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電影《閃電行動》背後的故事
喜歡中越戰爭題材的網友應該還記得,1987年時國內曾上映了一部以對越自衛還擊戰為背景的寬銀幕驚險戰鬥故事片《閃電行動》,其戰爭場面精彩激烈,雙方鬥智斗勇懸念迭出,情節緊張,扣人心弦,一時受到了無數觀眾的喜愛。多年以後,如果議論起80年代的中越戰爭題材電影,多數人都會脫口說出《高山下的花環》和《閃電行動》來,對二者印象之深刻居於同類題材影片的前列。相比較起來,《高山下的花環》在拍成電影之前早早就已由同名小說、戲劇和電視劇打下了深厚的受眾基礎,而《閃電行動》則完全是依靠電影本身建立起了知名度。由此可見,《閃電行動》這部影片之所以給那一代人留下了深深的記憶,其藝術魅力該是何等的不同凡響。
影片《閃電行動》是由柳琪輝編劇,朱岩、梁治強聯合執導,香港銀都機構有限公司和八一電影製片廠聯合製作完成。其後在內地和香港同期上映(在香港上映時易名為《閃電戰士》),廣受好評,因而獲得了1986——1987年度廣電部優秀影片獎和1988年第十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特別獎。
說到影片《閃電行動》,很多人都有一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其製片方之一是香港電影公司,即香港銀都機構有限公司,因此認為該片是大陸與香港合資拍攝的電影。實際上,香港銀都機構有限公司是一家中資國有企業,像《大公報》一樣,是潛伏於香港傳媒界的「余則成」,為香港左派媒體(中資背景)的主要陣地之一。銀都機構有限公司成立於1982年,是由「長城」、「鳳凰」、「新聯」、「中原」等影業公司合併而成的中資電影機構,其首任董事長至現任董事長均由中央政府方面指派。銀都機構的主要宗旨和任務是拍攝進步電影、發行國產影片及團結香港業界,其出品的影片可直接在大陸市場發行,立項拍攝的影片亦不必經大陸廣電部審批劇本便可以直接開拍。銀都機構有限公司是中國電影在境外唯一的一家大型國有電影企業,下轄20多家分公司,資產總額近30億元港幣。自成立後的30多年中,銀都機構為中國電影發展及統戰工作做出了特殊而少為人知的重要貢獻,功不可沒。
具體到《閃電行動》這部影片,由於銀都機構具有製作上的資源優勢和一定的香港背景,加上當年內地與香港在經濟發展及社會成熟度等方面的較大差距,因此該片體現出了較為明顯的含有香港商業片元素的藝術風格,給了尚處於改革開放啟蒙階段的內地觀眾以深刻印象,也難怪多年後他們仍對此念念不忘。
影片《閃電行動》以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為歷史背景,但又沒有體現出比較確定的歷史時期和歷史原型,而是雜糅融入了那場戰爭中的多個歷史元素。影片編劇柳琪輝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的資深編劇,在1962年上映的民兵教學片《地雷戰》,就是他與屈鴻超、陳廣生共同編劇創作的,在中國大陸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經典老電影;影片導演朱岩、梁治強都供職於銀都機構,即是導演又是編劇,曾參與創作過《白髮魔女傳》、《少林小子》、《百變神偷》、《她來自台北》等內地觀眾較為熟悉的影片,都有不錯的口碑;影片的軍事顧問是邱達雄和寧金源。其中邱達雄曾任廣西軍區副司令員,寧金源曾任廣州軍區預備炮兵第1師師長和廣州軍區司令部編研室主任,均為參加過中越戰爭的軍中宿將。可以說,影片《閃電行動》的主創人員彙集了當時內地與香港的資深精英,影片質量由此得到了重要保障,並呈現出了有別於內地一般影片的精彩獨特風格。
從該片的故事內容上看,主要敘述的是越南當局不斷在中越邊境製造流血事件,侵佔了中國大片領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得不奮起還擊,收復祖國的神聖領土。越軍以鷹嘴峰為天然屏障,利用行蹤詭譎的「神秘重炮群」阻擊中國軍隊,使中國軍隊的收復行動嚴重受挫。為此,解放軍某師組織了精銳的偵察小分隊,代號「閃電」,秘密潛入敵人縱深,與越軍特工隊鬥智斗勇,在歷經艱險後終於摧毀了越軍的「神秘重炮群」,配合主力部隊勝利收復了被侵佔的中國領土。
