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對孩子說「不」嗎?
來自專欄 教育
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
心理撫養的第一步是情感撫養,可是令許多家長困惑的是:當他們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養起來的孩子卻有一天突然讓父母覺得那麼陌生,那麼敵對,那麼可怕……有的孩子在父母看來一直挺老實的,怎麼有一天就讓警察找到家裡說「他參與搶劫了」?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對孩子那麼好,可是有一天他怎麼就因為說他幾句居然自殺了?有的稍不滿足他就離家出走?記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親就發出這樣的疑問:「前兩天我和他出門過馬路時他還拉著我的手,怎麼到學校後(是寄宿學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為什麼那麼愛他們,他們還會這樣呢?
原因在於: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本質、愛的藝術、愛的表達可不僅僅是給予,不僅僅是滿足,更不是百般的遷就,不是讓孩子永遠地感受「快樂」!人生中的生與死,相遇與離別,快樂與痛苦,從來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歷心理上的一種痛苦、剋制、忍耐。這種養育起始在孩子3歲上下,在他能夠說出自己的要求時,就要開始對他說「不行」,結果可能是讓他痛哭一番的經歷。
父母若在6歲之前(最晚別超過10歲)對孩子說「不」,他儘管會因為你的拒絕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嚴重些就是哭的氣噎、哭得地上滾來滾去;可是你若等他12-14歲之後的青春期,你再開始對他(她)「說不」時他不會再哭鬧、再氣噎,也不再打滾,他(她)會離家出走,他會服毒自殺、他會跳樓方式威脅父母,因為那時候他(她)已經有對付你的各種能力和選擇。曾有人問我:「為什麼那麼小年紀的孩子會自殺」?我回答:那是因為孩子只知道你愛他,他在利用你的愛威脅你,他並不知道死的真正含義。
所以,父母的養育之愛要有知性,不要給孩子一種誤讀的可能。
那麼,如何對年幼的孩子「說不」呢?方法是:
第一,選擇孩子早期表現出任性的時間,一般應該在3-5歲。
在3歲之前,孩子的哭聲一般是他身體痛苦的感受表達,所以哭聲是一種信號,我們要幫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關愛他……但是,孩子到3歲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哭聲有時不再是身體痛苦,而是一種意向表達,譬如:你帶他去朋友家,看到別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帶回家;你帶他去商場,看見好玩的東西非要得到,父母不買就大鬧……,當父母發現他的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心態一出現,就要有意地對他進行「說不」的教育。
第二,「說不」的環境要講究,要讓孩子單獨面對你,而不要讓他在眾人面前、或在其他親屬而前面對你。
所以,無論他在哪裡與你對峙,與你大鬧,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帶回家,最好選擇在卧室內,因為房間里沒有危險物品。你將他置於卧室中,將門關上,讓他單獨面對你,他會感受一種情境壓力,然後,告訴他(她)「你今天這樣是不對的!下次不許如此!」
第三,初次這樣做,孩子可能會繼續哭……,這時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罵他,三不要在這時給他講道理,因為他還小,很多言語還不太明白;
四,不要走開,因為要讓他一直感受你不讓步的態度。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著他哭。他開始時會很傷心,還很氣憤,這沒有關係。因為他現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鬧時將頭撞在床腳上,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你這一時間的「堅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態度,不要曖昧要堅決!這對你、對他都有好處。
——這種「說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處理行為告訴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對,你再鬧我也不會讓步,我也不會心疼,我對你的愛是有限度的,取決於你自己的表現!
所有的孩子都會從中感知你的反應。只要你堅決,他就明白了。從此之後,他不會再如此辛苦地與你鬧!然後你再進行疏導性教育,恩威並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這種「較量」最早越好。
觀念,是人的一種看法。只是這種看法往往發生在「觀」的同時或「看」的同時。人們通常認為,孩子的看法是在父母對其教育,對其講道理之後才會形成。但多數人不知:孩子在聽得懂「道理」之前,他已經在形成某種看法。比如在孩子任性地放聲大哭時,大人不吼,也不急,不打也不罵,而是安靜地坐在他面前,用等待的眼神看著他的哭一樣,他看到這一幕後就會明白:自己這種故意哭鬧對父母沒有作用,以後他就不會再這樣故意在父母面前發脾氣。
我們還必須知道,在父母的親自撫養中,你的孩子就在複製撫養的觀念與性格,複製他最親近的人的各種行為方式與態度。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親,然後就是父親。一般而言,人的長相大多取自遺傳,但人的性格和人的觀念則完全取決於父母的言談舉止。
所以,跨世紀提醒廣大家長:為了孩子健康成長,我們要好好修養自己的言談舉止,在家庭中盡顯父母的善良與榜樣,在談吐中表現文雅與謹慎,在處理各種意外事務時有理有節。
推薦閱讀:
※「快樂教育」有錯嗎?
※如何指出他人言論中的邏輯漏洞?
※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該怎麼辦?
※為什麼魯迅的病句就是不矛盾,錯別字就是通假字?
※在中國,可否進行私塾式的個體教育模式?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