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這東西,越誇越少。
1.
但凡到學琴的孩子家裡做客,都會欣賞到一場小型音樂會。
通常都是曲子彈完,客人們紛紛朝著孩子一通誇獎。家長心裡很是得意,卻還是得維持一份冷靜的客氣,低調謙虛地回應道:
——「我們都不懂音樂,孩子自己彈著玩。」
——「哪裡哪裡,小孩子比較有天賦而已。」
我一個親戚面對類似的恭維,卻說:
「少誇孩子聰明。天賦是個寶貝,越誇越少。」
2.
早在上初中的時候我就發現,學霸也是分類型的。我初中班上有個男生,成績很好,卻屬於天資一般但特別勤奮努力的那種。
他父親雖然喜歡跟人談論兒子,卻總是有意淡化兒子在學習上的刻苦。
——「他也不怎麼學,成績就這麼好。」
——「看他樣子挺普通的,沒想到腦子這麼好使。」
他大概更希望兒子是個輕易就取得成功的「天才」,而不是付出辛苦才有所收穫的普通人。
其實這男生在初中三年里過得並不開心。
一方面他在學校的人際關係不太好,班裡的同學普遍不喜歡他。大家覺得他虛偽,明明和我們一樣,學得很苦,卻總是吹噓自己不學習也能考第一名。
另一方面,他總是陷入不斷的自我懷疑中:他如此辛苦才取得的成績,在父親口中卻如此輕巧,他會納悶:我是不是太笨了?
當「勤奮」變成一件父母們不願意提及的品質,對於孩子而言,這也許不是件好事。
3.
我的表哥和表姐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了兩套截然不同的世界觀。
他們曾經為了一場雜技演出,起過一次小小的爭論。那時我表哥頂多12歲,表姐11歲,我9歲。
看著那些雜技演員不停地翻滾,仰面躺著用雙腳踢著大碗——
表哥說,這些動作對演員們而言「並不難」,因為他們都已經經過好多年的訓練。
但表姐覺得,這些演員「厲害到爆炸」,因為普通人根本做不到這些。
不知為什麼,這段對話一直被我深深記得。
無論你對這段孩子間的對話有何種理解,但這至少提供了一種解讀:
當非凡成就背後的艱苦努力浮出水面,會同時抹掉這項成就附帶的魅人魔力,並讓一部分人恍然大悟道:
原來與眾不同的你,背後也是如此狼狽不堪、吃盡苦頭啊。
這興許也能解釋家長們喜歡「天賦」的心理:
只有維護好孩子不同凡響的人設,才能從芸芸眾生那裡獲取優越感,並以此襯托出自己卓爾不群的教育理念。
4.
我從7歲開始學琴(和現在的孩子比起來不算早),父母一直以「學一門業餘愛好」的心態,在培養我的這門技能。
但即使如此,在學業不太繁忙的那幾年裡,我每晚都要保證練習2小時,周末更要練4個小時。
我尚且在學琴的時候花了不少精力,可想而知那些比我更勤奮的琴童,甚至是專業人士,他們是下了相當大的苦功夫的。
但沒人願意了解一個成功的人背後吃過多少苦,他們只是希望自己也能變得和他一樣成功。
那些枯燥乏味的訓練,那些被題海戰術替代的娛樂時間,最終在父母口中變成一句「天賦」,或者「瞎彈著玩兒」,這對於孩子是何等的傷害!
無論在基礎教育階段,還是以業餘愛好者的姿態學習某樣技能,家長們都不必刻意誇大「天賦」對孩子的影響。
天賦只有在高階層次里才會發揮作用,對於基礎性的知識,通過勤奮刻苦的訓練,一般人都能掌握得差不多。
鼓吹天賦還存在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在鼓勵一種對待學習的「不勞而獲」。
當我們誇獎一個孩子學習好,總會誇他聰明、智商高、腦子好,如果說他勤奮刻苦,就好像是在諷刺挖苦他一樣。
但我們要允許一個笨但是勤奮的孩子成為學習上的榜樣,勤奮不是一個令人羞恥的品質。
學習本就是一件枯燥、乏味、困難的事情,但如何在枯燥中發現樂趣,如何去解決一個個困難,是孩子需要在學習中獲得的能力。
我們要培養孩子腳踏實地的態度,大概就要從摒除對「天賦論」的追捧開始吧!
END
歡迎關注愛童言微信公眾號ID: arhats500,努力讓父母們看點不一樣的。
推薦閱讀:
※女生節橫幅前的勇敢與犬儒
※走出迷茫,從改變這一點開始
※家庭治療:一場沒有法官的狼人殺
※如何看待高密年輕媽媽「自殺」?
※絕地求生為什麼被別人叫成吃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