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不是標籤的集合體?

限定50字內,你會如何自我介紹?

50字內,講不了生平經歷,人生故事最多開個頭。在這個篇幅下,我們只能選擇用語詞來形容自己。

能形容自己的語詞很多,空間有限,我們只能挑重點講。性別和年齡是重點,可一眼能看出來,故略過。像學習經歷、工作職位、興趣愛好等非外顯的內容,則需要借語詞的力量,向他人告知。

此時此刻,語詞就像是一個個按鈕,一按下去,就能讓人產生不由自主的聯想。比如,「退伍軍人」這個標籤,會讓我們聯想起一個紀律性強,身體強健,行動果斷,留著平頭的濃眉男性。「幼兒園老師」則會讓我們聯想起一位溫柔體貼,笑容可愛,穿著過膝長裙的長髮女性。

請問,「性工作者」、「哲學教授」、「保險推銷員」、「出獄後的犯人」、「同性戀」、「公司高管」、「計程車司機」、「流浪歌手」、「日本人」、「法國人」等標籤,會讓你聯想起什麼意象呢?

通常,只有在水平低劣的電視劇里,我們才會看到那些剛好符合聯想的虛構角色。這些角色並不是有血有肉的活人,他們的角色定位是臉譜化的。

他們不是人,而是標籤的集合體。

其實,地球上的大部分人,對我們來說,都是標籤的集合體。我們不認識他們,卻談論著他們,像裁判一樣評判他們的能力上的優劣,像法官一樣判斷他們行為上的是非。

路遙知馬力,日久才能見人心。可惜,工商社會,時間寶貴,沒有日久的機會。面試時,15分鐘就要見人心。相親時,半個小時就要見分曉。一看到對方說的英語不標準,那就淘汰。瞥見對方穿的衣服不是名牌,那就迅速換下一位。

對於任何人事物,我們都有兩種理解方式。一種是概念化的理解,一種是非概念化的理解。

非概念化的理解,又稱之為第一手了解,就是通過長時間的零距離接觸,了解這個東西的全貌。不斷去觸碰它,感受它與外界的互動。以工作場合中的員工招聘為例,非概念化的理解,就是已經把這位員工招進來了,通過三個月試用期的觀察,對此人的工作能力、態度、志向、興趣等特點的全方位理解。

概念化的理解需要藉助於符號,又稱之為第二手了解。比如,觀察一個人的簡歷,看此人的學歷、工作經歷、曾經的項目成果、自我描述、同行評價等等。可以是文字元號,也可以是圖像符號。比如,面試時,觀察此人的衣著,也能建立某種概念化的理解。一個衣著破爛的人,會讓我們聯想起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而不是正在扮演流浪漢的職業演員。

對於人的概念化理解,就是將此人看作標籤的集合體。它的好處就是方便快捷,能幫助我們迅速做出篩選。還是以員工招聘為例,我們設立一個最低學歷或工作經驗的門檻,就是為了將身上不具備某種標籤的人排除出去。因為我們認為,不具備這種標籤的人,不大可能適合正在招聘的崗位。

麻煩就在於,人本身是難以概念化的。每個人身上都具備一些難以言表的特徵,需要一段時間的朝夕相處,才能捕捉到這些信息。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不要求你進行自我介紹,那你肯定也了解自己。但這種自我了解是一種內隱知識,無需用語言表達,你就能知道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價值觀、世界觀等等。

不僅是對於自我,對於父母、伴侶、密友等熟識的人,我們都有這種非概念化的理解,不用言說的內隱知識。

在理想狀態下,人們對於陌生人的理解就是概念化的理解,將這些人當作標籤的集合體,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類。人們對於自我以及特別熟的熟人的理解,就是非概念化的理解。我們不用說話,就能和這些人相處得很融洽,完全不會感到沉默導致的尷尬。

現實生活從來都不是理想狀態。有人對自己的理解都是概念化的,必須要給自己貼上標籤,否則就沒有安全感。而有些人則熱心地用非概念化的方式去理解包括陌生人在內的所有人,這很難做到,但也說不上是給自己徒增煩惱。畢竟,我們很難評價他人的生活方式。

