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附哲學經典書單)
奔忙的 80 後 90 後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還在繼續尋找自己的位置和可能,或許是更好的工作、或許是賺更多的錢、或許是更寬的人脈,到最後,也許就是一個不糾結不慌張的更好的自己。
對自己不滿意,該怎麼辦?
身處在一個充斥著「二手信息」的社會,商業價值被無限放大和受人尊崇,人很多時候容易被名利綁架,自然而然地攀比起來,變得因為努力,而愈加焦慮糾結。當文化偶像一再缺失和空位,人們心底就少了該有的從容和安頓,很多年輕人都不自覺地抱怨:感覺自己平庸、佛系、社交恐懼,對自己不滿意,覺得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這些困擾你的問題,無法從現實生活中直接找到解決答案,也不會有人苦口婆心地告訴你如何排解和轉移,只有靠自己,也只能靠自己慢慢地在成長中領悟和開竅。
如果有人非要問:有沒有有效的快速認識自己、他人與世界的方法?有沒有切實有效拓寬自我厚度的方法?有沒有讓自己變得心態好、不迷茫的方法?
我想走進哲學世界,會是一種溫和但有力的選擇吧。哲學不能幫你指導生活,但絕對可以幫你引導生活,讓你知道生活的本質是什麼,人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帶來哪些改變,哪些是命運的必然,哪些是無謂的掙扎,給你內在的力量,讓你變得更加自知、清醒和睿智,變成一個靈魂有厚度的人。
學哲學該如何入門?
哲學的世界浩如煙海,各個流派的學說讓人眼花繚亂,哪些是經典,哪些是糟粕,僅僅是區分、甄選就已經讓人傷透了腦筋,更別說去啃哪些艱澀、厚重、專業的著作了。
哲學入門面對的首要問題是找一個專業靠譜的一流老師來帶你漫步其中,也許從哲學家的生平小事談起,引出一段饒有趣味的哲思趣談,也許從時代巧妙切入一個點,穿越千年時空,窺探哲學先賢的思想與時代的化學反應,也許就從現實生活中的苦悶彷徨談起,一直縈繞在你心頭的疑問、包袱,那些人類史上最有智慧的人給出了那些可行的思維方法……有了領路人作為前行路上的嚮導,你就不會迷失方向,並快速品嘗到思辨之美、透徹之見和領悟之喜。
為了讓更多年輕人越過入門哲學的門檻,高效領會哲學的精髓,學會更好地與自我、他人和這個世界相處,知乎攜手豆瓣時間,推出了一檔私家課:簡明西方哲學史:36 位哲學大師的關鍵思想 。
這節私家課的主講是備受學生喜愛的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老師「雷神」——雷思溫,難能可貴的是,他身上絲毫沒有學究氣,不僅閱書無數,是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碩士、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更是一個有著無數興趣愛好,且喜歡遊歷名山大川的熱血青年。
雷思溫曾經痴迷搖滾,組建過樂隊,絕對是個超有范兒的音樂文藝青年。在比利時留學期間,為了看到最真實的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埃及和伊朗, 雷老師花了一個假期,穿梭在中東的戰場,他遊歷過的一處景點,不久便被戰爭徹底毀滅。這樣厚重、多樣的生命閱歷,知行合一的生活態度,讓雷思溫老師眉宇間有種舉重若輕的坦然與自信。
雷思溫的這套西方哲學課「似格言,而有格言所沒有的趣味;似閑聊,而有閑聊所不易及的整飭;似訓誡,而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靜鐘聲,點染其間,其所言清霏有味,風月無邊。」
課程在 3000 年思想史上選出最有分量的 36 位哲學家,提煉出最具影響力和最有代表性的思想體系、理論與方法,內容涵蓋 7 大模塊,為你準備了5 種思維工具,此外,還有 74 本私家哲學書單,除了幫你快速掌握西方哲學通識和理論外,這套課還能讓處於快節奏、高壓力中的都市人,學會直面學習、生活、工作中的「忙」與「茫」,幫你解決內心的困惑與彷徨。
在這裡,我們先把書單送給大家。
私家哲學書單
回答你關心的問題:雷思溫採訪精華錄
為了讓大家更進一步了解本課程和講者雷思溫,我們節選了豆瓣時間與雷思溫的對談,力爭把最真實、鮮活的一面展示給你,希望在字裡行間,你能收穫屬於內心的平和與寧靜。
問題:
哲學可以指導生活,那您如何看待「讀了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一生」這句話呢?
