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NB-IoT(窄帶物聯網)技術的地質災害監測系統設計
來自專欄 LPWAN物聯網
山體滑坡、泥石流、火山噴發等自然地質災害的爆發很突然,但其實都是長年日積月累的結果,通過持續監測其細微的變化過程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預防。結合國內正大力扶持和發展的NB-IoT(窄帶物聯網)技術,本文「LPWAN技術」微信公眾號就來設計一個基於NB-IoT技術的自然地質災害監測和預警系統。
一、地質監測方法
根據中國氣象局公布,地質災害有不少簡易有效的監測方法,藉助於簡單的測量工具、儀器裝置和量測方法,就可以監測災害體、房屋或構築物裂縫位移變化等。
1、一般常用監測方法
(1)埋樁法埋樁法適合對崩塌、滑坡體上發生的裂縫進行觀測。在斜坡上橫跨裂縫兩側埋樁,用鋼捲尺測量樁之間的距離,可以了解滑坡變形滑動過程。對於土體裂縫,埋樁不能離裂縫太近。
(2)埋釘法在建築物裂縫兩側各釘一顆釘子,通過測量兩側兩顆釘子之間的距離變化來判斷滑坡的變形滑動。這種方法對於臨災前兆的判斷是非常有效的。
(3)上漆法在建築物裂縫的兩側用油漆各畫上一道標記,與埋釘法原理是相同的,通過測量兩側標記之間的距離來判斷裂縫是否存在擴大。
(4)貼片法橫跨建築物裂縫粘貼水泥砂漿片或紙片,如果砂漿片或紙片被拉斷,說明滑坡發生了明顯變形,須嚴加防範。與上面三種方法相比,這種方法不能獲得具體數據,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斷滑坡的突然變化情況。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方法除了採用埋樁法、貼片法和災害前兆觀查等簡單方法外,還可以藉助簡易、快捷、實用、易於掌握的位移、地聲、雨量等群測群防預警裝置和簡單的聲、光、電警報信號發生裝置,來提高預警的準確性和臨災的快速反應能力。
2、監測次數和時間
旱季每15天監測一次。雨季(4—9月)每5天監測一次(如每月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如發現監測地質災害點有異常變化或在暴雨、連續降雨天氣時,特別是12小時降雨量達50mm以上時,應加密監測次數,如每天1次或多次,甚至晝夜安排專人監測。
二、地質監測系統組網
基本組網如下:
LPWAN技術如果採用NB-IoT或eMTC,則基本可以復用現有的2G/3G/4G基站。
監測點/網關通過NB-IoT等技術將數據上報給基站、最終報給監測平台。
監測點之間可以採用mesh組網(可選),以增加可靠性和覆蓋範圍和節點數。
三、監測儀構造
監測儀構造設計如下:
AP:主控制器,搜集、分析採集到的數據
NB-IoT:長距無線通信模塊
Zigbee:短矩mesh組網通信,提高系統可靠性。可選。
地質監測模塊:採集地質數據
環境監測感測器:監測環境情況,根據不同環境採取不同上報和預警分析機制
供電:太陽能加(或)備用電池
四、預警控制設計
預警控制設計要點:
監測點日常周期採集監測數據,初步分析研判後,上報給監測平台。
當監測數據顯示環境情況惡化時(如持續降雨),加大數據採集和分析上報頻度。
如果監測點本地分析認為出現疑似情急情況時,上報二級警報給後台。
如果監測點本地分析認為已出現或必將馬上出現緊急情況,則通知本地警報系統進行警報,同時立即上報後台一級緊報。
基於自然地質災害的特點,「LPWAN技術」微信公眾號認為,技術上不僅僅是NB-IoT適合,eMTC、LoRa、Zeta等LPWAN技術同樣也可以應用於監測系統中,技術選擇餘地很多。真切希望能真正地應用起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