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定義
幸福的定義
前幾天,無意間看見有人在彈幕上探討關於幸福的定義,很多人說「thehappiness is making more mony」、或者「healthyis the first wealthy」。其實,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答案,但它們從科學的角度來思考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1]我們知道,人類的幸福與其自身需求有關,而滿足需求是感受幸福的第一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它們從下往上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security)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這五個層次中又有三個階段,前兩個層次組成「生存」階段,第三和第四層組成「歸屬」階段,在第五層次「自我實現」之上還有「自我突破」階段。
這其中生存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歸屬」和「自我實現」,因此對於生存的需求大於其他一切,所以人的需求是成金字塔狀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也叫「馬斯洛金字塔」。我只是談一下前兩個階段。
首先,我們假設如果有一個人每天生活在恐慌和飢餓中,那麼他一定不是幸福的,因為當一個人無法滿足他的「生理需求」時,他的全部理性就會被「飢餓」所佔據,那個時候他將不會再有尊嚴,不會再關注他人,更無暇顧及安全。一個沒有尊嚴,沒有安全感,沒有廉恥的人自然是不幸福的。
解決了肚子,人有了「生理需求」的保障後,就會開始尋找自己的安全感,如同一個人在孤島上,他會先尋找食物,吃飽喝足後他才會尋找木材生火取暖,或者diga cave(挖洞),這樣一來他才不擔心會被凍死或者被捕食(deprive)。現在,設想有一個人,每天衣不遮體整天活在別人的恐嚇和死亡的恐懼中,這個人的大腦恐怕早就被自己的「安全需求」所擠滿。他會不擇手段的來尋找他的安全感,無論是公廁還是拱橋下只要不是大街馬路上他就一定會在那裡住下。這個時候他也沒有精力去思考人生,沒有機會去體驗親情,更不敢奢求別人的尊重。這樣的一個人想必也與「幸福」無緣。
當我們有吃,有穿,有安全感之後,我們開始尋找自己的歸屬感。在尋找歸屬感,就應當滿足「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通俗來講我們需要朋友,需要愛人,需要親屬,需要別人基本的尊敬。這樣的需求對於幸福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一個孤零零活著的人,不可能是一個幸福的人。人是群居動物,失去同伴就意味著死亡(即使肉體可以苟延殘喘,精神也會死亡)。以前看過一部電影叫《荒島餘生》[2],片中主人公就在影片中用排球和樹枝做了一個人偶,起名叫「沃爾森」。這樣的一個情節充分的說明了歸屬感對的重要性,只要能擁有人與人之間的羈絆,不論你建立的是什麼樣的聯繫你都會接受。
在我看來,生存是幸福的門檻,歸屬是幸福的標杆,「實現自我」則是對幸福的嚮往,如果有機會可以努力嘗試「突破自我」,但是切記家人和朋友才是最重要的,切不可舍本求末,若是為了金錢和權力而失去了健康,或者傷害了與他人的感情,結局也是不幸福的。對於一些「土豪」來講,錢已經不再是錢,而是跳躍的數字,這個時候他們更情願把精力花費在自我實現和自我突破上,但是自我實現和自我突破也是建立在不失去健康不失去親情的基礎上,因為大樹如果失去根基,就再也無法開出幸福的果實,這個道理應當人人懂得。
[1]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
[2] 《荒島餘生》是由羅伯特·澤米吉斯執導,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電影。該片講述了一個聯邦快遞公司員工在南太平洋上空遇難墜機流浪到荒島的故事。2000年12月22日影片在美國上映。
推薦閱讀:
※幸福取決於每天身邊的小確幸
※你有沒有「突然」一下子感到這個世界很美好、自己好幸福的體會?那種相見恨晚又恍然大悟的感覺。?
※安·蘭德|為了說「我愛你」,一個人必須先知道如何說「我」
※如何解讀「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這句話?
※全世界都在練冥想,你還不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