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103
來自專欄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
漸入西山難再起之回望血河東歸路1
兩國朝堂上的熱絡逢迎,並不能掩蓋邊疆之地的風雨蕭殺。公元808年(元和三年),生活在甘州的沙陀人部落,突然與吐蕃反目成仇,河西走廊上烽煙再起。
沙坨西突厥別部,唐貞觀年間游牧於金莎山之南,蒲類海之東的廣大地區,玄宗時在吐蕃勢力的逼迫下,遷徙至北庭一帶,先後在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的統轄之下。高宗年間,唐朝在處月地置金滿、沙陀二州,所以沙坨也被稱為「處月」部落,期間曾協助唐軍平定鐵勒叛亂。安史之亂中沙坨首領骨咄支因為平定叛軍有功,被授予特進、驍衛上將軍之職。他的兒子也在唐朝賬下聽令,因軍功累積,官至金吾衛大將軍、酒泉縣公。肅宗一朝吐蕃橫絕河西,「沙陀部六千餘帳,與北庭相依」,這時的沙坨還與唐軍共御吐蕃,但沙坨部眾面對吐蕃強唐弱的局面已生背向之心。公元764年(唐代宗廣德二年)涼州被吐蕃攻克後,河西節度使楊志烈退守甘州,途中便是被沙坨人所殺。
河西被絕後,北庭、西州音信斷絕,唐使往來只能北上回紇道,但回紇擾掠甚多,沙陀人在北庭也深受回紇掠奪之苦。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北庭在吐蕃的大舉進攻之下陷落,沙陀首領盡忠率部眾向吐蕃投降。《舊唐書·吐蕃傳》說「北庭之人既苦回紇,是歲乃舉城降於吐蕃,沙陀部落亦降焉」。由於沙陀人「勇冠諸胡」,所以吐蕃將沙陀人從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遷往甘州(今甘肅張掖),「吐蕃寇邊,常以沙陀為前鋒」。沙坨部落這柄利劍,成了吐蕃賬下北擋回鶻,東突大唐的重要盟友。
但友誼的小船翻起來也很快,公元797年(德宗貞元十三年),回鶻在懷信可汗的統治下,實力急速膨脹。在天山東西兩側,先後擊敗了吐蕃盟友葛邏祿及黠戛斯。接著又大敗包圍北庭的吐蕃和黠戛斯聯軍,並收復了被吐蕃佔據涼州(今甘肅武威)以及安西部護府(庫車)。
在戰場上遭受慘敗的吐蕃節度使(吐蕃這時已經開始採用唐朝的節度使制度管理地方軍政事務了)遷怒於沙陀人,認為沙陀人在戰場上出工不出力,導致貽誤戰機,同時也擔心勇猛無撼的沙陀人真的首鼠兩端,將會對甘州附近的局勢造成更為惡劣的影響。於是計劃將沙陀人遷至河外(今青海玉樹地區),可沙坨人也是一肚子委屈,這些年在吐蕃賬下,每有大戰必為先鋒,但數年東擋西殺,損失青壯換來的結果卻是,戰後所得皆被吐蕃、葛邏祿,給沙陀人留下的都是殘羹剩飯。這次又被無端懷疑與回鶻苟合,要將部落遷從甘州(張掖)至河外(青海玉樹)。要知道甘州(張掖)可是整個河西走廊水草最為豐美之地,大量的雪山融水將張掖周邊的土地滋養的猶如膏怡之地,即便是到了今天也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稱。而青海玉樹平均海拔也有4500米,是處高原苦寒之所,而且只有高山苔原可以放牧。這種巨大的落差就是換了誰,也不能答應。
於是沙坨首領朱邪盡忠與兒子朱邪執宜說:「我世為唐臣,不幸陷污,今若走蕭關自歸,不愈於絕種乎?」這話的意思是我等世代都是唐朝臣子,不幸背叛,現如今這種情況,不如向東入蕭關復投唐朝,不比去玉樹絕種強嗎?可以看出沙坨部落對於舉族南遷玉樹的抵觸,已經將其與亡族滅種相提並論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要在1979年對越南發動自衛反擊戰?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有哪些?
※東南亞國家的生存之道
※支那」起源於「chini」,Sinoa(秦國)?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工業人才培養的實施(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