從我的經驗看,概念化的理解本身是一種方便快捷的方式,雖然經常會造成管中窺豹的弊端,但它在這個信息時代,幾乎是必要的理解手段。我的做法是不斷改進概念化的理解方式。引用當代哲學家Simon Blackburn的說法,就是掌握概念工程學的技巧,來修正我們對於概念的理解。

沒有篇幅詳細展開,只舉兩個例子。

在漢語里,我們常常省略謂詞邏輯中的量詞。當我們說「懂英語的人有更強的職場競爭力」時,我們可能默認的是「所有懂英語的人比所有不懂英語的人都有更強的職場競爭力」,但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我們無法添加「所有」這個量詞,只能說「在維持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懂英語的人比不懂英語的人有更強的職場競爭力」,或者說,「一些懂英語的人比另一些不懂英語的人有更強的職場競爭力」。總之,量詞「一些」和「所有」是非常重要,但又常常被我們所忽略的。概念標籤讓我們產生的聯想,常常是用「所有」來代替了「一些」,但實際上,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往往只是特稱命題。

第二個例子關於無處不在的隱喻。隱喻或類比是塑造概念的基本方式。當我們在工作場合說「戰勝對手」,其實就是在套用「商場如戰場」的隱喻。當我沒說「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那就是套用「人生如旅行」的隱喻。當我們說「這個知識點必須講得更簡單些,否則學生難以消化吸收」,就是套用「知識如食物」的隱喻。有些隱喻很好,有些隱喻很糟糕,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但如果我們完全不知道隱喻的存在,那也就沒法分析了。所以,對於隱喻的意識或警惕,能促進我們的概念工程學功底。

還有很多能促進我們頭腦中的概念工程學體系的知識。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各個學科中理論,都能促進我們對概念的理解。頭腦中有了更好的概念,我們就能對包括人在內的整個世界產生更好的概念化的理解。

在這個過程中,第一手信息自然必不可少。但因為條件的限制,我們沒法了解所有第一手信息,只能在重要的領域中了解第一手信息。想要了解吸毒成癮者的生活,我們不可能真的讓自己變得吸毒成癮。可以說,我們攝取的絕大多數信息,都是二手信息。在這種情況下,提升我們的概念使用能力,就變得更加重要了。

最後,我們可以來試著回答本文標題所提出的問題,人是不是標籤的集合體?

人是一種靈長目人科人屬的動物,有著發達的大腦,過著群居的生活,在地球上的分布異常廣泛。從生物的角度上看,人當然不是抽象標籤的集合體,而是活生生的動物。

但人對彼此的認識,幾乎必然是概念化的認識。不藉助語言符號,本文都沒法寫出來或者說出來,那還談什麼深入的理解呢?所有的科學模型,都要有抽象的符號、公式或者專業術語的參與,也就是說,都要藉助語言的力量。人類之所以強於其他物種,也就是因為人類是擁有語言的動物,而其他動物都不具備人類這種發達的語言能力。

所以,人不是標籤的集合體,但人眼中的大部分人,的確是標籤的集合體。我們能做的,只是改進那些標籤而已。

最後總結一下:

1.我們人類對於陌生人的認識,大多是基於語言符號的概念化理解,這是一種二手理解,容易造成管中窺豹的弊端。

2.我們人類對於自己以及朝夕相處的熟人的認識,則是非概念化的理解,這是一種一手理解,但耗時耗力,難以推廣。

3.方便快捷的方式不準確,準確的方式不方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的建議是提升自己的概念理解和使用能力,讓方便快捷的方式變得更加準確。一定要堅持非概念化的第一手了解,也可以,只是成本會很大。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

上海時達熱收縮膜標籤特性
本人帽子靶場
智能包裝與智能標籤
熱收縮膜標籤作用特點
獲取流量很難嗎?短視頻打標籤5大技巧輕鬆幫你拿下10w+!

TAG:心理學 | 哲學 |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