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lights of the Armory Show, 16

Highlights of the Armory Show, 16

來自專欄 當代藝術和藝術史論藝術家和藝術評論家們很多時候也很難界定作品生命的長短甚至是有無,關於藝術品作為藝術品本身的生命定義確實不好說,但一定的是時間和地緣關係的不同改變著大眾對於作品生命的定義。畢加索認為畫從掛在牆上的一刻就邁入了死亡,在此之前的訂件時期也許藝術家和教會商會在交易關係之下並不會考慮到作品本身的生死,現代藝術家通過讓作品表達觀點或者讓作品本身發聲的行為某種程度上給予了藝術品生命,而當代藝術領域通過大膽想像層出不窮的實驗性作品又很大程度上給藝術品本身延長了壽命。一例是Yayoi Kusama的The Obliteration Room, 一個空白的房間由每個參觀者貼一片彩色貼紙形成的頗有Yayoi風格的彩色空間,藝術家和主辦方提供的僅僅是一個房間一個概念和很多很多圓形貼紙,作品的實踐部分大多是參觀者完成的,這種極具互動性的表現方式使得這件作品的壽命至少延長到了整個展期,然而這種互動如果在方式上擴散到討論、批評、引申和再創作的話藝術品的生命就又能夠不受限地延長。

拉回主題來隨機看幾例這次The Armory Show的當代部分令人高興的作品,非常當下同時又非常雋永,身臨其境的感覺很能體現當代藝術的好處,一方面和手中的距離很近可以引發深層次多層面的共鳴感,另一方面萬一參觀者有任何疑惑藝術家就活生生的在我們看得見的地方和藝術品交流不過癮的時候我們可以直接去和藝術家聊聊。難能可貴。新藝術之蓬勃之鮮活彷彿在說"藝術才沒死呢,不要杞人憂天,藝術活得好好的。"

*Come to Daddy, 15, Ivan Navarro (pic.1)

Come to Daddy簡單來講就是一面由鏡面和燈光搭建在一面鼓裡無休無止的隧道,因為鏡面達成的視覺錯覺使得"Come to daddy"這句滿載童年回憶的呢喃重複了無數遍彷彿出了聲,"Come to daddy, be good." 又近又遠,又甜蜜又沉重,清新又有餘味,像一杯帶氣泡的餐前酒。

(Pic.1 Come to Daddy, 15, 72 * 32 in Ivan Navarro)

由於neon的選色和巧妙的重複,這件作品在形象上顯得有些魔幻現實,事實上我第一眼看到這面鼓就想起了Macondo連綿不絕的雨,一代又一代相似又相去甚遠的Buendia家族,好像無休無止,但是在戛然而止的時候又合情合理,我以為會在結束的時候看到另一場沒有盡頭的故事或者看到自己,其實只看到了一個扎紮實實的句號,作為一場infinite的交代,也許這就是Ivan本身也是當代南美藝術家地緣上產生的可愛巧合。這星球上多少角落的夜裡又有多少慈父張開雙臂對孩子們說Come to daddy,這句話在以後漫長的時間又會變成多少人的一劑嗎啡或者一聲嘆息,從而成就和改變多少我們。Come to daddy.

*Heat Maker, 15, Rosy Keyser

同樣因為奇妙的巧合,歐洲藝術家從印象派初期就開始受浮世繪和其他東方元素而創作,這種文化借鑒一直存在也一直會延續是歷史留下的漂亮小火花。Keyser去年的Heat Maker就是這樣文化碰撞之下非常亮眼的作品之一,精巧細膩技法運用也恰到好處(Pic.2),一點點的邊緣灼燒給作品添加了恰到好處的苦味,像一盤前菜沙拉,羽衣甘藍的脈絡下藏著一片森林,挑得起味覺,抓得住胃口。

(Pic.2 Heat Maker, 15, Mixed media, Rosy Keyser)

*Third Pink Sweater Painting, 16, Carol Bove

說到甜點,Bove的 Third Pink Sweater Painting質感非常接近果凍布丁,粉紅色的中幅丙烯畫遠遠看來是讓人舒服的純色平鋪(Pic.3)走近看卻是還原度極高的毛衣紋理(Pic.4),均勻的玫紅色平針排列開來給強迫症非常大的心理安慰,整體是甜膩暖和的質感,就我個人而言這幅畫非常適合帶回家掛在卧室,有即時生效的安撫作用。同時,用丙烯或者油畫顏料呈現其他物體質感的手法也是當下流行,現在紐約炙手可熱的畫家Ran Ortner也成名於用油畫顏料惟妙惟肖地表現出水的質感和動感。

(pic.3 Third Pink Sweater Painting, 16, Acrylic on canvas, Carol Bove)

(pic.3 Third Pink Sweater Painting Detail, 16, Acrylic on canvas, Carol Bove)

說完這些小火花老生常談地問題來了,一個成功的當代藝術展的主菜是什麼呢?我不介意多講一遍當然是我們自己,是每一個皺著眉或者帶著笑在做討論或者在按快門的觀者。如果沒有受眾藝術品也許有生命有靈魂卻是啞的,謝謝你們抽出時間看它們發聲。

推薦閱讀:

從藝術圈利潤率說起:你以為的周扒皮,其實是楊白勞

TAG:當代藝術 | 展會 | 畫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