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三輪車上的印度 | 地球知識局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本文出自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坐在三輪車上的印度
印度恆河邊上的瓦拉納西
一座貧富懸殊的古老城市
「駱駝祥子」們在泥濘中跋涉
他們是這座城市的血液
他們不被認可、收入微薄
是的
城市需要他們
卻不屬於他們
——環行星球 ? 第001期——
環行星球是一個夥伴遍布世界各地的神秘組織,每周我們會邀請一位小夥伴為我們講述他在當地的故事與經驗。今天是環形星球的第一期,歡迎來自印度的小阿同學,為我們講述印度版本的「駱駝祥子」:
講述者/ 小阿
音頻製作/ 大綠
編輯 設計/ 孫綠
/
以下為訪談音頻摘錄
印度的三輪自行車
在很多年前中國也很常見
前面有一個自行車座位,後面兩個輪子
乘客坐的比較高的位置
上面有一個棚布,下雨的時候可以拉上去
從住的地方要20分鐘才能到納蘭陀寺
車夫收了20盧比,相當於兩塊錢人民幣
/
道路非常的差,坑坑窪窪的
下雨的時候很泥濘,會有很多水坑
在很多地方,車夫騎不動,要跳下來推
他左腿非常非常的細,
像我們一般人胳膊那麼一個粗細
而且是紫色的,很顯然他是生病了
但是為了生計還要出來做工
那個場景讓人很不忍心坐在後面
但如果乘客都因他身體孱弱而不坐他的車
他是不是就沒有收入?
他的生活會不會更慘?
這樣的心態在印度一直會有
非常矛盾
/
恆河邊上的瓦拉納西
貧富懸殊的古老城市
從機場到城裡的路上
一邊是高架橋,高樓林立
而另一邊的空地,住滿無家可歸的人
用木頭支起一塊篷布,或者只有三堵牆
一家人坐在矮牆之間,坐在泥地上
母親一邊抱著孩子一邊做飯。
這樣的生活環境如何擋風遮雨?
恆河水上漲之時,大水漫入街道
這些無家可歸的人就要搬離
從一塊泥地逃向另一塊泥地
/
相比他們,三輪車夫或許是幸運的
至少,是有工作的,有生計的
但實際上
這是他們僅有的社會資源
他們沒有別的選擇
與乘客討價還價
能為他們增加不多的收入
討價還價也成為車夫的「不良」形象
但這卻是車夫增收的唯一機會
/
三輪摩托車普及於印度的大城市
三輪自行車普及於印度的小城鎮
比起自行車車夫
三輪摩的司機的生活狀態要稍微好一些
在浦那生活時每天都要坐三輪摩的
他們在路口排隊等待客人
若乘客詢問排在後邊的司機
他們會非常主動地要求客人去找最前面的
這是一種行業慣例
並非來自政府的書面規定
行業自身便具有很強的管理能力
/
當地市民會開玩笑說
司機們喜歡繞路,喜歡多要錢
但從我自己的經驗說
他們很好溝通,也樂於助人
有一個三輪司機
路過他家的時候,他指給我說
衚衕里的房子是結婚時岳父買給他的
妻子在大學裡任教,是碩士生
他為此而驕傲
另一位司機
帶我去較遠的地方,會主動留下電話
並說願意免費等我一個小時
因為回程可能不太方便打車
司機們的不同風格
都會展現在他的摩的上
有的喜歡音樂,會放一些大喇叭
還有喜歡焚香的
喜歡做各種花花綠綠裝飾的
喜歡染頭髮,我見過最奇特的顏色是粉色
他們有著不同性情和愛好
這些人混合在一起
便是這個行業溫情和豐富的一面
/
印度街道的交通秩序確實不太好
行人、摩托車、三輪車、汽車
擁擠在一起,誰能過去誰就走
在狹窄的人行道上
三輪摩托相比於汽車要更小巧,更適合拐彎
但缺點是,兩側沒有阻擋
尾氣的隨意排放很嚴重
/
三輪車行業在印度大概屬於非正規行業
它的監管和運營是都是自發的
印度的行業分類有正規和非正規
在政府機構註冊過的
如商店和企業,是正規行業
而劃分為非正規的
如小攤販,還有車夫等等
印度的行業里90%以上都是非正規
而他們又佔了印度GDP的絕大多數
三輪車構成印度交通中很大的一部分
它們承載著很多印度人的日常出行
但車夫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評價
卻沒有那麼高
很多的印度媒體在報道三輪車夫時
常說他們的過失,卻忽略他們自身的損失
/
除了三輪自行車和三輪摩的
還有一種類似於公共汽車的三輪車
它後面是一個更大的棚,可以坐六個人。
這種公車有固定的始發站和終點站
行駛途中可以隨上隨下
價格相對便宜,每人十盧比
當人多坐不下的時候,會有別的乘客擠進來
甚至就坐在你的腿上,非常大方的就坐上去
彷彿是很自然的
/
補充-計程車及打車軟體
印度的打車軟體- Ola
問:打車軟體在他們那邊的普及程度如何?
答:我覺得很高,而且可能會越來越高。挺方便也挺安全的。如果去很遠的地方的話,它的價格和那種三輪摩的其實也差不太多。而且你的舒適度,便捷度,安全度又高了很多。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
· end ·
推薦閱讀:
※斯瓦希里語文學綜述
※非洲人的幸福指數
※法蘭西帝國的遺產,法國非洲軍團到底有多強?
※有關早期東非共同體的時間線梳理
※還有比獅子鱷魚更需要警惕的動物嗎?