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一輩子,原生家庭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今天聽《冬吳相對論》談到習慣的力量,吳伯凡講了一個失憶症患者的故事:
一個男人由於車禍,動了手術,導致他的記憶幾乎全部喪失。喪失以後,他每天處於這樣一種狀態,就是極端的健忘,到什麼程度呢?他每天早上,看見他夫人第一句話,請問你是誰,你叫什麼名字。
他的妻子要耐心地告訴他我是你妻子,你叫什麼名字,你在哪兒出生,今年多大了,你的家住在什麼地方,都要跟他教。
但是教是沒有用的,他很快就會忘記。他甚至經常會出現這種說一句話,忘記下一句是什麼,或者說這一句話忘記上句是什麼,我們平常人偶爾也會這樣,但是他是整天處於這樣一種狀態。
照顧這樣一個人那是非常麻煩的。如果他離家出走,對於一個沒有任何記憶的人來說,那是非常非常危險的。有一天果然這個不幸的事件發生了,這個女士發現自己的老公不在家了,她那種緊張程度是可以想像的,她趕緊去找,報警,當所有這些努力都做過以後,她發現她老公回家了。
她問,你到哪兒去了,他當然回答不上來。
但是他回來了。
後來這個女士,她就偷偷地觀察,就看他會不會再溜出去,果然他溜出去了。她就跟蹤他一直走。發現他是去了哪兒呢?去了好像是離他們那個住宅不遠的一個小公園,在一個椅子上坐著。
這個女士非常感動。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曾經經常坐在這個椅子上,這是他們談戀愛的地方。坐了一會兒以後呢,他就回來了,他根本記不住他們家是住在什麼地方,住在什麼樣的一個住宅小區裡頭,門牌號是多少,他完全記不住他就回來了。
從這個病例中,醫生髮現了一個規律,就是人的記憶分為隱性記憶和顯性記憶。顯性記憶就是你知道你記得,還有一種記憶是你記得,但你不知道。這種你不知道的記憶,我們把它叫意識自動化。由於長期的重複,潛意識他自己在處理這些問題,就完成了,沒必要向意識彙報,所以意識是不知道自己記得這個東西的。
我們肯定有過很多這樣的體驗,比如有時候出門了,一下樓,馬上就開始懷疑。門鎖了沒有,或者是水龍頭關了沒有,火關了沒有,那個時候很糾結,很著急要出門,但是放心不下,上去以後一看,門鎖得好好的,而且是反鎖的,很認真鎖過的,水龍頭、火都關了,這個時候才下去。
我們仔細回憶就會發現,我們的很多動作、行為,其實它是在我們不知道,沒有跟我們的意識彙報的情況下,它自動就完成了。我們的記憶當中,包括動作記憶,是有大量的隱性記憶在裡頭的。
而這樣的記憶,是經過大量的重複訓練出來的,就像走路一樣,已經成了我們身體自動化的一部分,根本無需意識行事。
這個發現在教育孩子中能給父母怎麼的啟示呢?
我想最重要的啟示就是要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這種習慣,不僅包括行為習慣,比如待人禮貌、守規則、愛閱讀等,也包括思維模式,比如同樣是看到半杯水,有人會悲觀地說:「唉,只剩下半杯了啊」,有人卻會高興地說:「啊,還有半杯呢。」
好的習慣,能在將來在孩子意識不到的地方,會成為他一輩子最重要的財富。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是否幸福的關鍵,往往就是這些看不見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
那良好的習慣怎麼培養?
