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與失敗之間,差了一個王陽明
有困惑,找教練;學教練,找光年。
蔣介石說過:「中日之間的差距,就在一個王陽明。」
王陽明的心學,促成了日本的明治維新,受到了韓國人的推崇,確是在近幾年才在國內火熱起來,主要因為大大提到了幾次「知行合一」。
我並非精通,今天結合教練技術來談一下淺薄的感悟。
王陽明強調 「心外無物」。
最經典的案例就是王陽明與友人的一段對話:
據說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同游南鎮,
友人指著岩中花樹問道:
「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回答說: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粗俗地講,就是
看見花時,感覺到了,花就存在;
沒有看見時,感覺不到,花就不存在。
很多人會認為這是「唯心主義」,特別是邏輯思維強的人,會激烈地反對。
有一個朋友和我說過,你把一個汽車丟到王陽明那個年代去,如果認為無物是自己的「心」感受到的,那這個車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呢?
那麼學心學的人不都得認為自己有病,為什麼會看到不能理解的東西。
如果這個時候有個學量子物理學的人和他爭辯,就有意思了。
其實,「心外無物」強調的是,心賦予事物的意義。
如果你學過NLP的「意義換框法」,你就能快速理解了。
一張白紙,放在公司里,沒人碰它,它只是存在,卻對於「我」沒有意義。只有當我想寫字、列印、畫畫的時候,把這張紙拿來用,它就有意義了。
王陽明口中的「心外無物」強調的是,這個東西或事件,對我的價值和意義。
如果僅從「唯心主義」出發去評判這個觀點,就太可惜了。
「心外無物」對於教練來說,非常重要。
首先,對於教練來說。
面對案主,對方是「沉寂的,還是明白起來」,是受到教練影響的。
舉個例子,在教練的時候,教練對對方有了一個判斷,並且總想把對方引導都自己的方面上,那麼問題可能就解決不了。
昨天,我聽著一朋友在批評自己的員工。
朋友的目的是,員工要承擔責任,面對問題,積極處理,不是到處傳播負面消息。
並且一再推測這個員工是害怕、逃避,不敢承擔責任。
員工情緒一直很低落,期間經常輕聲辯駁:我沒有這樣想。
最終的結果,可能會印證我朋友所想,這個人可能會起離職之心。
你可能會說,你幹嘛不上去教練呢?
因為,無困惑,不教練。
他們不需要我,我又何必存在。
心外無物。
所以教練有教練的信念和範疇,以確保我們的心可以中立客觀地支持案主。
比如,教練信念里有一條,每個人都是OK的。
基於這樣的信念,案主在我們心裡就是正面積極的,而非負面消極的,也即王陽明所說,明白起來。
其次,對於案主來說。
來找教練,必然是有困惑。
事情發生了,TA判定這個事情的意義和價值是負面消極的,對他就是困惑。
心外無物,教練就是要從對方的心出發。讓TA抽離事件,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罷了。
舉個例子,
很多人會有失敗的經歷,有些人會沉寂在裡面,不能自拔。有些人會反思總結,獲得經驗,再次出發。
即便是痛苦的事情,我也能在裡面發現正面的價值,讓絆腳石變成墊腳石,這就是「心」的力量。
我的體驗是,「成功與失敗之間,差了一個王陽明。」
5月7號,下周一。
我在好朋友零售培訓專家廖繼勇的荔枝平台上公益分享教練技術,邀請你來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