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罵中國政府

不要罵中國政府

對當今中國的討論,基本就是罵政府。但我們需要記得,這個倒霉的思路並不是從改革伊始就有的。當鄧小平說黑貓白貓抓老鼠的時候,黨內吵翻天,但是群眾看到了希望,沒什麼人罵政府。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時候,深圳建立特區的時候,匯率雙軌制的時候,沒什麼群眾罵政府的。那是什麼時候全民開罵的呢?

是當改變不再容易的時候。

?中國把容易的改革都做完了,從一個個地方試點開始做起,成績好的就給當地官員大大的獎勵,官員嘗到甜頭了就積極推動改革,而後中央主導把成功的經驗推廣到全國。這個模式曾經非常奏效。現在的改革之所以難以推動,就是因為窮盡了可以地方試驗的空間。比如戶口制度改革就沒法搞試點,要改就得全國改。石家莊曾經搞了戶口試點,半年就緊急叫停,因為城市人口短期暴增,社會矛盾空前激化。可是要全國改戶口怎麼改,是讓所有的人都跑到北京上海?所以在2012年中央宣布了戶口政策的改革政策之後,地方積極性空前低落。廣東勉強遵照中央精神,但是只給居住證,不給戶口。江蘇動都不動。

這個中國仍然是我們的。國家由人組成,發生在國家裡的事情,每個人都脫不了干係。公民都想最多的吸收發展帶來的好處,最少的付出義務。政府裡面的人都是誰?我們的父母兄長朋友還有我們自己吧。罵政府是在罵誰呢?

中國經濟放緩本身是特別正常的。不要忘了,僅僅在2008年,全世界討論的重點還是中國經濟過熱了。我比較欣賞鏘鏘三人行裡面,竇文濤提到的一個觀點。他說不明白為什麼大家對於放緩那麼害怕,他覺的自己的生活沒有受影響啊。然後他意識到中國的增長大都被有錢人拿走了,就是有資本的人。越有錢的人越有錢,只有保證高速經濟發展,那些最窮的人才能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

經濟越下行,經濟學家的社會地位就越高。上新聞頭條有兩個要素,一個是說大實話,一個是嚇唬人。說大實話其實是需要一定功底的,沒有數據和邏輯分析的「實話」更像流口水,看著聽著都噁心,會遭到同行鄙視。嚇唬人就比較容易了。像郎咸平這種經濟學家居然這麼有市場,就說明國內經濟學家會說話的人太少了。「政府」慌了,發個文件出來不允許經濟學家唱衰中國。我給政府加個引號,因為「政府」沒有慌,是某些具體的人感覺hold不住了,決定趕緊讓那幫一知半解的經濟學家閉嘴吧。於是懂的不懂的經濟學家被一網打盡。

我對中國的經濟學研究是充滿了失望又充滿希望的。一方面,研究中國的最好的中國籍經濟學家基本都回國了,有的在大陸,有的在香港,有的做了官員,有的戰鬥在科研第一線。年輕一代經濟學家裡,我特別欣賞的郭凱去了央行,大愛的陳碩和蘭小歡在復旦,於曉華儘管人在德國,可是回中國的次數之多就和沒在國外一樣,張俊傑(盈川兄)在崑山杜克大學任教。江蘇崑山除了有工業,現在也有了好大學。經濟學研究需要events,世界上最激動人心的events都發生在中國,不回到中國而想研究中國,你開玩笑嗎?

中國有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一想到這句話腦中就會哼出一口氣,鬧鐘浮現一個老農趕牛,嘴裡絮叨自己這一生命運多舛,末了加這麼一句,就好像《活著》裡面那個主人公。對今天的中國,三十年是個神奇的數字。改革三十年是中國奇蹟發生的時刻,因為改革失敗其實是必然的,成功是個小概率事件。但是中國居然成功了。特別諷刺的是,現在的世界各國里,只有中國對未來三十年有個計劃,那就是一帶一路。這個投資計劃以中國為核心,連接中亞、歐洲、非洲。其他國家沒有一個有超過五年的計劃。

從歷史的角度看,隨便你用什麼指標,我們趕上的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好的時候。中國是必須要為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的。「罵政府」這種事情毫無建設性,更能推動社會進步的是捨得用自己的時間做個「刺頭」,在可以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社會公平的方面不要忍氣吞聲才好吧。

註:圖片來源:經濟學人智庫(The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推薦閱讀:

售電公司還有三大業務可強化競爭力
當前中國改革的邏輯與突破口
進外企工作是不是就等於當買辦?
如何評價"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有哪些一度輝煌但最終衰落的城市曾經錯失轉型的好機會?是如何錯失的?

TAG:改革 | 政府 | 經濟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