雷思溫:
第一,我並不認為哲學可以指導生活,換個詞可能更好,哲學可以「引導」生活。
指導有些刻板條例化,但是引導不一樣,「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哲學不是心靈雞湯,它更像是一條林中小路。「讀了很多道理,卻過不好一生」,很重要的一點,是沒有很好地把生活與讀書結合起來:拿起書本的時候,覺得自己生活在哲學家的世界裡面,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是另外一套方式。
古人說,如果讀完《論語》和沒有讀之前是一樣的人,那就算白讀了。王陽明也說過「知行合一」,很多人以為自己懂得,其實並不是真懂得,因為你真懂得,你就一定做出來了。所以應該是用生命在讀書,而不是用理智在讀書。
第二,年輕人要多給自己一些包容,一些時間。
亞里士多德認為年輕人不適合學政治學和倫理學,因為年輕人太缺乏生活經驗了,他不知道那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比如說「為人要厚道一些」,年齡小的孩子不會真懂這句話的含義,只能簡單地外在理解。
黑格爾也曾提過:七歲的小孩會說我相信上帝,但和七十歲的老頭說,我相信上帝,不是一回事兒;15 歲的年輕人說相信愛情,和飽經滄桑的人說我相信愛情,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人都要給自己多點時間,讓自己成長,就算讀了很多書,還需要從生命中歷練。
第三,斯賓諾莎說過「自由就是對必然的認識」,也就是說,人這一輩子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必然的。人可以總結經驗和教訓,但是不能輕易後悔,後悔沒有意義。你覺得當時做錯了,但是以當時的認識能力和水平,再做一遍還會那麼做。
所以你不能用十年後的自我,來取代十年前的自我。你所有走過的路,跌過的坑,吃過的虧,都是必然的。如果能繞開,當時肯定能繞開,如果繞不開,肯定繞不開。過去的已成既定事實,好在未來還未知。
如果你了解人生的必然性,反而會肯定自己所吃過的虧,不會灰心喪氣輕易否定自己。能夠發現自己懂得很多道理,但依然沒過好,本身就是一種提升,是一個新的開始。人一生都在成長。
問題:
在哲學家眼裡,做新年計劃或年終總結是否有意義?
雷思溫:
當然非常有意義。
因為作為有限性的動物,人類需要計劃。《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就是在有限的人生里去安排生命的層次。
海德格爾也認為,人的生存是時間性的,我們所有的年終計劃都是因為有一天我們將來會離開這個世界。「未知生,焉知死」,我認為這是一種積極的行為,通過對死的理解,我們反而更好地活下去:到了這個歲數我應該幹什麼。
如果人人都能活 500 歲,那可能會先玩 100 年,再玩 200 年,最後到300 年的時候再結婚找工作。
年復一年的年終計劃對物理世界沒什麼意義,但對人類這種特定的有限存在,當然有意義。因為時間有限,我們才會計劃好,期望活得更好。我們都是有死的動物。因為有限,方知生的彌足可貴。
問題:
哲學家談戀愛的時候也會思考哲學問題嗎?您在婚姻/戀愛方面有沒有一些哲學觀可以分享呢?
雷思溫:
在戀愛(婚姻)方面,我並非一個有經驗的人,因為愛太複雜了。
就我自己感受來說,愛包含了無數的可能性,其背後是人性和生活的複雜性。它充滿了必然性:站在未來回顧,你發現當時的相愛是必然的,但是事情發生的時候你會覺得是基於運氣,為什麼碰巧遇到的是某個人。它又呈現出了人的遭遇的不可預見性,運氣和個體差異性在其中。
用哲學來討論個體經驗是很艱難的。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各有各的不幸就是基於個體的差異性。
有些人生經驗可以分享可以複製,比如「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有些經驗不可複製,比如每個人在愛中遇到的麻煩和應對之道。相比婚姻,戀愛的個體性更強,屬於不能完全分享和複製的經驗。它會顛覆以往的經驗,換個人,換個狀態,換個時間點,結局又完全不一樣。愛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存在於人與人的關聯中。
從這個角度上說,愛情更適合交給文學和藝術,而非哲學所最擅長。
問題:
目前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西化,那您覺得東方哲學對西方人有影響嗎?
在東西方哲學互相作用下,未來東西方人的生活是否會趨同?