對待孩子可怕的兩歲時,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少說不要,多給選擇,給孩子的情緒貼上正確標籤,說出孩子的感受等。
有些父母看了之後不理解說:「孩子還那麼小,根本聽不懂你在說什麼,有必要搞得那麼複雜嗎?」「這麼小的孩子,隨便拿個別的東西哄一下,或抱一下,不就好了嗎?」還有些父母說:「我養孩子沒你那麼精細,自己都顧不過來,哪有那麼多精力想這麼多?」
這樣的想法我也曾經有過,剛開始養育老大那會,面對書上五花八門的各種育兒話術和技巧,我也是不屑一顧的,自己想怎麼來就怎麼來,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也不用費多大力氣。
直到魯尼五六歲之後,自主意識愈發強烈,脾氣越來越大時,我發現他的言行舉止簡直就像我的一面鏡子,這時我才開始反省自己。
是的,孩子越小的時候越容易哄,這也就導致我們很容易偷懶,總是隨便哄一下抱一下就完事了,可是這種簡單隨意的方式並沒有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更不知道如何排解自己情緒,表面上看孩子是不哭不鬧了,可是問題其實被掩蓋了,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等孩子再大一點,沒那麼好哄好騙,情緒更加激烈時,我們就沒轍了,就只好開始對孩子大吼大叫了。
其實,當我們嘗試用正確的方式回應孩子時,不僅是給孩子做一個良好的溝通示範,也是為了自己能慢慢改變過去的思維模式,形成與孩子好好說話的習慣,當孩子到了五六歲甚至青春期時,再次面對孩子的叛逆,我們也就不至於驚慌失措,只會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打壓孩子了。
父母的這種說話方式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一輩子。
記得大J小D的大J講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有一天,我帶小D去家樓下的遊戲室玩,那天裡面就只有一個1歲多的孩子和一個大學生保姆。他們玩了一會,大學生提醒男孩要走了,結果小男孩不樂意了,立馬躺倒在地上大哭耍賴不想走。
接下來發生的事讓我目瞪口呆,那位大學生蹲下來,望著孩子的眼睛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我陪著你,等你冷靜下來……嗯,你真的很生氣,非常生氣,不想離開,但是我們必須走了,我們要去超市買菜。如果你還想玩,我們可以下午午睡以後再來。」他的處理方法就和我當時剛看完的《這麼說,孩子才會聽》書里說的幾乎一模一樣:陪伴-共情-命名情緒-說明理由。我真的太驚訝了,我敢肯定她沒有孩子,但她做起來非常自然。於是我好奇地問,你怎麼會知道這麼做的啊?女生愣了一下,好像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回答,「我也不知道啊,我母親小時候就是這麼對我的。」
看,這就是習慣的力量。你怎麼對待你的孩子,Ta將來就會怎麼對待Ta的孩子,母親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不僅僅是孩子年幼的這幾年,而可能是幾代人。
我們每個人說話做事的風格,都會深深打上原生家庭的烙印,如果我們不經常去刻意察覺和反思,就很難意識到這一點,於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我們總是在重複過去的那些老路,孩子的一舉一動也深深地受到了我們的影響。
所以說,育兒的過程也應該是自我反思和成長的過程,培養孩子良好習慣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你自己先改變,自己先養成良好的習慣。
以前的我總愛苛求孩子,當孩子沒達到自己的要求時,就感到沮喪無力,而現在,我開始更多地關注自己,改變自己。因為我堅信,只有自己變好了,孩子才能受到積極的影響,這也是我能給孩子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
作者:魯尼媽媽 ,兩個男孩的媽媽,繪本狂熱愛好者,關注親子閱讀、兒童心理和自我成長,願做您身邊的親子閱讀顧問,與您分享交流育兒心得和感悟。
本文系授權發布,轉載請與原作者聯繫。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級育嬰資格證,孩子王在全國18個省、直轄市,105座城市的200餘家門店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可以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推薦閱讀:
※論文大悶鍋: JEEA 文化的力量:家庭觀念與勞動力市場管制
※如何看待妻子28歲肝癌晚期,丈夫要求打掉腹中五個月的孩子並要求離婚這一事件?
※婚姻最慫的時候--妻子、丈夫、婆婆?
※結婚是為了什麼?我的想法錯了嗎?
※一回家就心情壓抑,想哭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