從片中的故事背景看,圍繞著收復被越軍侵佔的中國領土而展開戰鬥,這既有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的一定元素,更像是80年代前期中越邊境拔點作戰的基本套路;從片中的軍隊裝束上看,解放軍身著的還是65式軍服,這是個明顯標誌,說明故事發生的歷史時段至少是在1979年至1985年之間;從片中的槍械看,出現了國產81式自動步槍,這也是一個重要標誌。該槍是1981年研製定型,其後投入量產並逐步列裝,1984年10月1日建國35周年大閱兵中首次公開向世界亮相,1986年由蘭州軍區部隊正式在老山前線投入實戰。在此期間,不排除該槍曾小規模提供給部隊在南疆戰場上試用。綜上所述,影片《閃電行動》的歷史背景應該是1982年至1985年間最為可能。從另一個角度看,如影片中那樣中國軍隊參戰的是師級部隊,越軍也動用了「王牌第6師」,在1982年至1985年間發生的如此師級規模拔點戰鬥,就只有1984年的收復老山作戰了。當然,以上只是筆者根據影片元素所作的合理推測,並不一定符合影片主創者的思路。按照影片中的敘述,越軍「王牌」第6師侵入了中國領土達10多公里,整個戰鬥都是在中國被佔領土上發生的,而這樣的事在那場戰爭中從未出現過,也就根本找不到相應的歷史原型了。此外需要說明的是,在1979年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解放軍曾派出執行炮兵偵察任務的「吳志平小組」深入敵後,機智地與越軍周旋,引導炮兵及時準確地大量消滅了敵人,從而被部隊指戰員們譽為是「神奇的眼睛」。影片《閃電行動》的故事情節,理當借鑒了「吳志平小組」的英雄事績。
在影片中,解放軍進攻部隊遭到了突然出現的越軍「神秘重炮群」阻擊,傷亡嚴重,攻勢受阻。指揮部命令前沿觀察所實施觀測和動用炮位偵測雷達搜索越軍重炮陣地,但都沒有效果。由此推斷,越軍重炮陣地是潛藏在其縱深隱蔽之處,必須派出偵察兵進行敵後偵察活動,為己方炮兵指示越軍重炮陣地位置。可以說,上述故事情節是有著一定歷史原型的。
在真實的歷史上,中越兩軍進行長期炮火對峙的戰鬥主要發生在80年代中後期的老山戰場。鑒於當時雙方為控制戰爭規模,沒有動用空軍實施對地攻擊,而主要進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模式的長期陣地對峙戰鬥,因此火力成為了決定勝負的重要指標。在這樣的客觀條件限制下,炮戰就成了老山戰場上兩軍展開較量的主要方式。為了對抗國力軍力佔優的中國軍隊,越軍在炮兵戰術上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通常,越軍將重炮陣地多設置在小青山後面的公路附近,火力能很好覆蓋中國軍隊在老山、662.6高地、那拉及八里河東山附近的前沿陣地和縱深地區。越軍部署的蘇制BM-21火箭炮威力很大,超過了中國軍隊的同類型火炮。而蘇制M46型130加農炮使用了新的火箭增程彈,射擊距離超過了中國軍隊的所有火炮,在遠程炮戰上佔據了優勢;越軍的直射火炮和高射機槍主要配置在小青山和漢楊高地等處,居高臨下瞰制了那拉地區的中國軍隊諸陣地;各種迫擊炮則分散潛藏在與中國軍隊前沿緊貼的各主要陣地附近,隱蔽迅速,遊動襲擾。越軍有時還會使用蘇制「薩格爾」反坦克導彈實施精確射擊。一般是配置在距中國軍隊陣地前沿或翼側600-1000米的獨立高地上,按照步兵用高射機槍、重機槍打曳光彈指示的目標,突然發射摧毀中國軍隊的重點防禦陣地指揮所和炮兵觀察所。當實施重點進攻時,甚至還會用導彈打擊中國軍隊陣地的普通工事。越軍採用如此火力設置充分利用了老山戰場的特殊地形,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佔據了有利態勢。而中國軍隊所處的戰場地形不利,前沿觀察效果有限,採購自英國的「辛柏林」炮位偵測雷達能夠偵測的主要是越軍的迫擊炮陣地,對越軍在小青山、漢楊的直瞄火炮陣地和小青山側後的重炮陣地則難以掌握具體位置,反制辦法不多,長期受其火力威脅。有鑒於此,中國軍隊確曾大量派遣偵察兵和觀察人員深入敵後,以獲取重要情報及為炮兵指示目標。
影片中奉師長命令,偵察參謀劉凱華組織了一支由老班長姜元、機槍手梁國柱、衝鋒槍手高天虎、排雷手林小亮、炮位觀測員方永平、報話員李久鳴等人組成的偵察小分隊,代號「閃電」,準備潛入越軍縱深的655高地附近,查找越軍設置的隱蔽重炮陣地。