雷思溫: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西方本身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我覺得很難說什麼是西方。西方有無窮且多樣的思想流派,就像我們的哲學專欄里,每位哲學家給的答案都不一樣。西方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內在張力,不斷發展的文明。比如,有人認為西方是講邏輯,講理性的,那麼《聖經》和希伯來傳統算不算西方的一部分?浪漫派特別注重邏輯理性嗎?包括什麼是中國,也是非常複雜的。中國菜是什麼?湘菜和淮揚菜,餛飩和滿漢全席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從這層意義上來講,盡量少用標籤來了解西方。
另外,西方的現代文明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其實也改變了西方人自己的生活方式。舉個例子,西方人也是被革命了無數輪的,魯汶的天主教堂以前人是很多的,現在裡面人不太多,和一些穆斯林國家的清真寺情況不一樣,這說明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老一代差別很大。也說明沒有一成不變固定的西方。再舉個例子,同一個歐洲,每個國家內部的傳統文化也不一樣。義大利和德國,英國和美國差異非常大。
西方的現代哲學和現代文明改變了中國。這造成了中國人的焦慮:如何把幾千年的古老文明改變成一個現代文明,把傳統政治秩序改造成一個現代國家。這也是我們選擇性地學習西方文明中有助於中國現代化的部分,導致大家標籤化理解西方文化的主要原因。
至於中國文化是否影響西方,這根本不重要。如果老是想著如何影響西方,潛意識這是一種自卑心理在作怪:你渴望得到認同。所以說,西方人如何從中國吸收養料,是西方人的事,不是中國人的事。
第二個問題,對於現在來說相對比較次要。我們現在無論對西方文化研究,還是對傳統文化研究,都沒有到達一個特別成熟的地步。任何對話、交流都需要建立在彼此非常深厚的理解基礎之上,否則這個對話是泛泛的,就像兩個人在微信上打招呼一樣,你不能通過朋友圈去完全了解一個人,你得接觸很久之後才可以。東西方文化相互作用,需要一個漫長的思想等方面的積累。更核心的問題應是中國人如何理解自己。
問題:
在這套私家課中,我們看到了不同哲學家關於生活經驗和內在成長的七大問題回答,那哪一位哲學家關於「世界是什麼」觀念是您最為欣賞的?
換句話來說,在您看來,世界是什麼?
雷思溫:
就「世界是什麼」這個問題來說,我認為世界在於人與人共同生活構成的意義關聯。除此之外,頂多叫環境,空間,但不能成為世界。
一個動物或者無機物,是沒有世界的,即使物體可以在環境里有化學反應,狗和貓生活在本能中,表現得很聰明,但它們沒有高度的反思性和真正的共同生活,只有人才有世界,因為只有人才追求意義,沒有意義就沒有世界,而人又只有在一起生活才叫一個人。
所以世界就是人與人共同生活的意義。
問題:
您如何定義自己「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
雷思溫:
這兩個問題我可以中國論語的兩句話來回答: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我是誰,不是孤立的問題,而是取決於你和他人的意義關聯。人之所以為人,第一是孝悌,這是基本的觀念,所以我也沒有一個抽象的我、和所有人無關的我。因為我來到世上,是我父母生的我,而不是我自己要求來到世界上的。這種並非基於同意的自然關係,讓孝悌比婚姻關係更為基礎。也是在這種基礎上,我才會思考我是誰。
第二個問題是「到哪裡去」,我用「未知生,焉知死」來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是個無解的問題,科幻小說討論了很多,每個人都對世界末日有自己的解答。與其這樣,還不如說所有的未來都是現實的一部分。世界要到哪裡的問題,在於「目前你準備要怎樣好好活」,與其因「人終有一死」而去自殺或者整日杞人憂天,不如把對未來的理解,看作是對現實的理解:未來,取決於現在想怎樣好好生活。
對於死,對於未來的思考,一定是建立在現有的生的基礎上。
以上訪談內容來自豆瓣時間的雷思溫訪談精華錄。哲學不能指導生活,但能引導生活,幫你認識自己、他人與世界,拓寬自我深度和靈魂厚度。雷思溫老師的西方哲學課囊括 :7 大模塊 + 5 種思維工具,或能幫你遇到更好的自己。
知乎私家課
推薦閱讀:
※【原著選讀】巴門尼德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三聯書店,2012年4月,356頁,45元(精裝)。
※淺談人際關係和哲學
※比荒誕更荒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