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立夫:孔孟之人生哲學

陳立夫:孔孟之人生哲學

來自專欄 陳子文叢

壹、前言

所謂人生哲學,就是人生理想的別稱。人生何以必須有理想?是因為有了理想,才有目標與方向,照著方向前進終能達到目事業成功,無忝所生。

所以《大學》里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知止」就有理想目標,「有定」就是有了確定的方向,方向定則心才能靜下來,心靜下來才能安詳,安詳了才能思慮進行的方法步驟,最後終能得達目的而成其願望。換言之,就是「有志競成」。

由此可知,人生哲學,對於人之重要,人的一生,其成敗全賴於此。

貮、儒家是樹人工程師

其次,談到何謂儒家?簡言之,儒家就是教育家站在工程師的觀點來說,儒家是樹人的工程師。一般工程師的對象是物,所以修的房屋、鐵路、公路、機械、電器等,惟有儒家的對象是人,所修的是身,故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前者比較容易,後者比較艱難,因為人是活的,容易變化,所以更需要如工程師先有幾張藍圖,先奠定其基礎,然後依照美麗的建築圖案分期施工,而達完成。

一、儒家樹人的五大要件

常言道:「欲得乎中(君子)取法乎上(聖人)」。所以儒家樹人的最高標準是聖人中的「至聖」,其條件如下:

1、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也——才識足以應變。

2、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度量足以容人。

3、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信仰足以堅守。

4、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儀態足以受尊。

5、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學問足以判別。

具此五者,則人格之最高標準乃備,惟最高標準絕非人人所能修致,則具體而微的賢人或君子必須修成,其條件:

1、上達而不下達。

2、喻於義而不喻於利。

3、求諸己而不求諸人。

4、改過而不文過。

5、和而不同而非同而不和。

6、周而不比而非比而不周。

7、時中而發而中節。

8、安貧而不濫。

9、居易以俟命,而不行險以僥倖。

10、有三畏(天命、大人、聖人之言)。

11、學道而愛人(仁)。

12、非義勿取。

以上略舉十二項,如能做到,則可以稱為君子;反之,則為小人矣。惟如何能達致上述為聖人與君子之條件,則須根據《易理》所指示:「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而勤修之」。故曰:「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見義勇為)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換言之,「智所以知仁,勇所以行仁」(行仁即義也),而此三者之原動力,稱之曰「誠」,誠才是修身之首要基礎。修身是成己,成己之目的為成物,成物由小而大,由近及遠,即由齊家進而治國,更進而平天下。為達成此三大目標,其聰明才智小者,至少可服一二人之務,造一二人之福——由修身而齊家。聰明才智較大者,至少應服百十人之務,造百十人之福——由齊家而治國。聰明才智極大者,自應服千萬人之務,造千萬人之福——由治國而平天下。平天下,即王天下。王字上畫為天,中畫為人,下畫為地。中間一直即貫通天地人之道而為一,亦稱「天人合一」。換言之,人「體天行道」,故稱之曰王道,亦即「以德行仁」之謂也。其人不但自身修成居仁由義的聖人,且能行王道以造福人群,儒家稱之曰「內聖外王」,亦即儒家理想的人生觀人生哲學。

二、儒家以德修身成己為務

儒家本身雖為教育家,以道德修身,成己為先務,但其所教育之範圍甚廣,包括倫理學、社會學(齊家)、政治學、法律學、歷史學、心理學(治國)、外交學、國際政治學(平天下),其所造就者,為通才也。因為成己,不是他的目的,成物才是他的真正目的,所以說:「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三、儒以九經治國與安邦

儒家對於治天下國家,亦提出了具體辦法,名曰九經:

1、修身

2、尊賢

3、親親

4、敬大人

5、體群臣

6、子庶民

7、來百工

8、柔遠人

9、懷諸侯

此九經之首仍未修身,蓋治人必須以身作則也,故曰:「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儒家理想中的人,不但本身健全,而且能與其上下左右前後之人都能和善相處,故倫理道德尚焉。倫理者,即 國父所稱「互助為人類進化時期之進化原則是也」。倫理之分類為五,稱之曰五倫,或五達道。即父(母)慈、子(女)孝、兄(姊)友、弟(妹)恭、夫婦和順、君(長官)仁臣(部屬)敬、朋友信義。若臣與父子均為上下之關係,兄弟與朋友均為前後之關係,夫婦與朋友均為左右之關係,如人能信守道德倫理之正道而行,則「人和」之目的已達,此之謂「忠」(盡己之謂忠)。其能不以己所不欲者施於人,則謂之「恕」,亦稱「絜矩之道」。其言曰「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此之謂絜矩之道」。苟能推廣此偉大之人和大道,則不但家齊、國治、而天下亦平矣。人類一切紛爭源於不平(國父語),平則公,公則和,和則能忍小異而持大同。大同世界之理想實現矣。儒家所理想中的人,絕非柔弱者,為了衛道,而可以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理直時振其浩氣,雖千萬人吾往矣。平時之修養,亦以培養其內在之力量,足以抗拒外在之一切力量,故其教育以禮、樂、射、御、書、數之六藝為教,即德智兼修,文武合一之教,自能「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不愧為大丈夫,故儒家為外柔內剛頂天立地之強者。

四、儒家崇尚至善之目標

儒家所最厭惡者,為巧言令色與言而不行之人,而崇尚自強不息,日新又新之創造者,故大學之道,除在「明明德」之外,又要「在新民、在止於至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能創造不已,向至善之目標前進。

叄、結論

綜上所述,儒家必具有偉大的愛(仁),勇毅的行(義),事事恰到好處的中(禮),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智識(智),所以孟子稱此四者為「四端」,為認定其與生俱來者,擴而充之,足以保四海而有餘。

國父自承為中華文化道統之繼承者,其所創造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之思想基礎,源於儒家,故其信徒,能追隨國父革命,不怕犧牲,十次失敗,而不灰心,卒能推翻數千年的專制,創造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人人能為國服務,能為國奮鬥,日新又新,卒能使吾國成為世界上五強之一。

因此,我常說:「儒家的人生哲學,為內聖外王,能創造,能服務,能奮鬥,能犧牲」。


推薦閱讀:

以身作則|儒學辨義 論語 為政篇第二 13
未來會有傳統文化的復興嗎?
道德在現代的中國為何被邊緣化、貶義化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如何看待王康評毛詩詞的演講?

TAG: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