影片中當進攻受挫後,師長命令部隊暫停進攻,調整一下,同時詢問參謀長「劉凱華在哪?」參謀長回答:「正在軍部參加特種訓練。」接著,畫面中就出現了劉凱華表演滑繩自救的矯健身姿。應該說,在影片放映的當年,「特種訓練」這個詞對於信息閉塞的內地普通軍迷來說還較為陌生。當然,到了現在,要是還有軍迷不知道「特戰」的概念,說出來也是要被同好嗤之以鼻的。這就是時代的進步。就影片中的表現來說,實際上解放軍當年還沒有專門的特種作戰部隊,特種作戰這個概念尚屬新奇的舶來品,遠談不上在軍界上下有多少深刻的認識。在79年對越作戰之後籌備舉行的規模宏大的1981年華北大演習中,依然是傳統的大兵團機械化作戰模式,並沒有表現出有關特種作戰方面的內容。在部隊平時訓練和實際作戰中,像深入前線和敵後進行偵察、捕俘、搜集情報等任務,主要是由偵察兵來完成。在上世紀7、80年代,解放軍在野戰軍的軍、師級編有偵察連,在步兵團編有特務連偵察排,用以執行上述任務。在1979年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由於解放軍多年未戰,又受政治運動干擾,部隊訓練不佳,因而在實戰中表現不很理想。具體到偵察兵的使用上,往往將軍、師、團里的偵察兵集中起來,分別編成軍、師偵察大隊,當成警戒、戰鬥分隊使用,沒有很好地發揮偵察兵的作用。即使執行了偵察任務,也因平時訓練不夠而技戰術動作生疏,不善於邊打邊偵察,捕俘效果亦不好,造成了總是感到當面敵情掌握不清,情況不明了,難以及時準確提供情報給上級的困難局面。
鑒於上述的歷史原因和影片內容所限定的歷史年代,影片中參謀長說劉凱華正在參加「特種訓練」,就有些穿越了。從影片中表現出來的訓練內容、服裝、器械上看,並未脫離解放軍當時一般的偵察兵訓練模式,執行任務時也都是臨時抽調人員進行編組,還沒有形成現代特種作戰所需要的特殊編組、特殊訓練、特殊裝備和特殊戰術及手段等必備之要素。實際上,有關特種作戰方面的理論和實踐,解放軍是在90年代之後才逐步走上正軌的。
另外,關於「閃電」偵察小分隊的人員組成與任務間的關係,也有些可商議的地方。「閃電」小分隊的主要任務是深入敵後,查明越軍隱蔽重炮陣地的位置,以配合很快就要發動的總攻。從這個意義上說,小分隊最重要的目的是執行炮兵觀測任務,因此要爭取時間,隱蔽行動,力避與敵人發生衝突。然而在影片中的小分隊人員組成上,卻是以戰鬥人員為主,炮兵觀測員只有一名,所攜帶的觀測器材又非常簡單,與要執行的任務相比明顯有些本末倒置,這在實戰中是不會出現的。從炮兵觀測的專業上說,在執行任務時,觀察人員攜帶地圖、秒錶、光學測距機、激光測距機等專業裝備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難以及時準確地測出敵方軍事目標的坐標位置,這與影片中的描述迥然不同。當然,影片的主旨是要表現解放軍偵察兵與越軍進行各種鬥智斗勇,從而忽略專業的炮兵觀測要素也是可以理解的,這就是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不同。
影片中在越軍「王牌」第6師師長的介紹下,曾深入中國境內多次執行任務,屢立戰功的特工隊隊長阮雄出現了。他還拿出了兩瓶從中國帶回來的名酒,因而一出場就顯示出了不同凡響的氣勢。阮雄曾到中國學習過,與劉凱華同為昆明軍區步兵學校的高材生,對中國軍隊的戰法非常熟悉,極為不好對付。在影片後來的發展中,「閃電」偵察小分隊就是與阮雄帶領的特工隊屢屢遭遇,雙方進行了多次的殊死較量。
特工部隊是越軍中一個非常富有特色的兵種,其前身來源於抗法、抗美戰爭時期的「敵後偵察組」、「城市別動隊」、「武裝偵察隊」、「武裝工作隊」等執行特別任務的精銳分隊。1967年3月,這些力量被合併成為了專門的特工部隊,直屬於越南人民軍總參謀部。其最高建制級別為團,兵力約1200人,基本裝備採用步兵團制式裝備,有衝鋒槍或自動步槍、輕重機槍、美製40毫米榴彈發射器、高射機槍、迫擊炮等,另加強較多的火箭筒及反坦克火炮。在執行任務時,通常以班、組(3~6人)為單位獨立行動,滲透到敵軍縱深,襲擊指揮所、炮兵陣地、車站、橋樑、機場、港口、倉庫、醫院等重要目標,號稱「以少勝多,以小勝大,險中取勝」。
越軍特工素質優秀,善於偽裝,慣用夜間襲擊作戰,行動迅速,風格狡詐,無孔不入,非常厲害。在抗美救國戰爭中,越軍常常使用特工部隊滲入敵後作戰,給美軍和南越軍造成了很大損失。如1967年11月23日,越軍一個水上特工小分隊在越南南方奇襲了侵越美國海軍第七艦隊833號微型航空戰鬥艦群,炸毀833號修理艦,炸壞、炸傷其他護衛艦和小艇10艘,殲滅美國、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軍官和技術人員350名,摧毀105毫米榴彈炮6門、81毫米迫擊炮3門、40毫米高炮3門、高射機槍12挺、直升飛機2架及一些彈藥物資。參加戰鬥的越軍特工分隊無一傷亡,創造了越南人民軍戰史上著名的「奇襲833」戰例。經過多年的實戰鍛煉,越軍特工部隊已成為其武裝力量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範圍內擔負著機動作戰任務,其性質已接近於今日的特種部隊。
