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長與國子監祭酒
國子監祭酒是中國古代中央政府官職之一,始於西晉武帝國子祭酒,後經北齊、隋唐、明清延變。國子監屬於朝廷最高學府,主要任務是掌大學之法與教學考試。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在北京設國子監﹐置祭酒從四品﹑司業正六品﹑監丞正八品﹑典簿從八品各一員。簡單的說,國子監祭酒雖不等同於,但大至相當於現今的北京大學或清華大學的校長。
在明代,福建閩縣有一個叫林浦的地方,《榕城考古略》中記載「明尚書林瀚所居,三世五卿,為閩中望族」。《明史》也曾嘆曰:「明代三世五尚書,並得謚文,林氏一家而已。」此外,林瀚、林庭機、林濂祖孫三代連續擔任經筵講官和國子監祭酒,此之謂「國師三祭酒」。這份殊榮,在我國歷史上確屬罕見。林浦文風之盛,林氏裔孫功名之盛,馳譽全國。
上面僅是個引子,近三天來,佔據各大網路、新聞頭條的也是一個姓林的,他是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只因在北大建校120周年校慶致辭中將「鴻鵠之志」讀成了:「鴻皓之志」。事後,林校長連忙發表了一封致歉信,沒想到再一次將此事件推上了風口浪尖,引發熱議。此事經朋友圈瘋傳,有人批評,有人諷刺,有人說校長有勇氣,有人說大家應該包容、理解和寬恕,藉此我也來蹭個熱點,發表一下我對此事的看法。
從這件事中,我們先來理一理這件事大家爭議的熱點,我覺得最重要的有三點,其一,讀錯了字,這是整個事件的源頭,且不可否定的事實;其二,他將讀錯了字,歸咎於當時社會原因,因為文革,條件受限沒有紮實的學習;其三,他的道歉信中有這樣一句話,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這一句話,才是直接引爆輿論的主要原因。
綜合以上幾點,我覺得大家並沒有看到一個著名學者,上位者在重要場合由於自身文化水平的有限造成的熱議後應有的羞恥和誠摯的歉意,相反我只看到了推卸。
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中有一種就是推卸教育,有責任有問題有錯誤一定要找到一個推卸方,例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摔倒了,家長往往會指著地上的石頭哄孩子說,都賴它,害小寶貝摔跤了,還裝模作樣的說要打石頭,然後小孩就不哭了。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我們中國人最喜歡把責任推卸到女人身上,說什麼紅顏禍水,比如,夏朝亡了,怪妹喜,商朝亡了,怪妲己,西周亡了,怪褒姒;吳國亡了,怪西施;唐朝衰敗了,怪楊玉環;明朝亡了,怪陳圓圓;清朝敗了,怪慈禧。因此,我們知道,這是我們的文化使然,林校長不過也是一個俗人,出現了錯誤,第一反應就推到了社會原因上,因為他總不可能說他的演講稿是臨時工寫的吧。
再說說文革,歷史上習慣稱之為十年浩劫,從1966年至1976年,僅僅只有十年。1966年,林校長十一歲,1976年21歲。但不知林校長讀過《三字經》沒有?其中有一句,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藉。蘇老泉何許人也?蘇洵,大文豪蘇東坡他爹,位列唐宋八大家,二十七歲才開始讀書,好像才活五十多歲,其成就比之如今的大家,應該是綽綽有餘的,而林校長已過了花甲之年,足有四十多年學習,顯然這事怪文革,文革也是會覺得冤枉的。
假如我是北大校長,我在致辭中讀錯了字,我除了第一時間向全校同學和全國網友道歉之外,還會第一時間寫辭職信,辭去校長一職,歸老田園。按理說,林校長已經六十三歲了,無論從地位,名譽,金錢上都有一定的名望了,若是六十歲就退休的話,也不至於在人生的巔峰時刻留給國人這樣一個天大的笑話,早知如此,我想他也不會這樣戀棧不歸了。
所以我說,讀錯了字不要緊,錯了就要承認自己書讀得少,文化水平低,這沒什麼,起碼認錯態度要好,這才是一個文人應有的風骨和情懷,這樣才不會讓蔡元培,傅斯年,胡適之等老一輩校長失望。
最後請大家記住,下次再寫演講稿的時候,就不要寫什麼「鴻鵠之志了」,要寫就寫「青雲之志」,唐代王勃 《滕王閣序》中的:「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看樣子,多知道一些同義詞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當時不認識鴻鵠這個詞,腦子靈光一現,馬上改成」青雲之志」,就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了,但是,人生沒有假如。
推薦閱讀:
※只是想要個說法,他們卻以為是政制飾件
※校慶演講:《北大之精神》
※一部小電影
※破碎的「嘉年華」與性侵背後的親子關係之殤——基於愛的心理學的角度
※重要 | 2018北大MBA背景調查最新變化
TAG:北京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