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押送生辰綱為何繞道走?

楊志押送生辰綱為何繞道走?

來自專欄 金何

文 | 金何

水滸傳里的一些情節,今天看來有點匪夷所思。楊志押送生辰綱一節,便屬其中之一。

依照今天的地理常識,從大名前往開封,只需南下經過河南濮陽新鄉等地,一過黃河就到了,只有大約180公里的路程。

但是楊志的路線,是出了大名縣徑直朝東南走,大約走103公里,就到了鄆城境內,也就是晁蓋他們劫生辰綱的地方所在。然後再從此處走173公里,才能到達開封。整整多出一半距離來!

放著直線不走,偏偏捨近求遠走一個對摺線,難道楊志是個大路痴?抑或說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是個地理盲?

這兩種說法肯定都不靠譜。楊志是軍官出身,他要是路痴,怎麼能帶兵打仗?而古代的文化人,哪一個不是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說施耐庵是地理盲,簡直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既然這是個地理問題,不妨還是從地理層面找原因吧。

書中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里,楊志說了這樣一句話:今歲途中盜賊又多,此去東京,又無水路,都是旱路。

等等,楊志竟然說沒有水路,那橫亘在河北與河南之間的那條黃河哪兒去了?差翅膀飛了?

楊志不可能不知道黃河,但他也不可能在上司梁中書面前睜著眼睛說瞎話。如此看來,竟然真的是不用過黃河。黃河哪兒去了?

在此需要說明一個地理常識,包括北宋在內,以往歷代的黃河,還沒有流經開封,黃河流到鄭州一帶之後,朝東北方向去了。所以,開封城在北宋時期,還看不到黃河。

如此一來,楊志沒有水路的說法是靠譜的,但這似乎並不妨礙他從旱路走直線距離。然而楊志還是走了對摺線,在這中間搗鬼的,實則還是黃河。

虛構的小說里,從來都隱藏著真實的歷史。這就需要扒一扒真實的歷史上,北宋時期的黃河,到底是怎樣的了。

黃河是一條變遷無常的河流,下游曾經26次改道。在西起鄭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口的大平原上時而北流注入渤海,時而南下奪淮進入黃海,滔滔洶湧,來迴流動,到處留下了變遷的沙磧、古迹、荒涼。——《環境文學選·江河詠嘆調》作者徐剛

我們來看一個自西漢至北宋時期,黃河決口改道的年數資料:

兩漢: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間為15年。

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至589年間為9年。

隋唐五代:公元581年至960年間為39年。

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間為66年。

從以上的資料不難看出,北宋一朝黃河泛濫的年份,幾乎是以往七百多年的總和!

北宋期間,黃河的災害大大超越前代,由於北宋的京城開封就處於黃河下游,所以歷代北宋皇帝對黃河水患的治理都盡心儘力。

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黃河在澶州(河南濮陽)橫隴埽決口後形成了新的河道。宋朝人稱為「橫隴故道」。歐陽修有記載說「橫隴既決,水流就下,十餘年間,河未為患」。這條河道,穿過河南之後,從東北方山東入海了。

一開始這條新的河道還算順暢,然而黃河泥沙居多,若不勤於疏通,不久河道就會淤塞。果然七年之後,也就是宋仁宗慶曆八年,公元1041年,黃河又從澶州商胡埽決口。這次決口後,黃河水一路向北而去了。

又過了十年,公元1051年,向北流的黃河再次決口。第二年,新衝出的河道淤塞不暢,又有重新決堤改道的風險。這時候宋仁宗還在位,他召集群臣商議治河之策。是順其自然讓黃河往北流呢,還是恢復到原來的橫隴故道讓黃河往東流。

當時的河北轉運使李仲昌提議堵塞商胡北流河道,回復橫隴故道。不過這提議遭到了歐陽修的反對。他認為橫隴故道已經淤塞20多年,這條河道難以恢復。然而,恢復橫隴故道的建議卻被宋仁宗採納。實施的結果正如歐陽修所料,引黃河水入橫隴故道的當晚,即由於水流宣洩不及而決口,河北數千里地一片汪洋,人民死傷無數。橫隴故道的回復以失敗而告終。

此後的英宗、神宗、哲宗三朝,關於北流還是東流之爭一直不斷。堵了決、決了修,反覆進行。一條黃河,搞得北宋政府心力交瘁,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黃河水在北宋最後一次回復成東流不到五年,再一次決堤。洪水滔滔,重新衝出一條河道,向北而去。從此之後一直到北宋滅亡,黃河的河道再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公元1117年,北流的黃河水在河北境內多地大決口,淹死一百多萬人。這正是政和八年,宋徽宗在位的時候。

黃河水決口之地,滔滔洪水過後,泥沙淤積,土地變得貧瘠且鹽鹼化,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黃泛區。黃泛區百姓流離失所,莊稼減產糧食斷絕,赤地千里,這時候盜賊能不蜂擁而起嗎?大名府到開封的中間這地段,終北宋一朝,一直是黃泛區。

由此推測,楊志從山東走遠路,正是為了繞開這一兩百公里的黃泛區!

首先,蔡京的生日是農曆六月十五,正是北方雨季發洪水的季節,這時候帶著沉重的財貨從黃泛區過,一旦決口遇到洪水,在千里平原上沒有可躲避的高地,連人帶財物都會被沖得無影無蹤。

再者,楊志也說過「途中盜賊又多」,而這片黃泛區更是重災區,帶著十萬貫財貨從這裡過路,還不是往槍口上撞嘛!綜合這兩點,楊志選擇了繞路走,但他沒想到避開黃泛區又踏入了「雷區」。

時也。

命也。

現在我們已經感受不到滔滔洪水之後的可怕災景,我們可以輕描淡寫的說一句,施耐庵安排此情節是為了照顧故事大綱。

楊志不一定存在,但那大片的黃泛區,那片土地上的百姓,卻始終在歷史的長河裡漂浮。英雄是橫貫理想和現實的一道長虹,彰顯他們,才能告慰歷史褶皺里的無名者。

這一點,施耐庵完全懂得。


推薦閱讀:

梁山好漢的排名並沒有那麼多的陰謀論、潛規則!
《水滸細節解密》之 梁山好漢身後若隱若現的「關羽」
閑談水滸——從一款遊戲說起
柴進出手比宋江、晁蓋豪爽多了,為什麼聲望人氣不如他們?
【圖說四大名著】之領略小浣熊——水滸卡的絕代風采!

TAG:中國古代歷史 | 黃河 | 水滸傳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