在1979年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正面戰場的越軍節節潰敗,但其特工人員卻常混入中國軍隊後方,分散出沒,襲擊炮兵、機關、後勤、落單人員和民工,當時給解放軍造成了不小損失,非常可恨。到了80年代的兩山(老山、者陰山)作戰時,越軍則實施了廣泛的特工作戰,執行破障開路、協同攻擊、潛入襲擾、佯動牽制等任務。越軍在發動營以上規模的進攻作戰時,常常使用一定兵力的特工分隊於步兵分隊前面開路,排雷破障,引導步兵前進。當步兵發起攻擊後,特工分隊則轉為伺機捕俘,或是將部分特工與步兵混合編組,配合步兵的攻擊行動。有時越軍特工還會在次要進攻方向上佯動,吸引牽制中國軍隊,掩護其主力從主要方向突然發起攻擊。另外,越軍特工活動範圍廣,出擊頻率高,規模小,不分日夜,利用中越邊境複雜地形廣泛滲入中國軍隊陣地內及中國境內,實施偵察、襲擾、捕俘、綁架、暗殺、恐嚇等行動,往往打了就走,著實防不勝防。在兩山戰場上,與越軍特工鬥智斗勇已成為解放軍各輪戰部隊習以為常的事情,稍一不慎,就會吃大虧。長此以往,造成了中方在防禦上的一定被動。
影片中塑造了越軍特工隊長阮雄這樣一個人物,正是集合了歷史上越軍特工人員的優秀素質,從而形成了戲劇化的強烈矛盾對比,突出了敵人的強大與解放軍敢於戰勝強敵的無畏膽色,大大加強了影片的矛盾衝突與觀賞性。不過,越軍特工部隊屬於精華力量,一般要執行深入敵後的獨立作戰任務。像圍剿中方滲透人員這種治安任務,動用普通步兵足矣,不需要專門把精銳的特工部隊拉上去。影片中的情節設置,屬於藝術化表現的需要,不能等同於一般的戰場真實。
在80年代的兩山作戰中,正是由於越軍特工部隊神出鬼沒,對中國軍隊造成了巨大威脅,才掀起了中國軍隊歷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場偵察作戰。
位於雲南中越邊境的老山地區是兩山作戰的主要戰場,該地區具有典型的亞熱帶山嶽叢林地特徵,山高坡陡,峰險谷深,叢林茂密,茅草沒人,道路稀少,雨多霧大,能見度差,戰場環境非常複雜。在這種地區作戰,炮兵受到較大限制,射擊效果很受影響。然而越軍土生土長在亞熱帶及熱帶地區,對這種自然環境比較適應。其經受了抗法戰爭、抗美戰爭長達20餘年的戰火考驗,部隊素質很高,戰法純熟。在炮兵方面,越軍非常擅長使用各種迫擊炮,分散配置,靠前作戰,遊動迅速,射擊精準,常常打了就走。越軍的前沿炮兵觀察哨也很精幹,善於利用地形潛伏,嚴密偽裝,居高臨下,交叉觀察,及時為炮兵指示目標。在兩山輪戰期間,解放軍前沿人員在陣地內外運動時常遭到越軍炮火狙擊,時有損失。甚至哪裡的竹林樹梢出現異樣晃動,越軍的觀察哨都會打曳光彈指示目標,很快其炮兵火力就會兇猛地砸過來,對解放軍威脅很大。雖然解放軍的炮兵火力較越軍炮兵有一定優勢,但在受限環境下作戰,射擊效果往往大打折扣,特別是很難克制越軍神出鬼沒的迫擊炮。而且越軍經常布設假目標和假髮射點,誘使解放軍炮兵浪費炮彈,也很令人頭疼。
為了對付越軍的迫擊炮,當時國家花了幾十萬美元從英國進口了兩部「辛柏林」炮位偵測雷達。這種雷達採用相控陣型電子掃描技術,通過探測敵方迫擊炮的彈道並進行解算,可以精確判斷出敵方炮陣地的位置,從而引導己方炮火進行反擊。「辛柏林」雷達自1970年代中期起在英國和聯邦德國軍隊中服役,對81毫米迫擊炮的探測距離達到10公里,對120毫米迫擊炮的探測距離可達14公里,最遠掃描距離約20公里。「辛柏林」雷達部署到了老山前線後,能夠較準確地捕捉越軍迫擊炮陣地的位置,在多次壓制越軍炮兵的戰鬥中效果良好,打得越軍很是狼狽。為了保護「辛柏林」雷達,中方在其開設地附近專門布置了一個連兵力進行警衛,旁邊還有一個160迫擊炮陣地可提供火力支援。
1984年7月6日,越軍的一支特工分隊從中國軍隊的陣地接合部秘密滲透進來,突然同時襲擊了「辛柏林」雷達站、160迫擊炮陣地和附近的警衛部隊駐地。越軍特工打得乾淨利索,10分鐘結束戰鬥,迅速按原滲透路線撤回了境外。中方警衛部隊措手不及,傷亡50餘人,一台發電車被炸毀,一部雷達受到破壞。好在越軍這次襲擊純屬「瞎貓碰到死耗子」,對「辛柏林」雷達的作用和構造並不清楚,因而沒有炸到要害。經過修理後,這部雷達又繼續投入了作戰。
對於這次雷達遇襲事件,從昆明軍區到總參、中央軍委的各級領導都非常重視,分別作出了批示,要求前沿部隊要克服麻痹思想,做好隨時作戰的準備,不得鬆懈。據說這件事當時驚動了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特別召來解放軍總參謀長楊得志詢問:「越南的特工這麼厲害嗎?他們的特工可以進來,我們的偵察兵為什麼不能出去?」由此,拉開了一場綿延近5年之久的對越偵察作戰序幕。
