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是在壺說八道「You gotta be potting me」(三)
一、
我覺得買壺,作者的人品很重要。且不說批量生產、代工的,就自己做壺自己銷售的,也要注意人品。我最煩那種「做一把壺,無論如何都要賣掉的」的工藝師:一把壺做出來,有微瑕,比如鐵質、跳砂啥的,拋一拋。拋完了塗一層滋泥,接著燒。燒完別處又出問題了,再修修補補,接著來。最誇張的,到最後一把壺燒了十幾遍。有種「我非要把它賣掉!」的執念。
有那功夫搞來搞去,還不如找找問題的原因,下次應該怎麼處理,如何規避。亡羊補牢未為晚也!
二、
壺的水色,與泥料的硅酸鹽含量、作者的明針力度、燒制窯溫有關。很巧,三個我喜愛的匠人,都是喜歡追求極致的。他們喜歡燒高溫,喜歡壺一出窯就有很好的水色,有一點點皺。
水色好的反面是壺有點生。水色好,或者水色還行,都沒問題,但不能太差、扎手。那樣的壺是養不出來的。也會讓人感覺粗製濫造,畢竟要體現出水色很難,不要水色則很簡單。
三、
我找到一個規律,學傳統技藝的匠人,偏愛做中大品。拿出的壺,動輒400ml,在我們現在看來似乎有些不實用。
可能大品中品是喜好與習慣,小品是對於市場的妥協。
四、
不論什麼泥料,其實都是需要衝砂或者調砂的。在過篩的時候,篩上會留下粗砂,細粉落下。做壺不能完全拿粗砂來做(有人另闢蹊徑,完全用砂來做,鬼一樣),也需要漿。所以會把砂和漿再次混合在一起拿來陳腐再成泥做壺。那這樣不就是「沖砂」了嘛!
常說砂為骨,漿為肉,太粗太細都不好,有漿有砂才相得益彰嘛。
五、
前兩天和一位朋友說到建水陶的話題,我就去百度了一下。一件件建水陶大師的作品,在筆者看來,不論是氣韻還是工藝、包括裝飾,並不比丁山幾十元的商品壺好到哪裡,甚至更差。頓生憐憫。
降維打擊。在我看來,紫砂壺對於國內的一眾陶藝茶具,真的是降維打擊。這也是丁山人之幸。
六、
現在有很多文化平台在丁山找匠人合作,或邀請匠人入駐。大家要注意一些「有情懷」的平台,表面包裝的可能很好,但敗絮其中。某個熱門一點的,還有腐敗現象,伸手要錢要禮品的。
「滾出丁山。」我弱弱的罵了一句。
BGM:Give You Up (Darius Remix) --- Crayon
推薦閱讀:
※茶飲市場巨大,有機會在全球茶飲市場誕生下一個茶飲星巴克
※為什麼別人泡的茶那麼好喝?3分鐘教你學會如何泡一杯好茶!
※喝丁香茶有什麼禁忌?
※喝到打了催芽素的茶是怎樣一種體驗?
※正山小種和金駿眉的主要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