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消費升級下產品應考慮用戶哪些深層次需求

消費升級下產品應考慮用戶哪些深層次需求

來自專欄 Product Hunter2016 年在資本投資界 消費升級 這個概念很火,在今年宏觀經濟發展不是很好,資本投資熱潮降低的情況上,更像是被炒作起來的一個投資界熱詞。但是消費升級確實在發生著,消費者選擇商品的決策心理在這十幾年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用戶購買一件商品,從最早的功能消費,到後來的品牌式消費,到近年流行起來的體驗式消費和參與式消費。在新消費升級的浪潮下,打好消費主題,是搶佔市場、打造用戶忠誠度的方法。

經濟的快速發展,消費升級也應運而生,當物質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消費者基本滿足了衣食住行層面的消費,他們的消費方式和消費觀念也開始變得和上一代不一樣。開始尋求品質標準,不同生活形態之下,生活水準有了分層,消費變得更重視品質、體驗、情感設計等整體上的「消費升級」。

消費 1.0 時代消費領域更多的在於衣食住行, 廉價 商品能夠很快獲得銷量,對於很多公司來說不斷用價格戰去佔據競爭優勢,但是卻忽略了在品質上的不斷提高。消費 2.0 時代消費者開始注重高品質生活,衣食住行方面由價格敏感轉變為開始追求時尚、健康、舒適和便捷。另外,還更注重精神層面的消費,比如娛樂、教育。這一階段消費品牌,一定是建立在高品質上,當品質被用戶所接受產生口碑傳播,進而也就認同了品牌。消費正在從實物型向服務型、從生存型向發展型和享受型升級。

關於消費觀念的轉變,產品層面應該探索用戶哪些方面的深層次需求?

價格敏感變為時間敏感

在 web 2.0 時代的淘寶類電商打的就是價格敏感,電商之間的競爭在於把價格降到最低,淘寶模式也孕育了今天阿里的體量。而後京東依靠物流的快速打響了自身的品牌。現移動互聯興起,O2O 的熱潮,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用戶對於便捷快速的時間追求上,舉個例子,滴滴打車大多的消費者不會為了省幾塊錢願意等多10幾分鐘,所以打車軟體獲取市場競爭優勢關鍵在於車的數量和調度演算法的快速合理。

在意高品質和品牌價值

80後、90後開始佔據消費主體,中產階級和偽中產階級更多的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對高品質商品的追求,對外國知名品牌消費越來越多,也造成了海淘、買手的火熱。依靠設計理念打造的高品質品牌,比如被大家所熟知的無印良品,依靠簡單的設計, 把日式美學的一種理念 侘寂 表現的淋漓盡致,這種品牌的流行與追求快消費時尚的繁華喧囂成為對比,這種打造有 工匠精神 的產品品牌,帶來了良好的口碑傳播,而這類產品的銷售增長也得益於這種專註於品牌和注重設計、體驗的理念。

更注重精神層面的消費

用戶開始願意為好的內容付費,如果這個內容能夠給自己帶來知識層面的提升或者給自己帶來愉快。當前泛娛樂領域創業蓬勃發展,以 IP 為核心呈現橫向和縱深的延展。同時,隨著 90 後的崛起,泛娛樂行業呈現年輕化態勢。用戶對於內容領域的付費慾望越來越強,愛奇藝、優酷等大公司在 IP 方面的投入讓更多高品質內容的 IP 佔據消費主體,年輕用戶接觸到多元信息且追求個性,他們對於內容更為挑剔,對自己認同的內容會有更深入的情感且忠誠度極高,更願意圍繞優質內容進行電影、電視劇、遊戲、周邊等領域的多維度消費。泛娛樂層面消費,垂直領域機會也會有很多,可以預計的是,若能對付費用戶精準定位,泛娛樂行業還是可以再造巨頭。

對一些文化的追捧

泛娛樂也好,自媒體的流行也好,如果只是依靠單一的內容形式很難吸引用戶。內容生產者需要輸出的是一種價值觀,一種具備廣泛被接受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文化是多維度的,二次元文化、科技文化、泛娛樂文化..雖然與主流文化存在著一定的距離,但是在某個特定群體中是很受推崇的。追求個性化下人們會關注自我,並尋找社區有類似價值觀的人,一起建立或者參與某種文化中去,這些文化需要有消費品來承載和代言,消費的文化也就成為了人的一個標籤。文化作為產品的一種價值觀延伸輸出,可以把目標受眾留住以及更好拓寬自身產品線。

人和物的更深層次連接

消費不僅是滿足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更多的還是與建立一種聯繫,人與物之間的聯繫,這種聯繫或者說情感,傳達了消費者的品味、個性,以及是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電商社區化,用戶消費轉化為分享和曬單,購買的產品還為購買他的人打了標籤,劃分了屬性,消費者與產品也就建立了一種聯繫。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下,可以幫助消費者決策找到感興趣的商品,以更好的方式來篩選出 「什麼是值得買」 的東西。

主打消費升級的產品,需要考慮用戶消費觀念轉變,專註於打造高品質、體驗好、考慮用戶情感,在內容領域具備更強的 「專業度」、「場景感」 和 「引導力」,才能左右用戶 「不同於以往」 的消費決策。

推薦閱讀:

從新奇特商品連鎖店到全球最大玩具城:三胞集團如何應對消費升級
消費超過1000元,組織都知道
境外數十萬商家接受手機支付,中國銀行業創新力不足該反省
喜茶終究只會是一家普通的奶茶店
如何幫消費者消除心理負擔,讓購買行為更加心安理得?

TAG:消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