在兩山作戰初期,戰場的偵察保障工作主要由昆明軍區參戰部隊自己組織實施。「辛柏林」雷達被襲事件後,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和總參命令,抽調武漢軍區和成都軍區的精銳偵察分隊分別組成了第1、2、3、4、5偵察大隊,共3500餘人,於1984年7月21日秘密進入老山戰區參戰,歸昆明軍區前指指揮,執行巡邏、警戒、滲透、偵察、捕俘、伏擊、破襲、反特工、引導炮兵、配合步兵作戰等任務,保障老山、者陰山主戰場的翼側安全。可以說,這是解放軍歷史上第一次成規模的偵察作戰,既是保障主戰場翼側安全的配合行動,又是對越軍特工作戰的反制措施,以尖刀對尖刀,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此後一直到1989年1月,濟南軍區、空降兵部隊、新疆軍區、蘭州軍區、北京軍區、北京衛戍區、天津警備區、瀋陽軍區也均派出精銳偵察分隊,又先後組成了10支偵察大隊,輪番進入老山戰區實施偵察作戰,取得了重大戰果,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隊的堅守防禦作戰,勝利完成了中央軍委賦予的作戰任務。
影片中接下來敘述了潛入敵陣、勐江驚魂、救援傣女、智闖關卡、雷區血路、識破女特、山洞激戰、發現敵重炮陣地、雙方殊死對決等一系列精彩情節。「閃電」小分隊在付出重大犧牲後,終於殲滅了越軍特工隊,引導後方炮兵摧毀了越軍隱蔽重炮陣地,配合主力部隊取得了戰役全勝。應該說,在藝術表現上非常成功,充分展現了雙方鬥智斗勇的驚心較量,給無數觀眾留下了多年難忘的深刻印象。不過從戰場真實的角度來看,其間卻又露出了許多破綻。如上演了類似老電影《奇襲》中的公路闖關橋段,與越軍直接正面接觸,這樣做的風險太大,在兩山偵察兵的實戰中是不可能發生的;經歷了「特種訓練」的偵察兵李久鳴卻沒有接受過基本的越語學習,以致在遭到敵人盤問時暴露了身份;路遇身份不明的中國「傣女」,但未讓其返回僅距離「二里地」的居住村寨,而是帶上一起執行任務,明顯違反了戰場紀律;阮雄與劉凱華爭奪美式M16自動步槍時,劉凱華奪到了步槍,卻被阮雄卸掉了彈匣,因而沒有打響。實際上,該槍有空倉掛機功能,彈匣如沒有子彈會發出提示,阮雄此前還用槍對準劉凱華準備射擊,斷不會用一支空槍來指著身手敏捷的敵人。這時即使被卸去了彈匣,槍膛內仍有一顆子彈可以擊發;劉凱華最後用「瞪眼法」來為後方炮兵指示射擊目標,也與戰場真實距離較遠等。當然,上述情節都屬於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的範疇,就影片的藝術表現主旨來說,也不能多加苛求。
從影片中表現出來的武器槍械等道具看,在當年也是很新穎的,頗有趣味。如偵察兵高天虎手持一支國產81式自動步槍,當時應屬於還未裝備全軍的實驗型號,只供少數人員試用。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該槍可以發射威力較大的槍榴彈,並且要用空包彈發射,堪稱填補了國產步兵武器的一項空白。可惜的是,當後來81式自動步槍裝備部隊投入實戰後,卻沒有同時配發槍掛榴彈,以致該功能基本成了擺設,遺憾地沒有創造出更多的戰場傳奇;片中阮雄使用了一支美式M16自動步槍,從握把的彎形設計看,該道具應是仿製於美式M16的國產CQ自動步槍,主要用於外貿出口。越軍的武器雖然主要承自於蘇式武器體系,但自越南戰爭後卻繳獲了南越軍隊使用的大量美式武器,並裝備給了部隊。因此,阮雄使用一支美式M16自動步槍倒也不能算是突兀。畢竟他是特工隊長,十八般武器樣樣精通是必備要求;偵察兵方永平使用的是國產79式輕型衝鋒槍,這在當年也屬於實驗型號武器。79式輕型衝鋒槍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多用途輕型衝鋒槍,攜帶方便,出槍快、精度好、射速高,在近距離交戰時威力很大。缺點是射擊可靠率較低、容彈量較小等,後來主要裝備給了公安、武警和民兵預備役人員使用;片中還出現了大量國產56式衝鋒槍和蘇制AK47自動步槍的身影,這在當年是戰場真實。由於歷史的原因,中越兩軍武器源出同門,在戰場上互換互用非常方便,因而體現出了一種別樣的戰爭殘酷感。老班長姜元和偵察兵梁國柱各自使用了膛口經過改進的56式衝鋒槍,同樣能加掛槍榴彈,看上去很是別緻。另外,越軍女特工月梅和少數越軍還使用了中國產54式衝鋒槍(或是蘇制PPS43衝鋒槍),這也有歷史的原因。由於中國和蘇聯的長期援助,在越南戰爭期間,北越人民軍和越南南方解放陣線武裝力量曾廣泛使用過54式衝鋒槍或PPS43衝鋒槍與美軍及南越軍作戰。因該槍較為適合在熱帶叢林地區作戰,甚至還得到了美軍的青睞。