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來自專欄 浮生隨記

(端午已過,本來這篇文章是寫在端午前一天的,可這個端午過得實在是有很多感慨,所以覺得還是發出來,聊以抒懷。)

我對於端午的記憶是一個又一個的粽子和門上的艾葉組成的。

每到端午時分,我便開始陪著媽媽在街上買粽葉,回來後就是浸泡糯米、腌肉然後就是兩個小板凳、一雙靈巧的手和一盆又一盆的粽子。我自打記事起便極愛吃粽子,聞到粽子清香的味道也會享受不已,所以一到端午便歡喜鼓舞。幼年的我其實從不缺少吃喝,但是一家人都是極喜吃的,用我媽的話說,她這是小時候吃不飽留下的後遺症,這輩子都喜歡圍著鍋台轉,隨便也把家裡另外兩張嘴培養成了職業吃貨。我一直覺得自己別的福氣也許比不上別人,但是口福確是好的足以讓許多人嫉妒。

我家的粽子不是素的純白粽子,而是肉粽子,有點類似南方的肉棗粽。經過我媽媽的獨門秘方腌制的肉包裹在糯米和粽葉下,在大號蒸鍋里一個接一個的碼好,一下午的文火,一下午的清香,到了下午4點鐘左右便能出鍋了。當然,想要吃粽子,第一件事是幫我媽送粽子,這家5個,那家7個,好在親戚朋友都住得近,3個小時也就都送到了。後來上學了,那時候的端午節還沒有放假,端午的午飯一定是粽子,再多帶上2個,保准一起吃飯的朋友吃過一次便念念不忘。因為這份肉粽子的集體喜愛,我對於網上很多人說肉粽子噁心的說法到現在也無法理解,他們真的吃過?

小時候的屈原是活在課本里的,小院里家家煮的粽子沒有人會拿來投到江里,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們家馬路另一邊的並不是江,而是政府的排污渠。沒有誰會在端午節的時候在家裡供奉屈原,那是電視里、課本里的事情,可是當第二天一早你推開家門發現家家門上的艾蒿時,端午節的氣氛便濃烈起來了。對於許多人而言,端午節是對於這漫漫人生路的祈福,是千古以來人們血液里對於平安的渴求。我一直很好奇綁在手或腳上的五彩繩是用來做什麼的,為什麼要在第一個下雨天丟到水裡?不過這些都不重要,只要有過程我就會很開心,很快樂。

直到越長越大,也去了外地讀書,才發現原來粽子真的不是所有的聞起來都有家裡那樣的清香醉人,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和我一樣在端午節激動不已的帶著五彩繩等待下雨,在一路飛馳中我的身邊鮮少有和我一樣的年輕人了,端午從一個節日變成了一個假日。

在學校的每個端午節我都會想念家裡的粽子,卻也得知自我走後家裡便不再費勁自己包粽子了,畢竟超市買來的除了味道不好其餘的都是一樣。一樣嗎?為什麼我覺得一點都不一樣。我在冷凍櫃里挑挑揀揀,卻發現激不出一絲原來的興奮和享受。那時我才懂得,親手為家人烹飪、細心地掛上艾葉,那是對生活和家人本身的熱愛。我渴望著做粽子的時光。

可是今年的端午,一如我上學時的端午,沒有親手的粽子。不是因為我的懶惰,而是我發現父母的年事已高,粽子早已不在適合他們食用。最重要的是,端午節最重要的從來不是這些,平安康健,短短四個字,卻是人生最幸福的預言。唯獨苦了我表弟,念了4年的粽子本以為在我歸家之日能夠吃到卻也是吃不到了。而我依舊會掛上艾蒿、帶上五彩繩等待著端午後的第一場雨,祈求我的家能平平安安。對於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們來說,這一切都可以不在,只要子孫們平安的團聚一堂,其他的都不重要。

或許對於屈原來說,這才是最好的紀念。


推薦閱讀:

登竺靈山 祈舟山福
心中沒有是非,口中沒有怨言,這就是福丨每日一語
為什麼很少人為敘利亞祈福?
焚香許願是祈福還是祈禍

TAG:感情 | 中國傳統節日 | 祈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