安全和平台監管的長遠利益。日前,ofo被捲入一場高額賠款的訴訟案件,起因是3月份11歲男孩騎單車發生車禍致死的事件,這是共享單車面臨的第一場官司,也意味著會給平台責任帶來強制性的界定,對於未來發展其實不無好處。

行業內部衝突是共享模式內因所致,不過除此之外,從宏觀角度來看,共享經濟的興起還是新生商業模式和傳統產業的利益博弈,這關係到兩方生存的根基。以共享單車為例,短期利益上,共享模式給漸趨沒落的自行車行業帶來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兩大平台相繼與傳統自行車生產廠商形成穩定合作,為其重新激發了市場需求。

但是從長遠利益來看,局勢對傳統製造商和銷售商極為不利,共享方式能給用戶帶來使用權的轉移,那購買單車的需求直線下滑,對於依賴傳統渠道的自行車廠商將是長久損失。再者,共享平台佔據了單車產業的主導地位,隨之議價能力和話語權將會逐漸增加,屆時這些傳統上下游企業將會很大程度上受制於人,局勢必然大大改觀。

總之,從互聯網誕生伊始,我們就存在於共享的生活環境,未來也不能排除通過共享模式實現市場交易升級的可能性,不過共享邊界遠遠限制了共享經濟的想像空間,因而在推崇其帶來的商業變革的同時,應該多關注這種約束。

當然,最重要的是,共享經濟在探索創造價值的同時,更要警惕變成假大空的共享主義。

歪道道,科技媒體人,互聯網分析師。微信公眾號:歪思妙想(neihangaoxiao)。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推薦閱讀:

TAG:共享 | 資源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