到了1979年中越開戰時,這種古董槍已從越軍正規部隊中退役,但在邊境地方軍、公安和武裝民兵手裡還有;片中越軍使用了蘇制RPK班用輕機槍,是以蘇制AKM突擊步槍為基礎發展出來的輕機槍,在性能質量上還要好於解放軍仿製於蘇式RPD輕機槍的國產56式班用輕機槍;梁國柱在最後阻擊敵人時使用的應該是56式班用輕機槍,但從膛口與準星的位置形狀看,卻又有國產74式輕機槍的特徵,具體是什麼武器還有待考證;劉凱華後來用於克敵制勝的應是一支國產54式手槍(不過片中有一個特寫,劉凱華從槍套中抽出半截的卻是一支勃朗寧1935式手槍),該槍威力大,可靠性良好,在解放軍中服役數十年,產量巨大,堪稱國產手槍中的「常青樹」。
影片中除了上述的武器槍械道具外,其他道具也比較有特色。如表現出越軍的服裝、軍銜、罐頭、證件等,都考證得較為具體真實。甚至一些越軍脖子上還系著一條帶有斑紋迷彩的圍巾,「閃電」小分隊在喬裝成越軍時也如此打扮,這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是很常見的現象,一巾多用,能夠用於擦汗、防蚊,受傷後還能緊急用來止血。由此可見,影片的主創人員在不起眼的道具上也下了很大一番功夫,其精益求精的態度殊為可嘉。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開頭還出現了中國軍隊用於測量炮位目標的軍用雷達。在真實的歷史上,這指的就是中國購自英國的「辛柏林」炮位偵測雷達,在兩山戰場上立下了很多功勛。不過,影片公映時中越戰爭尚未結束,該雷達還屬於高度軍事機密,能否像片中這樣將其原型直接呈現於銀幕上,仍屬一個疑問。
影片中有一段情節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記憶:在經過最後的殊死對決擊斃了越酋阮雄後,已經負傷的劉凱華身背報話機,頭戴耳機,右手持話筒,左手伸出大拇指和小拇指測量著前方距離,口中同時報出坐標:「霹靂霹靂,我是閃電。敵人流動重炮位置,距離1(腰)1(腰)7(拐)2(兩),縱坐標1(腰)37(拐)2(兩)8,橫坐標9(勾)7(拐)0(洞)3,高程332(兩),八發急促射,預備,放!」霎時間,中國軍隊千炮齊發,地動山搖,越軍陣地到處開花,真是大快人心,令人熱淚盈眶!應該說,觀測敵方目標距離並報出位置坐標,正是偵察兵執行引導炮兵任務的主要內容。不過電影中還是表現得比較誇張。劉凱華用的這種觀測方法俗稱「瞪眼法」,是炮兵最基本的訓練科目之一,根據已知參照物來測定目標方位角。在其他技術手段都用不上的時候,用「瞪眼法」和「跳眼法」來簡單測定目標角度和距離,雖然精度很差,但也沒有別的辦法。目標高程一般來說需要通過儀器測量後再計算出來,如果事先已將偵察區域內的目標高程都熟練記住,直接報出來也有可能。然而像劉凱華那樣,手勢一比劃就能同時報出目標坐標來,便沒有可能了。通常來說,炮兵偵察在測定距離和方位時,會使用交會法、秒錶法、圖上作業、光學測距機、激光測距機、平面直角坐標法、井字坐標法等技術手段,需要地圖和進行計算。要是都像電影中那樣簡單,還要那麼多專業儀器和方法幹什麼呢?戰爭也未免太浪漫了。
影片結尾中國軍隊在總攻時發射了極為猛烈的炮火,將越軍陣地打得一片灰飛煙滅,場面非常壯觀驚人,這在當年的銀幕上是不多見的。說起來,這段畫面還是取自於1981年華北大演習時的紀錄片。該次演習是解放軍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實兵實彈演習,動用軍隊11萬人和大量武器裝備,花費了約10億元人民幣,幾占當年軍費的十六分之一,也難怪炮彈打得如此不吝嗇,場面如此震撼人心了。
影片《閃電行動》的主要演員中有一些觀眾頗為熟悉的面孔,事隔多年,仍然令人記憶猶新。
飾演沉謀英斷的偵察參謀劉凱華的是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演員杜振清,其形象英武,正氣凜然,很好地詮釋了一名智勇雙全的解放軍軍官形象。因為該片,他榮獲了八一廠小百花獎優秀男主角獎。不過,杜振清在影片中留的長髮後來引起了很多人的吐槽,還有人斥之為「噁心」,認為其不符合解放軍的真實形象。然而,兩山作戰是一場特殊類型的邊境戰爭,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經驗主義一概論之。在歷史上,越軍的軍容形象可謂相當散漫,很多人都是長發齊眉,蓬頭垢面,一副癟三樣子。對於中國士兵在作戰時要剃光頭的習慣,越南人是非常清楚的。劉凱華是偵察參謀,不是普通步兵,需要經常化裝深入敵境偵察,要是也隨了俗,還當得了偵察參謀嗎?
杜振清後來參演的電影不多,主要有《神貓與鐵蜘蛛》、《中國勇士》、《槍訪要塞》、《旭日驚雷》、《遠東特遣隊》(電視電影)等幾部。電視劇作品多一些,如《洛神》、《傳奇皇帝朱元璋》、《特殊使命》、《當代檢查官》、《鐵鷹行動》、《公安部長羅瑞卿的故事》等。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因故未能播出的30集大型史詩電視連續劇《朝鮮戰爭》中,他還飾演了志願軍第38軍軍軍長梁興初。杜振清的主要專業方向是話劇,曾出演過《威尼斯商人》、《原野》、《火神與秋女》、《風暴》、《保爾柯察金》、《我有一個夢想》等作品。2008年時,筆者還與當時的女友專程去北京東方先鋒劇場觀看了全新改編的瑞士著名劇作家迪侖馬特的話劇名作《物理學家》。杜振清在劇中飾演了託身「牛頓」的物理學家老馬丁,仍然功力深厚,意氣風發。
飾演強悍狡詐的越軍特工隊隊長阮雄的是青島演員趙小銳,憑藉該片獲得了中國百花電影節百花特別獎和八一廠小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1983年時,他在華山執導的香港影片《少林俗家弟子》中飾演了武功高強的師父恆德,由此正式出道。同年,他又在電影《一個和八個》中主演了大禿子的形象,因而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提名。趙小銳塑造的最有名的角色,就是1997年播出的電視連續劇《水滸》中的黑旋風李逵,可以說家喻戶曉,因此獲得了第十六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男配角獎。
多年以來,趙小銳勤奮耕耘,先後出演了電影《草莽英雄》、《天音》、《神秘的女人》、《獨行客》、《烈火金剛》、《決戰之後》、《刑警榮譽》、《炮打雙燈》、《衝出死亡營》、《飛虎隊》等;電視劇《鐵血風塵》、《天橋夢》、《光武大帝》、《大宅門》、《平原槍聲》、《使命》、《反黑使命》、《萍蹤俠影》、《小魚兒與花無缺》、《呂梁英雄傳》、《大漢天子2》、《鹿鼎記》、《喬省長和他的女兒們》等,至今仍活躍在熒屏上。
飾演足智多謀的老班長姜元的是著名演員孫海英,對於他觀眾們都非常熟悉。從1991年在電影《大決戰——遼瀋戰役》中飾演一名國民黨軍官而第一次觸電後,孫海英又出演了《雙旗鎮刀客》、《金戈鐵馬》、《西域響馬》等幾部影片,但都不溫不火。在2001年播出的電視連續劇《激情燃燒的歲月》中,孫海英飾演了一位軍人父親石光榮,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創下了很高的收視率,從此一炮而紅。後來孫海英又出演了數十部影視劇,但都未能複製《激情燃燒的歲月》所創造的輝煌。近年來孫海英頻頻發表了一些有爭議的言論,惹起了很多人的反感,遭到了炮轟。不過,就具體而言,他說的一些話也不都是錯的。從意識形態角度出發來炮轟一位演員,很難說是適當的。
飾演逢山開路、一夫當關的機槍手梁國柱的是河北省話劇院演員儲智博,曾先後在《雷場相思樹》、《神龍車隊》、《啊!中國戰俘》、《大決戰——淮海戰役》、《大進軍——大戰寧滬杭》、《兵臨絕境》、《北緯三八線》、《導彈旅長》、《波濤洶湧》等影視劇中出演過各種軍人角色。因為影片《雷場相思樹》和《神龍車隊》,他分別榮獲了八一廠小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與最佳男主角獎。在八一廠拍攝的影片《北緯三八線》中,他飾演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聯合司令部(中朝聯司)副政治委員朴一禹。遺憾的是,這部影片和電視連續劇《朝鮮戰爭》一樣,由於政治原因而至今未能與廣大觀眾見面。在1989年被調入海政電視藝術中心後,儲智博還被稱為「不是軍人的軍人成為了真正的軍人」,這也算是一段佳話。
飾演捨身滾雷的破雷尖兵林小亮的是著名童星祝新運。1974年時,他在文革影片《閃閃的紅星》中飾演了潘冬子一角,引起巨大轟動,一時在中國內地無人不知。祝新運後來又相繼出演了《薩里瑪珂》、《贛水蒼茫》、《十天》、《顫動的金翅膀》、《黑臉女婿》、《驚濤駭浪》等影片,但影響都遠遠比不上處女作《閃閃的紅星》。中年後祝新運涉足導演工作,曾以副導演身份參與制作了影片《彈道無痕》,在電影界引起過強烈反響。現在,祝新運已擔任了八一廠演員劇團團長。
飾演機敏調皮的報話員李久鳴的是青年演員陳曉雷。在1981上映的影片《蘇小三》中,他飾演了聰明勇敢的流浪孩子蘇小三。筆者還記得,小學時第一次過「六一」兒童節學校免費發的電影票,就是這部《蘇小三》。在影片《閃電行動》中,陳曉雷的表演相當有戲,特別是最後關頭飛身一躍以生命護衛報話機的英雄壯舉,令銀幕前的觀眾無不動容。在1986年播出的對越作戰題材8集電視劇《凱旋在子夜》中,陳曉雷飾演了跟著連長童川(石兆琪飾演)身後轉的通信員小黃,這個角色就少有人記得了。陳曉雷還曾先後出演過電影《請把信留下》、《黨小組長》、《獵豹出擊》、《刺殺玫瑰》,電視劇《像風一樣離去》、《重返上海灘》、《曹老闆的十八個秘書》、《心理殺機》、《別阻擋我的幸福》、《隔世之戀》、《朱家花園》等,也是一位勤勉的演員。
飾演沉著老練的炮位觀測員方永平的是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青年演員趙軍凱。他出演過的影視劇很多,如《索倫河谷的槍聲》、《家庭瑣事錄》、《密令截擊》、《中國刑警》、《淚雨花紅》、《抉擇》、《危險的旅行》、《紅日》、《棉花兒盛開》、《隋唐英雄傳》、《飛虎神鷹》等。有趣的是,中年後的趙軍凱面相漸呈歹毒兇惡,因而塑造了不少類似的角色。如在近年著名的斷案類電視連續劇《神探狄仁傑》(1~4)中,他每部都飾演了相關的壞人角色,讓人看得心神很是不爽。
飾演單純善良、勇猛頑強的衝鋒槍手高天虎的是青年演員孫成賓。可惜,他的資料實在太少,未能搜索到其後續發展。
飾演解放軍師長的是老演員春歌,其銀幕作品很多,如《與魔鬼打交道的人》、《他們在相愛》、《回頭一笑》、《喜鵲嶺茶歌》、《鄉音》、《廖仲愷》、《舞獅人傳奇》、《特區打工妹》、《快樂島奇遇》等,也是一個熟面孔。筆者還記得,在李宇春出道後最紅的時候,有位「玉米」沒事搜來《閃電行動》看。當他發現演員中有一人叫春歌時,不禁怪叫一聲,令得滿座莞爾。無聊。此春歌並非彼「春哥」,叫什麼叫!
飾演梁國柱妻子鳳英的是山東省話劇團演員遲蓬。在1983年播出的電視劇《紅葉,在山那邊》中,遲篷因塑造了待業青年吳月一角,一舉奪得了第四屆電視劇飛天獎最佳女配角獎,出道不久便已成名。在從藝多年中,她曾先後出演過大量影視劇角色,善於塑造樸實自然、感情細膩的各類女性形象,在觀眾中口碑很好。筆者了解到,遲蓬還曾是不少光棍漢心中的夢中情人,只可惜她早早便成為著名影視演員智一桐的兒媳婦,光棍們也只好偃旗息鼓了。
《閃電行動》中還有一位演員給觀眾留下了較深刻的印象,就是飾演越軍女特工月梅的珠江電影製片廠青年演員張玲。她是哈爾濱人,生就了東北姑娘特有的修長挺拔身材,曾當過舞蹈演員,是1983年左右進入的珠影廠。張玲容貌俏麗,性格爽朗,是當年中國影壇的著名美女之一,多次上過《大眾電影》雜誌。不過張玲出演的影片並不太多,除了《閃電行動》外,還有《愛情的旅程》、《彭大將軍》、《靚女阿萍》、《神秘的旅遊團》等。90年代中期後,她就在中國影壇消失了,這是頗為令人遺憾的事。
電影《閃電行動》就是這樣一部製作精良、令人難忘的影片。它應時代的召喚而生,給無數觀眾留下了深深記憶,成為了80年代類型片中的經典之作。事過多年之後,重看這部影片,其魅力仍然不減,並且具有了一種穿越歷史時空的滄桑感。或許,惟有緬懷,惟有感動,惟有希翼,才能更好地表達我們對這部影片的喜愛之情。
最後,用影片中的一句台詞來結束本文吧:劉凱華面向戰場,手握話筒:「收復我領土,向敵人縱深開炮,放!!」
推薦閱讀:
※對越功勛部隊55軍被撤銷內幕
※黎筍去莫斯科「治病」招來越軍遭到痛打
※關於《打下老山,主攻團副團長就被戰友繳械》一文的一些史實商榷
※血寫的悲歌——79年一次民兵遇襲戰鬥
TAG:中國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